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陕西2020年6项重要考古新发现正式公布

今天(1月22日)上午,由陕西省考古学会举办的首届“陕西省首届六大考古新发现”正式发布。经过陕西7家考古权威部门严格把关,评审专家组评选,六个重要项目最终入选。

陕西府谷寨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寨山石城南城墙

寨山遗址位于陕西省府谷县田家寨镇王沙峁村寨山自然村,处在黄河一级支流石马川中游南岸。寨山遗址首次发现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初步认定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遗址内除少量仰韶晚期遗存外,还包含一处龙山时代石城聚落,城内面积约60万平方米。

△一类墓

2020年,寨山石城系统考古成为“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陕西片区的主要工作内容。考古人员在庙墕地点共清理石峁文化墓葬24座。24座墓葬中竖穴土坑墓21座,瓮棺葬2座,石棺葬1座。21座竖穴土坑墓中,一类墓3座,二类墓4座,三类墓7座,四类墓7座。

△一类墓壁龛

寨山墓地是首次全面地揭露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也是河套地区首次发掘的等级区分明显的龙山时代墓地。该墓地的发掘,弥补了石峁遗址内墓地被严重盗掘的重大缺憾,为石峁文化墓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系统的资料。同时,寨山墓地也是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的重要考古学材料,体现了4000年前中国北方地区早期国家形态下的丧葬礼制和等级意识,为研究早期国家起源、发展模式和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墓葬材料。

秦始皇陵陵西墓葬

从2011年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陵外城西侧展开详细的考古勘探工作,发现古代墓葬39多座,灰坑32座,陶窑4座,古河床4条。

△发掘现场

2020年,考古人员对编号QLCM1(简称1号墓葬)继续进行发掘。考古队制定了详细的发掘方案,严格执行《田野考古操作规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提取了相关信息资料。1号墓葬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西侧约440米处。“中”字形,有三个陪葬坑。墓葬南、西侧环绕壕沟;北侧为断崖;东侧为一条东南至西北流向的古河床。墓葬坐南面北,全长约100米,面积约1900平方米,深15.6米。

△墓室正射影像图

墓底铺木炭,上置垫木,垫木上铺木板,板上置放棺椁。棺椁位于墓室正中偏南,四周环绕回廊,外侧为边箱部位,放置大量陶器、铜器、金银器、铁器等。玉圭、玉壁等玉器则分布在西侧回廊内。初步来看,秦始皇陵陵西1号墓属于秦代墓葬,墓葬采用壕沟及自然河流合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墓园。这批墓葬是秦始皇帝陵园有规划的一处高等级贵族陪葬墓区。

△陪葬坑发掘现场

考古学家焦南峰认为,作为中国古代第一座帝国陵园的第一座陪葬墓,秦始皇陵陵西1号墓见证了夏商至战国晚期王陵“集中公墓制”的消亡,昭示了战国晚期到宋元明清帝陵“独立陵园制”的形成与确立,折射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由“血缘政治”到“地缘政治”的巨大历史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该墓葬保存较好、出土文物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等级质量较高,其中不少为首次发现;这些出土文物对秦人、秦国、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当时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研究华夏文化由“多元”到“一体”演进、升华的历史实证。

隋王韶家族墓园

△王韶墓全景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街道韩家村发掘了一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园——隋王韶家族墓园。该墓园由方形围沟和7座墓葬组成,围沟形成的兆域南北长147.7米,东西宽138.5米,面积21360平方米,是目前所见的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隋代墓园兆域。墓园内埋葬王韶、王韶嫡长孙王弘、西魏原州刺史王楷(王韶之父)长子王显、王楷长孙王仕通等数代七人,共出土文物200余件、墓志4合。

△王韶墓室

隋王韶家族墓园内的7座墓葬分布规律,形制统一,是目前所见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也是唯一有围沟兆域的隋代家族墓园。该家族墓园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墓主身份明确,出土物较为丰富,是北周至隋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为了解北周至隋家族墓地的特征、成员的埋葬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遗址考古发掘

△4号殿俯视图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是隋唐两朝前后共用的一处避暑行宫,素有离宫之冠美誉,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城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第一工作队于2019年4月—2020年8月对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约230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500余件。

△4号殿殿基台西南隅

4号殿遗址位处九成宫遗址的西南隅、东北距天台山脚30米。发掘显示,4号殿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由现地表到隋代殿基散水深约5.4—6.2米,自东北往西南渐趋增厚,基本可反映遗址的沿用、废弃和变迁过程。

△4号殿西踏步南侧

4号殿的发掘是时隔二十五年后九成宫遗址考古工作重启的一项重要举措,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结合历史文献,再从位置和地形特点分析,该殿很可能为唐高宗与武则天驻跸过的寝殿——咸亨殿。

西安中兆村十六国墓

2020年3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配合大兆新区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经考古发掘确认,发现一处十六国时期大型高等级墓葬。该墓位于发掘区域中部,距2019年发掘的焦村十六国大墓5.6公里,距汉宣帝杜陵3.6公里。

△发掘现场

中兆村十六国墓坐北朝南,形制为斜坡墓道土洞墓,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洞顶土雕建筑、壁龛、封门、甬道、前室、侧室、后室组成。总平面呈甲字形,总长80.74米,深11.86米。

△墓道两侧生土台阶

墓道平面呈长方形,南宽5.16米、北宽6.2米。墓道东、西两侧收分三层台阶。墓室均为土洞结构,前室东西宽4.26—4.3米、南北进深3.76—3.8米,顶部及四壁上端已完全垮塌,结构不详。

△土雕建筑三维打印模型

目前,墓葬内出土文物共计200余件,器物包含有四系罐、牛车、虎子、人物俑、鼓吹仪仗俑、武士俑、弓箭俑、碓房、粮仓、陶罐、九盘连枝灯等。该墓在发掘及采集资料信息中运用科技手段:三维信息采集、打印,颜料、制作工艺分析,虚拟现实,植物遗存分析等技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骑马吹角俑组合

本次发掘的十六国大墓是继2019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焦村十六国大墓之后,又一大规模、高等级、结构完整、带有壁画的大型陵墓,尤其墓葬整体三进式建筑的布局以及大量陶俑,都表现出该墓葬为十六国时期大型高等级墓葬。十六国上承汉魏,下启隋唐,中兆村十六国墓的形制、建筑模型以及陶俑、牛车等随葬器物造型风格充分反映过渡期的特点,该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丧葬习俗、社会文化生活,以及多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各民族之间文化、思想、规制的相互交流、影响都提供了重要资料,见证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

西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墓地全景

2020年6月至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发掘汉唐、宋金及明清时期墓葬52座。其中,5座为迁葬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的孟氏家族墓葬。

△墓室随葬品

孟氏家族墓葬位于发掘区中部偏北,大致南北两排分布。发掘确认,北排2座墓葬在2010年前后被盗,幸存两方青石墓志;南排3座墓葬形制保存较为完整,随葬品丰富。北宋孟氏家族墓葬共发掘随葬品130余件,其中耀州窑瓷器有60余件(组),系近年来墓葬发掘出土耀窑青瓷最多的一次。这批耀窑青瓷绝大多数保存完整,器类组合明确,部分器型殊为罕见,为研究北宋耀州窑器物类型、烧造工艺以及瓷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北宋晚期宋金之际耀窑青瓷的演变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断代标尺。(总台央视记者 杨雨桐 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