滚动新闻

西方-81军演的维克托·格奥尔基夫元帅曾说:我反过头来一定你

在上一篇关于苏联“河马行动”的文章中(文章已经死了……),我们提到了冷战时期的美苏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同时强调在上下文中那个时候,各国的“三战计划”不是虚张声势,而是认真的准备。让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讨论这个话题。如果能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概括当时的情况,那就是“如果你不能一招杀我,我就反杀你。”

让我们从苏联开始。

二战末期二战中苏联军区划分,苏联军队的战略战术水平和官兵素养直线上升。理论重获新生,80年代初的“西部81”军演可视为苏联军事战略和军事理论的结晶。但在冷战20年初,苏联的综合国力始终略逊于美国。一些苏联专家在疯狂追击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离奇的作战方案。

在 1950 年代中期,美国轰炸机可以轻松地将炸弹投到苏联人的头上。后者的轰炸机表现不佳。没有离美国大陆足够近的军事基地,也没有射程足够大的导弹。专家 我想出了一个主意:想办法把聚光镜送入太空,平时藏起来。一旦与美国开战,苏联人可以利用聚光镜将太阳能反射到美国城市上空,这足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整座城市变成一座城市。及时化为废墟。这个方案听上去有点荒谬,但当时的苏联高层却视之为标准,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探索其可行性。

二战中苏联军区划分_北京将疫情风险分区划分至社区_二战苏联狙击步枪

当然,实用主义的苏联人不会把击败美国级别对手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这些一劳永逸的假设上。他们制定了一套具体而详细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作战计划。最早策划“西部81”军演的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元帅曾表示:“中欧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其战略地位对西方国家尤为重要。”在苏军的三战作战计划中,整个世界被划分为14个战区,中欧战区是整个战略体系的轴心。许多苏联军事家认为,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中欧地区能在第一时间取得胜利,整个战争的胜利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按照计划,苏军将沿易北河向西发起进攻,由坦克、各种自行火炮和轻型战术轰炸机组成的突击大队,集中优势火力,尽可能摧毁沿途所有敌方目标,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穿透敌人。军队的防御系统;坦克步兵群将紧随其后,清理敌方剩余兵力——没错,苏军的“西部81”军演直接将这一计划变为了现实。这场一次性投入的10军、数万装甲部队、四大舰队参加的超级军演之后,一种绝望和恐惧的情绪在西方国家蔓延开来。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苏联还特地邀请了北约国家的代表来观摩,让他们看看苏军将如何推动整个欧洲。

为了支持这个庞大的战略战术体系,苏联一大早就做好了动员准备。二战刚结束后,苏联为了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积极寻求合作,多次下令解除武装,将军队规模控制在500万以下。随着冷战的爆发,前者也彻底放弃了克制,声称虽然苏军总人数可能会进一步减少,但“一旦‘反苏战争’爆发,苏军完全有能力10天内恢复到1100万”;如此强大的动员能力,数十支整编后的军队“凭空”将布满整个西部边境。 “只要燃料源源不断,弹药不耗尽,向西进攻就永远不会停止。”

事实上,1970年代以后,当苏联的核洲际导弹数量超过美国时,“一周内横渡莱茵河”的主流思想逐渐在苏联高层领导中形成。苏联军队。

理想情况下,苏军会同东德军负责正面突破,捷克斯洛伐克军向巴伐利亚方向发起进攻,苏军喀尔巴阡、敖德萨军区、保加利亚、匈牙利其他国家将“借用”南斯拉夫,一举摧毁位于那不勒斯的北约南欧司令部。这些部队最终将在法国里昂联手,这个过程不会超过三周。为了防止美军不插手,北方舰队、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将封锁整个欧洲大陆的入口,不仅要切断欧洲国家与美国的联系,还要阻止美军此外,苏军还制定了“先攻先攻”的核打击计划:一旦确定美国发动核攻势,苏联将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所有重要城市、战略要塞和交通枢纽发动核弹。

北京将疫情风险分区划分至社区_二战苏联狙击步枪_二战中苏联军区划分

从苏联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意图是把欧洲当成自己的;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支庞大的武装部队必不可少。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也提到,1989年底,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候,苏联还在完善他们的作战计划!也就是说,这个烧钱的游戏,一直被苏联玩到分崩离析;众所周知,和平早已成为时代的主流,苏联的做法实在是得不偿失。相比之下,美国似乎更懂得“量力而行”——远离欧洲的美国可能跟不上陆战的步伐,只能寄予更多的期待关于核打击。

美国的 WW3 计划不像苏联那样多变,但它强调“先行者”。早在1957年,时任美国战略空军司令的托马斯·鲍尔就提出,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那一定是核战争,所以先出手的一方很可能是胜利者。针对这一提议,鲍尔建议北约国家派飞机在苏联边境建立密集的监控网络,一旦发现对方异常迹象,立即报告;一旦确定对方的行为会对美国及其盟国造成伤害,那么美军立即发动核打击。

“古巴导弹危机”后,鲍尔的建议逐渐被五角大楼重视,大量飞机和舰船被派往苏联领空领海,甚至频繁发生越界事件。但随着苏联国力的提升,美国很快就不得不对计划进行调整,在强调“先动”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个新词——“毁灭”。

按照美国最初的设想,一旦战争爆发,美军将对至少20个苏联主要城市和重要战略中心发动核打击,确保整个苏联战略体系瘫痪。战争初期,苏军会尽量拖延。反击,为美军登陆欧洲大陆争取时间。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将对苏联及其盟国的战略优势发动突袭,目的是大大压缩苏联的战略空间,同时阻止对方交换其可怕的战争潜力。这个计划听起来很巧妙,但它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当时,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当苏联也拥有核武器并且数量激增时,美国立即将其核战争计划扩大了十倍以上。

北京将疫情风险分区划分至社区_二战中苏联军区划分_二战苏联狙击步枪

在1970年代以后的作战计划中,美军的核打击目标数量激增至200多个,几乎覆盖了苏联所有的大中城市、城镇和战略要塞。不仅如此,美军还希望在开战第一时间一次性投入300枚核弹和3万枚各式炸弹,对整个苏联发动饱和打击。就算不能一举摧毁对方,也必须彻底瘫痪自己的产业体系。这一计划出来后不久,美国就制定了防御性反击计划,以防御苏军从东海岸登陆。美军高层认为,前期很可能会失去部分领土,但在自身海陆空一体化的高强度进攻下,美军不仅会迅速收复所有失地,还要一举将前线推向苏联。在欧洲,美军将建立多个空军基地,定期打击苏联战略目标,防止其恢复作战能力。

美苏的作战计划似乎很无情,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你一回合不杀我,我一转身就杀了你。相比之下二战中苏联军区划分,其他国家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就没有那么宏大了。让我们以英国为例。同一时期的“日不落帝国”早已失去了昔日世界霸主的光环。他们唯一的“战术”就是不断向苏联发射导弹,造成尽可能多的伤亡。对此,1970年代英国政府解密的一份文件竟有这样的描述:“如果能杀死1000万俄罗斯人,这种巨大而难以承受的伤亡将让他们停止战争。”

战争的目的从争夺利益变成了单纯的“杀戮”,着实让人不寒而栗,也告诉我们和平是多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