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新疆“魔鬼风区”里,“父子兵”为这事接力“雪拼”

新疆塔城公路管理局额敏分局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15日电题:新疆“魔鬼风区”里,“父子兵”为这事接力“雪拼”

新华社记者路一凡、张晓龙、胡虎虎

在李长青的童年记忆中,一到冬天,父亲就很少回家,即便是在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他的父亲李建成是一名救援人员,长期驻扎在“魔鬼风区”玛依塔斯,位于中国西北的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

直到2011年,李长青加入父亲所在的塔城公路管理局额敏分局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后,他才开始真正理解父亲。

玛依塔斯四周都是山,气流穿过山体间喇叭口般的垭口后,会在“狭管效应”作用下形成10级以上大风,卷起地表积雪,引发“风吹雪”。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暴风雪灾害区,每年八级以上大风天气多达180天。

玛依塔斯风区内的道路是当地人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几十年来,李建成、李长青这样的救援人员全天候在风区内巡逻,与大风和积雪“雪拼”,营救被困人员和车辆。

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的工作人员在风雪中搜寻被困旅客。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20世纪90年代,李建成在玛依塔斯老道班工作时,所在的班组只有一排砖瓦房、一个尘土飞扬的煤炉和一台老式推土机。

“那时,滞留人员没有手机,只能靠路人捎口信让我们过去营救。”今年56岁的李建成回忆,当时抢险车辆上没有全球定位系统(GPS),寻找被困人员很难。

“我坐在推土机副驾驶座位上,必须时不时从车窗探出头看路,一边确认车辆依旧行驶在路基上,一边寻找被雪困住的乘客。”他说,车上没有暖气,在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下30摄氏度的温度下,挡风玻璃很快会结冰,两位驾驶员要轮流开车,不然冷得受不了。

一次,李建成从被风吹雪困住的几十辆汽车里救出了40多人。“我不得不把超载的微型客车开得很慢,以免滑下路基。”在他看来,尽快救出被困人员是自己的职责所在,“这确实很难,但很值得!”

2002年,包括李建成在内的玛依塔斯老道班工作人员一同迁往同年新建并投入使用的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而李长青对这里的印象则始于六年后的元旦——当时,额敏分局工会邀请工作人员家属一起来基地团聚。

“那是我第一次来这里,风挺大的,坐在车上看外面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今年29岁的李长青回忆。

2010年毕业后,李长青像父亲一样,成为这个基地一名救援人员和道路养护员。随后,他才意识到,救援工作并不像父亲常说的“拖一辆车”那么简单。

在长时间搜寻被困旅客后,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的工作人员李长青回到驾驶室取暖。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他印象中,“一次,我和同事下车时,被风刮跑五六米,拍在地上,动弹不得。”

天气不好的时候,基地的救援电话不断,李长青要夜以继日地奔波救援。他在一场持续近24小时的救援行动结束后,于凌晨4点返回基地时,发现父亲为了等他,彻夜未眠。

“看到我回来,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给我泡了一盒方便面,里面放了两根火腿肠。”这个画面,李长青说自己终生难忘。

与父亲的时代相比,李长青的工作在高科技工具的辅助下要相对轻松得多。基地车辆上安装了磁诱导辅助驾驶系统,配有GPS接收器。当通信发生故障时,人员还可用手持对讲机沟通。

同时,近年来,新疆交通部门大力建设省道201线玛依塔斯路段防风雪灾害的基础设施,在风区路段安装大量挡雪板、导风板、管式化风墙、防雪网,还委托科研单位在部分路段实施防风雪棚洞试验工程。

和父亲一样,李长青很少有时间在家人身边。夏天他忙着养护路段,冬天他驻扎在基地,随时做好抢险的准备,“妻子偶尔会抱怨我陪3岁半女儿的时间太少……”

“每次他到玛依塔斯工作,我都很担心,但我必须支持他。”李长青的妻子杨海霞透露,1月21日是李长青的生日,今年自己要带着女儿去基地,让孩子看看爸爸的工作场所。

1月23日凌晨,一名获救的小朋友在转运车上安然入睡。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共出动机械5000余台班,清理路面积雪9900多万立方米,营救被困大小车辆1363辆次,营救被困司乘人员5300余人次,无一例冻伤或死亡。

“我会继续传承老一辈公路人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用自己的努力为司乘人员、群众‘拼’出一条安全的通道。”李长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