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报道了火箭军一个导弹旅,该旅被合并为一个。经过努力,他们终于将原本不同的两支部队合二为一,多次完成任务,获得集体二等功。
以下为文章全文:
部队历史:一个是抗日战争的英勇师,另一个是负责新型导弹武器的尖端部队。 2010年,两个单位合并组建导弹旅。合编当年执行发射任务,次年形成作战能力,第三年承担一定的任务,成功发射了数十枚新型导弹。
带有解放军报图片的文章,从导弹发射器底部的特点来看,应该是DF-16弹道导弹
南方国家的春天来得早。火箭军某导弹旅在信息化条件下,从深夜到凌晨进行了夜间对抗演练。演练结束,官兵们开始了检阅式的总结会,然后才脱掉上衣。刚刚在训练场上“红着眼睛”的对手,现在正在一起寻找问题。想法”很新鲜。
记者身在现场战略导弹部队技术,感受着大队的齐心协力,并没有感觉到这是一个合作了几年的单位。 2010年,该旅由两个不同服务、经验和传统的单位组成。一支来自抗日烽火台,原名新四军第四支队。 1938年5月12日,在蒋家河口伏击日军,打赢新四军抗日第一枪;另一个是战略导弹部队。团队的“新成员”——一个许久未成立的试训团队。他们虽然年纪小,但装备了新型导弹,成功发射了多枚导弹。上级推广了数十种创新的战术和训练方法。
一个是“老季扶余”,一个是“初生牛犊”。进家容易,说家难。 “他”字怎么弹好?该旅政委石大庆说:“两支部队的历史、传统和理念不尽相同,这不仅是‘合作’的难点,也是‘合作’的好处。如果“合作”不好,这些差异会相互冲突,如果“融合”好,这些差异就会相互促进,产生“乘数效应”。 “思想、工作、行动”的主要内容,引导官兵服从大局、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共编、凝聚、凝聚的完美融合。”
DF-16弹道导弹
联编之初,发射营的两个连各有各的“特技”。一连官兵大多来自导弹部队,专业技能高超;二连官兵大部分来自部队,军人体质是传统优势。第一家是“大智慧”,第二家是“大佬”。虽然各有所长,但两家公司的整体建设却患上了“瘸腿病”。
在特教实践活动中,大队领导开营探索思路、搞教育、制定措施,使“强强补弱、共创佳绩”成为官兵的共识。第一连连长周炳权是全旅的技术高手。他主动担任二连的“编外教师”。他是原单位许多普通课程的记录保持者。安排他背着背包住一连,对全连官兵的军事体质进行梳理分析,科学训练分等级……破门,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实现公司一、二。发展共赢,全营建设不断完善。合编三个月后,该营机动千里执行重大发射任务,一举击中“满屋子”。不久前,该营被上级党委授予集体二等功。
胸怀大局战略导弹部队技术,不仅要齐心协力,还要懂得放弃。合编部队时,面对调整领导职务时“僧多粥少”的局面,曾任原部队副旅长的金宏标主动应聘变化的同时,他也将自己多年的治军训练经验整理成书,为军队留着。下一个大宝。试训队后勤处处长陈祥林,在大本营工作5年,虽然在合编时未能接任旅后勤处处长,但仍积极支持工作新上任的后勤处处长,成了大队的佳话。
正是这种不计个人得失、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精神,推动该旅在短短6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合编当年成功发射导弹,次年形成作战能力,并在第三年承担了一定的任务,成功执行重大军事任务10余次,成功发射了数十枚导弹。
“面对国防和军队改革,无论军队如何变化或变化,只要我们以胜利为目标,齐心协力,我们总能听从指挥,战胜敌人!”准备战斗的无声命令。
远处,新年的气息刚刚散去,大队的训练场已经弥漫着浓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