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工兵抗美援朝
文:朱鹏妮诵经
1950年10月3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设立工兵指挥所,陈正峰任主任,马俊驰任参谋长。 1952年7月,工兵指挥所改为工兵指挥部,谭山河任司令员兼政委,苏旺任参谋长,颜宗三任政治部主任,负责全面指导工程支持志愿军的工作。
水里有船,山里有路
中国志愿军入朝初期,采取了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志愿军工兵还与主力承担运输工程保障任务,保障部队机动性和物资供应。
为保证第一批志愿军进入朝鲜隐蔽过江,1950年10月13日,第四工兵团抵达鸭绿江边的吉安和临江口岸,在敌机难以被发现的情况下,利用雨天和厚云密布。 ,14、15日夜,600米长的吉安铁路大桥铺设了路板,并在大桥的两端开辟了一条500米的进出公路,与朝鲜人民军工兵合作,抢建250米长的浮桥。鉴于敌机行动频繁,河水深度只有一米多,冬季不存在洪水泛滥的可能,该团还在水下架设了一座载重60的桥临江轮渡和吉安轮渡。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在水下架起桥梁。第四工兵团的干部只听说是苏联军队在卫国战争时期竖立起来的。那时正值初冬节,河水温度接近零摄氏度。士兵们在没有防水设备的情况下涉水,克服了严寒。最终,两座水下桥梁架设成功。东北军区工程兵还奉命在长甸河口架设一座250米长的浮桥。为了迷惑敌人,他们白天拆除桥面,撤出铁船隐藏,黄昏时通车。工兵架设的五座桥梁,对保障志愿军秘密行动进入朝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51年1月,毛泽东在听取志愿军入朝汇报后,向第42军司令员吴瑞林提问:“你是军部,加上124、125、 126个师,还有1个。八炮师,包括行李车,一晚上就过了鸭绿江,30多里,70多里,怎么可能这么快?吴瑞林向毛泽东讲述了工兵修桥的情况。毛泽东听完报告连连点头,称赞道:“你的方法在东北可以用,朝鲜也可以用。”
第6工兵团是第一个进入朝鲜参战的工兵团。 1950年10月,该团进入朝鲜,按照志愿炮兵指挥所的要求,抢修清水面经朔州至长城的道路。这条公路是志愿军入朝后唯一的主干道。整条路线是蜿蜒的山路,狭窄易堵,每晚都有数十辆车被堵。经过10天的紧张工作,该团共修复道路67公里,保障了我军炮兵的推进和首战物资的前行运输。第二次战役打响前,第6工兵团2个营和3个师工兵营先后到青川河东岸的淅川、宁远,开辟了17公里的武陵山应急军道,确保中央突破力量穿插。在敌后作战,他获得了志愿军总指挥的奖励。随着部队南下,修路任务越来越繁重。第5工兵团和第8团分别于11月28日和12月11日进入朝鲜。三个工兵团并列、分段推进,修复了青川河与“三十八线”之间的两段。 “三十八线”北侧有纵干道和交叉干道。 12月31日,第三次战役打响后,第4、第5、第6、第8工兵团分散在鸭绿江至汉江的长战线上,保障交通。敌退至“三十八线”后,在临津江第一道防线上筑工事,布设了大量地雷和铁丝网,在河岸陡峭的悬崖上浇水成冰。试图阻止志愿者攀爬。突破“38线”阵地的志愿军各军师工兵营连连在战斗开始前就利用黑暗清除地雷,在难以攀登的冰崖和雪坡上凿出脚洞,并秘密担任步兵突击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由于战前准备充分,第39集团军突击团突破雷区、攀登冰崖,仅用3分钟就攻占了敌人的前哨,用了10多分钟就突破了敌人的临津江防线。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志愿军开展第四次战役。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命令工兵第4团守卫鸭绿江渡口南移,负责大宁河、青川河、大同河渡口的交通保障。 鸭绿江的渡口由东北军区工兵教学总队负责,通往前线的路桥由五、六、八工兵团分别由五、六、和第8团。炮战。
