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二战期间非常强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是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1918 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经过三年多的战争,交战国的战争资源已经到了枯竭的边缘。然而,双方都不愿意以自己的劣势停止战争,于是加紧准备,企图给对方最后一击致命的一击。
1918年初,德国趁着暂时有利的形势,在西线发动了最后的攻势。德军的第一次攻势于3月21日开始,到7月17日,德军在西线已连续发动五次攻势一战时期德国舰艇数量,但均未能完成1918年的战争计划。尽管德军的进攻给英法联军造成了巨大损失,并多次突破英法联军的战术防线,但战术上的胜利拉长了德军战线,进一步恶化了德军的局势。五次攻势使德军损失了一百万人,德军的实力再次被削弱,其兵力几近枯竭。
到1918年夏,英法联军与来袭的美军一道,对德军发起反攻。盟军的进攻对德军造成了最后的致命打击。9 月 29 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告诉德皇必须立即签署停战协议。10 月 3 日,德国组建新内阁,要求美国休战。11 月 3 日,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签署停战协议,意大利立即瓦解,德国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在此之前,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也曾向盟军投降。11 月 3 日基尔的海军起义和 11 月 7 日的巴伐利亚革命,德国人自己已经无法战斗。11 月 8 日,德国停战委员会与福煦进行了第一次接触,盟军总司令。11月11日,德国与盟军正式签署停战协议。
停战协定规定:
德国从所有被占领土撤军,交出大量战争物资,包括5000门大炮、2.50000挺机枪;投降了公海舰队的所有舰艇和潜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告一段落。
二战期间,德国被剥夺了所有殖民地,受凡尔赛条约约束,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但是,由于德国从大萧条中复苏,而美国以外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复苏,所以德国还是比较强大的。
有一组数据:1932年到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从390万吨增加到1860万吨,钢铁产量从560万吨增加到2320万吨。从1933年到1936年,德国建造了300多个军火库,其中包括55个飞机厂、40个汽车和坦克厂、70个化工厂、15个造船厂和80个火炮厂。1940年8月2日,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凯特尔要求战时经济与装备局制定装备180个陆军师的装备计划。到 1941 年 2 月,半年内,德国的武器产量增长了近 60%,其中弹药增长了 100%,坦克产量增长了 25%。德国及其占领区钢铁产量达3180万吨,其中4、德国在西欧有 876 家工厂。生产武器。
德国在二战期间虽然在科技领域有一定优势,但远非最强。当时,技术和生产技术领域的最强者无疑是美国。所谓纳粹德国的最强论据,主要来自国内一些不懂军事知识却很时髦的假军迷。他们的“基础”无非是战争后期的那些“末日奇迹”,但这些东西超出了当时的技术,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次,当时的德国没有能力制造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的价值,顶多就是让希特勒穷困潦倒。
在人员素质方面,虽然德国空军培养出了许多战绩惊人的王牌飞行员。但这些人的出现,并不代表德国空军的整体水平,相反,代表着德国空军的无能为力和无奈。这样的高水平飞行员本应离开前线作为培养新飞行员的种子,为他们提供宝贵的战斗经验。但是,由于前线的压力太大,德国不得不将这些珍贵的种子用作救灾粮食,无谓地浪费掉。这反映了德国整体实力的弱势。
即使在战争初期,德国也没有太多技术优势超过对手。顶多是个别领域比较强,综合比较也差不多。德国之所以在战争初期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是靠技术,而是靠先进前卫的战术思想。然而战争后期,随着战场形势越来越向消耗战方向发展,德国越来越无法依靠自己的战术优势一战时期德国舰艇数量,最终失败了。
与许多人的想法相反,德国在技术上甚至比其竞争对手更弱。比如雷达技术落后于英国和美国,量产过程甚至落后于苏联(苏联的坦克生产自动化程度更高,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