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京沪高铁开通十年记:千里京沪一日还

央广网南京6月30日消息(记者王晶)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京沪高铁为沿途城市、为整个国家带来的巨大改变。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当日下午3点,首发列车G1次从北京南站驶出,当晚8点09分抵达上海。

京沪高铁迎来十年生日之际,央广网记者走访京沪高铁沿途城市时发现,这条高速铁路已经与沿线城市、居民紧紧融为一体。

上海虹桥站综控室监测大屏(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上海虹桥站:将智能化融入安全管理

作为京沪线上最繁忙的车站,上海虹桥站总是人流交织。综控室里最忙、坐在大屏幕前的操作员,左手拿对讲机,右手不停点击鼠标,与站台客运员随时沟通着站内情况。

大屏上,到站人数等各类数据一目了然。售检票、电梯、配电等设备监控数据都实时显示。“一些中转的旅客,如果上一趟列车晚点,我们就能根据大数据,组织晚点的旅客中转换乘所去方向的最近一趟列车。”站长白正国告诉记者。

白正国形容的这一幕,已经成为京沪高铁全线智能化运行的常态。

京沪高铁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邵长虹在上海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透露,未来,京沪高铁将持续加大投入,积极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持续改进服务。

与京沪线上的其他站点相比,上海虹桥站是上海直属站管辖的大型铁路客运枢纽车站。京沪、沪宁、沪杭、沪昆高铁在这里交会,这里是全国铁路网规划的“八纵八横”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车站地处虹桥商务区的核心区域,与航空、地铁、公交、出租、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是全国首个与机场实现‘零换乘’的铁路客站。”站长白正国介绍说。

白正国说,高铁列车进进出出,平均一分半钟发出一趟车,虹桥站年平均旅客发送量在京沪高铁沿线各站排名首位。这样的特点下,如何更好服务旅客?“如果遇到晚点的情况,站长根据大屏数据统计好人数,提前和机场联系,提前帮助旅客把登机牌换出来,争取不影响旅客下一段旅程。”

上海虹桥站候车大厅内,旅客们在有序候车 (图片来源:上海铁路)

与此同时,上海虹桥站还有个显著特点:开行列车密度高。

记者从上海铁路获悉,“6·25”新图实施后,虹桥站日常开行列车321.5对、周末335.5对、高峰352.5对。由虹桥站始发至南京、杭州方向的列车最短追踪间隔仅为4分钟、3分钟。另外,2019年,虹桥站全年发送旅客6984.96万人,按吞吐量计算将近1.4亿人次。

面对巨大的客流量,保障旅客安全尤为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虹桥站不断丰富和完善安全技防手段,将智能化、大数据融入安全管理。“我们运用双维双视角安检仪,补强高清视频监控,在每个站台建设运用基于雷达微波技术的站台防入侵装置。”白正国说,虹桥站还率先应用行车电子揭示、列车作业安全风险卡控、视频监控录像自动诊断、智慧消防等系统,实现数据集成、信息共享和过程监控,提升科技保安全水平。

运行十年来,京沪高铁全线累计开行列车近120万列,发车间隔最短只有4分钟,智能化已渗透到京沪线的各个方面。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京沪高铁第一桥:专设“体检”系统

被誉为“京沪高铁第一桥”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京沪高铁、沪蓉铁路于南京跨越长江的越江通道,336米主跨是目前世界上高速铁路同类型桥梁的最大跨度,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船在江中游,桥在空中架,列车横穿长江。

京沪高铁公司副总经理刘学文指着眼前的桥体说,为了给大桥做好“体检”,京沪高铁开发了“铁路大跨度桥梁故障智能诊断及健康管理系统(PHM)”。“这就相当于给大桥安装了24小时监测系统,桥梁和铁轨的实时信息,在百米之外的调度室屏幕上都可以清晰显示,就连桥体附近的温度风速都可以实时监测。”刘学文说。

除了“体检”系统,桥墩上还安装了218个传感器,16组摄像头。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抢高铁运行窗口期,过去他们只能在夜间工作,但时间很有限,一些细小的监测点需要耗费很大精力监测。如今,在钢轨伸缩调节器等重要部位安装了摄像头,可以实现全天候监测。

监测系统(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刘学文表示,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不仅在建设期创下了同级铁路同类型结构中跨度最大、荷载最大、速度最高等多项纪录,荣获了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大奖、国际桥协奖励委员会“杰出结构工程奖”等国际大奖,而且开通运营以后也持续开展了运维技术攻关,利用大量数据对病害定位、故障诊断和桥梁服役状态进行分析评估。

至今,京沪高铁已运营十周年,最高日发79.8万人次。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安全部主任杨怀志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反复谈到,能够保证安全运行十年,这都得益于通过数据智能分析加强检测,达到及时准确预警的效果。

南京南站设备智能化管理平台(央广网发 钟钰 摄)

“绿色”京沪高铁:“精打细算”为环保

十年来,京沪高铁走出了一条用技术和创新,推进减排、降碳之路。

以南京站为例,上海申铁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平告诉央广网记者,今年南京南站的每日平均客流量是十年前的7倍多,为了达到减排、降碳的要求,就要力争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全站72个设备配电间,安装了600多块智能型电表,实现了能耗精准监测。此外,还对空调箱、送排风、给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了能耗末端设备自动控制。”王平说。

这样“精打细算”的举措也让效果显现。一组数据显示,仅从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的一年间,南京南站就节电182.54万度,节约蒸汽24792.85吨,合计节约673.36万元。各种能源换算成节省标准煤2648吨,减少碳排放量8845吨。

这些还仅仅是京沪高铁助力减排、降碳的一个缩影。

近十年来,京沪高铁已累计安全运送旅客13.5亿人次;全线累计开行列车近120万列;累计行程超过15.8亿公里,相当于绕赤道跑了近4万圈。京沪高铁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严佐魁表示,京沪高铁是低碳节能环保的典范之一,占地仅为高速公路的二分之一,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约为每年200万吨。

这也将是未来铁路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京沪高铁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洪润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沪高铁十年可以用十个字形容,就是“连结”“缩短”“便捷”“催生”和“绿色”。下一个十年,将在“拓展”“智能”“优化”“提升”四个方面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