4月22日,志愿军开展第五次战役,期间第7、10、18工兵团先后进入朝鲜。战斗中,工兵司令部有3个团维护后方战略航道,4个团协同各兵种奋战前线,1个团参与机场抢修。第10工程兵团进入朝鲜后加入第9兵团。当第9兵团重创敌人后,因粮食和弹药短缺而后退时,该团第3营奋战三天三夜,修复昭阳河大桥,为部队北撤开辟了道路。 前线部队陆续北移后,因与军团失去联系,团向北岸移动,只剩下第9连连长和南岸一个排守卫南岸。 25日,由摩托化步兵和坦克组成的敌“特遣队”突然出现在渡口南岸。第9连连长立即下令两个小队摧毁桥梁,然后游过河。他带着武器和爆破设备带领12名士兵。他与敌人激战,阻击敌人约半小时,为团内其他战友和我军医院伤病员争取到宝贵的转运时间,最后全部英勇战死,载入中国战史。志愿军工程师。悲伤的一页。
挖隧道建“地下长城”
第四战,第16工兵团5连清扫大藏矿坑道,为志愿军司令部修建了地道指挥所。尽管指挥所两次被敌机轰炸,隧道入口被炸毁,但隧道内的工作人员均未受伤。彭德怀司令称赞道:“住在工兵们建造的工事里战争前线配置要求,我感到很欣慰。”
在 1951 年夏季的防御行动中,工程兵团与其他前线部队的指挥官和战士合作,寻找防御敌人地面和空中火力的方法。起初,他们将2个或3个猫耳洞连成一个小军营,并选择了一个保护层很厚的悬崖挖成一个悬崖洞作为指挥避难所。 9月,在第16工兵团第28、29炮兵团附属于炮兵第28、29团参加夜月山战役之前,第2排在敌军火力威胁下突击3天, 4晚,通过了70米长的弹幕。隧道不仅用作指挥所、观察所,还用作驻扎部队。敌人发现后,数次炮击轰炸均未成功。 9月27日,敌人在隧道入口处投掷了一枚毒气弹。工兵张景泉跳了起来,捡起毒气弹往山下扔。地道里五十多位同志没有一个中毒。当天黄昏,一支由步兵和工兵组成的突击队从这条隧道出发,在炮火的支援下,迅速占领了地面阵地。战后,工兵三连二排获集体三等功,士兵张景全获个人二等功。炮兵团团长称赞这条隧道是“炮兵协同作战的一大创新”。
地道工事的出现,为志愿军坚持“持久战、积极防御”的方针,为抵消敌地陆空火力优势,探索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及时肯定了这一成功经验,并向陆军工兵部(分)队通报。彭德怀司令员在视察前线时对隧道工事进行了深入检查,并呼吁在志愿者中大力宣传。就这样,1951年10月以后,边疆阵地普遍掀起了隧道工事建设的热潮。工程兵作为骨干力量,承担了建设大型隧道工事的任务。
志愿军工兵指挥所为支持和指导志愿军建设大型地下长城做了大量工作。仅1952年春,就供应了30万多把铁锹和镐,10万多把钢钻,300多吨炸药,200万发雷管。此后,先后筹供各类设备工具4万余吨。 同时,组织工程单位分批举办培训班,培训各兵种隧道建设技术骨干,定期发布《工程公报》,及时传播隧道建设先进经验和技术知识。 . 1952年4月26日至5月1日,志愿军总部召开陆军参谋长会议。工兵指挥所系统地提出,要形成以陆军地道和作战地道为骨干,结合各种地面重型掩护工事,形成密集阵地防御。系统建议。截至8月底,志愿军第一梯队6个兵团已建成隧道约300公里,战壕和交通战壕约1000公里,各种工事碉堡2万多个。初步形成了以隧道工事为骨干的阵地防御体系。随着地道工事的基本建成,志愿军阵地更加巩固,人员伤亡明显减少,用于前线防御的兵力减少了六分之一,使志愿军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权在战场上比以前。
打“绞杀战”,确保道路畅通
1951 年 7 月,朝鲜经历了一场 40 年来未见的特大洪水,一直持续到 8 月底。汛后,工兵指挥所下辖8个工兵团,负责12条主要渡轮的汛期交通。每艘渡轮配备了百种铁艇、摩托艇、摆船机、水陆两用车等过江设备,以及摆渡车辆和人员。鉴于过去车辆众多,曹渡设备不足,第7、第17工兵团利用空汽油桶组成筏渡,增加航次。每个渡口的中朝工兵和士兵昼夜三班倒,使桥上和河上的交通畅通无阻。青川河上的安居渡,尽管河水宽阔湍急,但每天仍能运送2000多吨物资。
