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4 新闻和报道文学 太空之旅
第 16 课 太空之旅
贾勇曹志白瑞雪
【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单词积累
1、读音分析
(1) 下一个 (yì) 年 (2) 酝酿 (yùn niàng) (3) 横向 (gèn 不发音为 gè 卫星发射成功))
(3)布局图
本文分为引言和正文两部分。
1、2、第三段是引言部分,指出了这条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2003年,并指出“这是载人航天史上一次非凡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自行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后半部分为新闻主体,回顾中国航天研究的历史,文章结尾,回归真实事件。
(4)写出来供参考
1、议论和抒情的混合。
新闻报道中适当运用论据和抒情,既不违背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又能使传播主题深刻而丰富多彩;
本文讨论了将歌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深化信息以揭示本质。讨论的第三段(“这是载人航天史上一次非同凡响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凭一己之力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让读者不仅看清楚了我明白了这个事实,意识到了这个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抓住了这一点,新颖而有深度地表达了主题。二、激励读者。“为了这个飞翔的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等待了数百年,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员辛勤耕耘了近半个世纪。” “历史的脚步终于踏入了神圣的一天”
2、基于时间的结构。
时间顺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前后呼应是本文结构的最大特点。
在叙述一个事件的经过时,最好的叙述方式是以时间为顺序,让读者形成清晰的思维大纲,同时也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相关信息
1、关于作者
贾勇、曹植、白瑞雪都是新华社记者。
2、写作背景
《两弹一荣》成功后,一个孕育了“飞天”传奇的浪漫国度,一个历经沧桑的东方大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在国际舞台上。但由于经济等原因,1986年3月,载人航天的发展被列入“863”高新技术发展计划。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于是飞天梦被封印了近20年。今天,“神舟”五号飞上了天空。这代表着我国载人飞行梦想成真,触动亿万人民心灵的时刻。中国' 第一位航天员杨立伟在晨光中安全返回。新华社记者激动地撰写了这篇报道。
3、同一主题的相关报道
见证飞翔的瞬间
一:“飞天”前后的宇航员(杨红)
60分钟发射。
我站在T&F大楼的“通用网络车间”飞向太空航程新闻结构的特点,透过透明的玻璃墙,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基地的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我们称之为T&F大厅。
微笑的胡主席正在与载人航天系统负责人握手。当他走到火箭系统统帅黄春平身边的时候飞向太空航程新闻结构的特点,他似乎停留的时间更长,看得出黄春平在说什么。事后,黄春平告诉我,他当时做出了一个承诺:第一位中国航天员将安全、成功地送入太空。
人们的表情是那么的平静,就像战前一样,一切都静悄悄的。
现在,航天员已经进入飞船,各系统负责人也在15本《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书》上用红底金字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剩 15 分钟。
我很快来到了试发厅的屋顶。发射场周围的喧嚣与大厅内的平静形成鲜明对比,大厅外身着节日装束的人们与已经站在1.5公里外的火箭合影。
清晰的倒计时来了……火箭升空了!
发射两分钟后,“嫦娥二号”消失在遥远的天空中。天空中残留的白烟依旧让我们为之疯狂欢呼。
我跑回了考场。天空!这座约200平方米的房子里,挤进了几百人。人们关注的只有一个目标——大银幕上第一位中国航天员杨立伟的一举一动。
杨立伟,依旧是发射前的笑容,是我见过的最沉着的人。他友好地看了我们一眼,我们鼓掌;他打开一本书——我听说是一本太空飞行手册——又得到了掌声。
火箭总设计师黄春平和刘竹生依然坐在那儿,神情凝重。他们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因为在发射后大约 600 秒,当箭矢分开的时候,两个 BOSS 就该卸货了。
起飞大约4分钟后,杨立伟向我们招手。又是一阵掌声。587秒后,大屏幕终于显示出箭舰的分离。火箭不负使命,飞船进入轨道!两位老板互相拥抱。
两位60多岁的高管,带着秘书和我,兴高采烈地跳上越野车,直奔1.5公里外的指挥厅。
当我们四个击掌庆祝时,柳竹生开始揉眼睛。黄春平哭了,我也哭了。
当黄春平和刘竹生进入指挥厅时,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领导向他们祝贺:“你们的箭神!”
第二:700米外,我拍到了《飞天》(王宁)
早上6点30分,我带着相机赶往发射场,发射塔以南约700米。
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