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蓝】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中国香港队的体育健儿以1金2银3铜总共6枚奖牌的战果创造了香港有史以来最佳成绩。香港各界期望,“奥运热”不只是四年一次的昙花一现,而是继续让港人的体育热情发展下去。
各界加大支持力度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9日称赞国家队和港队运动员交出亮丽成绩,更重要的是运动员全力拼搏,展现出坚毅不屈的精神,使市民都感到振奋,以身为香港人感到自豪、以身为中国人为傲。8日傍晚,她现身网络节目,主持人问她“部分运动员退役后已过读书年龄,过去没有考过公开试,但有纪律和责任感,能否让这些运动员入职纪律部队后再进修”。林郑回答“一定可以”,“我认识的精英运动员,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会发挥得好,无论作为雇主还是政府部门,都好想精英运动员加入行列”。
据了解,特区政府在2012年拨款70亿港元成立“精英运动员发展基金”,2018-2019年度再注资60亿港元,支援体育学院(体院)的财政开支,2021-2022年度又通过基金向体院拨款7.37亿港元,比2017-2018年度增加约42%。现在体院有20个项目纳入“A级精英体育项目”,包括香港队在本届奥运会夺牌的击剑、游泳、乒乓球和自行车;成年全职运动员按表现每月可获7130-41030港元不等的资助,截至2019-2020年度,体院共525名全职运动员。
一些企业也资助体育的发展,像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香港青年联会会长郭基辉早前捐助600万港元给体院与香港科技大学的“运动空气动力科研计划”,通过运动空气动力的科研,致力于提升运动员的成绩。这次李慧诗及自行车队队员出战奥运会的战衣、骑行姿势及器材配对等,都是采用该计划的科研成果。郭基辉说,对运动员及体育发展的长期资金支持,与一次性奖金同样重要,所以决定将个人捐助额加码至1000万港元,希望帮助更多运动员。
东奥香港队代表团团长贝钧奇称,港府购入奥运会转播权后分发给5个电视台,令港人有更多机会观看比赛。同时,选手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吸引市民打气,为运动员带来鼓励,希望未来争取到更多资源及社会关注。港协暨奥委会透露将在接下来的施政报告咨询中,就奥运会议题向政府提出意见。
据香港头条日报网9日报道,奥运会落幕后,全运会即将于9月开幕,多名香港健儿将再为港队披挂上阵,包括此次获得金牌的“剑神”张家朗以及铜牌得主李慧诗。1997年,香港回归后首次派队参加全运会,之后每届都与各省市代表队一同竞逐。
发展更多项目
有些人担心,“奥运热”只是一时的。浸会大学体育及运动学系副教授雷雄德认为,现有教育政策不利于体育发展,而且青少年是否愿意接受艰苦训练、家人是否支持等都是本港体育发展的障碍,尤其担心体操、空手道及自行车项目未来是否有人接班。他说,疫情期间青少年接触体育机会变相减少,政府可考虑是否可重启部分活动,同时从长远考虑如何让体育与教育政策接轨。
体育专员杨德强9日辟谣说,“政府仅支持有奖项的运动项目”并非实情,香港目前有约60个体育总会,均获康文署数亿港元的资助,更有20个项目纳入体育学院精英培训制度,相比2012年的11项已增加9项,包括乒乓球以及近年纳入的空手道、击剑和马术等。他透露,过去几年已增加资源,让运动员有更多选择,如全身心投入运动或领取奖学金兼顾学业及运动,同时与本港多所大学合作,让运动员就读大学时间从规定的4年延长至8年,击剑运动员蔡俊彦就是刚从香港大学毕业。此外,启德体育园将于2023年落成,能举办多个大型赛事,运动员可以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前参与更多比赛积累经验。
“团队”的辛勤付出
不少港媒都提到,奥运热潮给香港多个直播赛事的大型商场带来商机,预计人流及营业额分别按年上涨20%及25%。新鸿基地产称,旗下3个大型商场直播约1000小时的奥运赛事,直播期间人流比去年同期上涨30%至50%,其中张家朗比赛时有超过5000名市民在场观看,旗下12大商场的人流及营业额均有显著增加。
香港《星岛日报》9日称,过去两个多星期全港市民全情投入比赛,同笑同哭同感动。香港《东方日报》称,体育的贡献远远不止于经济,这次奥运会正好反映运动可以凝聚民意、振奋人心,也是当前疫境下撕裂的社会最需要的正能量。奥运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无论是否夺牌,参加奥运的46位香港选手都值得大家鼓掌。有港媒评论称,香港奖牌大丰收是每一位运动员努力拼搏的结果,是幕后团队辛勤付出的体现,也与特区政府的长期投入、港人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长期以来对香港体育发展的坚定支持密不可分。“试想,若没有这种团结精神,港队能获得如此好的成绩?如果港人不齐心,任何事业的发展又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