8月中旬,美军趁着洪灾发动“扼杀战”,目的是切断志愿者的运输线路。美国空军专注于轰炸铁路和严重受损的高速公路。为粉碎美军“绞杀战”,保障道路交通畅通,志愿军工兵指挥所集中1团、7团、10团、15团、22团工兵团一起修路和桥梁的骨干与兄弟军和朝鲜军民一起,与沿途的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一是全面整治公路、桥梁,改善交通条件。北纬38°15'至39°15'的纬度地带,主要被敌机挡住,是志愿军进退的唯一场所。该地区山水相连,平均每公里有23米的桥梁。原有的公路大多为三级公路,不利于志愿军的行动,也不利于敌机的轰炸和封锁。工兵指挥所在该区域集中了5个团,分散在各个桥梁和交通枢纽区域,以便在被炸的同时进行修复。 ,增加迂回路线,增加汽车避难所,保证车辆安全快速行驶。工程师在各种重要渡口架设低水桥、高水桥和水下桥梁,包括载重10-20吨的车桥、载重50吨的罐桥,以及水下通道有3座桥梁和1条水下通道,可以相互连接,改善交通状况。为迷惑敌机,工兵白天可将水面桥梁的桥面拆除,黄昏时通车;或在被炸桥一侧的隐蔽处再建一座靠近水面的桥;或过高水桥。将一些烧毁的桥板堆在地上,伪装成坏桥;或者在显眼的地方搭建假桥,引诱敌机轰炸,做到隐瞒真相,揭穿假货。
二是避开敌机主要封锁区域,开辟新干线,使道路交通四通八达。第五战结束后,第十工兵团开辟了明德里至西普利的道路。当晚将近 1,000 辆卡车的补给品被运往东线。随后,该团打通了松亭至药水铺、长安里至石门、马砖里至新高山的道路,构筑了后方补给基地与东部战场之间的第二干线。与此同时,工兵团第1团、第7团、第8团和第1重型机械营也相继在郎林山南北方向修建新道路,连通了朝鲜腹地锡川至城川,这样从中国到吉安的道路,运往朝鲜锡川的物资可以直达东线战场的补给中心阳德,避开安州、吉川、顺天的三角地带,主要是被敌机阻拦,扩大了车辆的机动范围,减少了车辆和物资的损失。 .
9月下旬,敌人发动了“秋季攻势”。为保障我军后方交通,彭德怀责令志愿军工兵在汛期后5~15日内,将连接各河道口的所有桥梁全部建成,修缮交通枢纽地区道路,解决长期以来道路线路错车带来的不便问题。由交通拥堵和故障引起。志愿军指挥部组织第4、第7、第15、第16、第17、第18工兵团和驻扎在二线的步兵、工兵营参与修路。朝鲜政府还动员沿线民众参加劳动。在每条高速公路上,都有人一天 24 小时不分昼夜地修路。截至12月底,加固拓宽公路2158公里,新建公路292公里,沿途增设大量汽车避难所,设立空中监视哨所1308个,超过使车辆的运输效率和车辆的损失率提高一倍。它也从 1951 年春天的 34% 降至 6%。在粉碎敌人“绞杀战”的斗争中,中朝军民修筑的道路越来越多,路况越来越好,各类备用桥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坚固。清川河上有多达12座桥梁。临津河上,第10工兵团第8连连长张志富率领技术队。他们在水深一两米、流速超过每秒两米的情况下,在石质河底钻了个洞,形成了大体上上下下的大小。桥脚牢牢地植在河里。经过敌机的多次轰炸和几次洪水,桥脚依然坚固如初。由于工程兵架桥技术的提高,1952年汛期,每座渡口至少有两座高水桥,以保证通行。
为了瘫痪志愿军的交通补给线,美军不仅投掷了各种块状炸弹和凝固汽油弹,还在高速公路沿线投掷了大量的蝴蝶地雷和定时炸弹,还有四个钉子专门旨在损坏汽车轮胎。为了粉碎敌人对交通的破坏,志愿军工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道路保护和消除危险。三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工兵分队在公路沿线拆除各类定时炸弹2000余枚,有效保障人员和车辆安全。
参与后朝鲜重建
1953年8月上旬,朝鲜停战后不久,志愿军指挥部和政治部发布关于帮助朝鲜人民恢复重建的指示),号召志愿军指挥员和战士帮助朝鲜人民建设北方韩国,因为他们将建立自己的祖国。志愿军工兵司令部也立即下达指令,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要求下属单位组织必要的力量帮助驻扎在重建工作的人民,确保朝鲜人民无房可住的人,只好在寒冬之前过日子。暖炕房,帮助他们做好秋收和农田基础建设。大多数工兵团分为营和连,各自负责。在开城、海州、沙里原、元山、阳德等工兵驻扎较多的地区,随处可见工兵指挥官和战士忙碌的身影。数字。 1953年7月下旬至1954年7月下旬,工程兵平均每天建造民房8座,制造桌椅、农具300余台;平均每月新建4所学校、诊所、文化活动室等公共设施。此外,还填埋了2万多立方米弹坑,修建了16条运河,开垦土地3300多亩,植树50万多株,开垦了大量荒地。
在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的过程中,参与平壤重建的第12工兵团做出了突出贡献。停战后第三天,朝鲜政府发布了《关于恢复和重建平壤的决定》。 8月初,志愿军参谋长李达要求志愿军工兵司令部选拔一支素质高、上进心强的部队,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平壤。于是,刚刚参加晋城反击战的第12工兵团,于8月14日洗漱完毕,赶赴平壤。为加强建设力量,从中国调来750名技术工人,组成工兵旅,由中国政府领导。团,新增新兵900人。
战争期间,平壤多次遭到空袭。战争结束时,还没有完整的建筑。第十二工兵团的指挥官和战士们对一些废墟进行了整修,并将其用作营地。如堆积如山的瓦砾和泥水3年。施工所需的各种工具和设备暂时无法使用。他们四处寻找炸弹残骸,以弹壳为原料,制作烤炉,制作铁钉、角铁、二爪钉等工具设备。工地需要大量的碎石和沙子,他们就到大同河取材,在河滩上建了一个砂石料选场和一个建材加工厂,以满足施工的需要。 8月至12月底,第12工兵团修建了连接东西平壤的大同江人道大桥,为大成和江南两窑各建了一座烧制炉,建造了850座私人房屋框架,修复了内阁办公大楼和外事办公室。省级工贸楼和职工宿舍楼5栋,新建职工住房部分。 1954年,第12工程兵团参加了大量规模更大、技术要求更高的工程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建设朝鲜内阁和各省的综合办公楼、莫兰峰艺术剧院、实验研究室。研究所大楼、革命遗属儿童学院、金策工业大学、人民经济大学等5所高校的校舍,修复了平壤综合医院和大同江公路铁桥。 1954年6月30日,大同江铁桥通车时,朝鲜内阁副总理崔容健在庆典上宣读了金日成致第12工兵团的贺信。贺信中说:“在大同江大桥修复工程中,你们与朝鲜人民军部队一道,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取得了工程工期缩短一个月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一个不平凡的劳动荣誉,从而再次体现了朝中两国人民兄弟团结的无限力量。第十二工兵团于1953年8月14日接受任务,1955年10月末恢复编制,参加重大项目38个,1100多人。干部战士为平壤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近3年的抗美援朝战役中,15个工兵团(不包括隶属于志愿空军的2个团)和25个隶属于步兵团的工兵分队参战,负责运输工程保障、作战工程保障和仓库建设 医院、营房、机场等一大批重型工程保障任务战争前线配置要求,为保障作战和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3年冬,中国第三次赴朝鲜吊唁团在赠送工程兵的锦旗上写道:“排除部队前进的障碍,建设伟大的军事工程,确保通讯线路畅通,建设英雄的钢铁阵地”四。总之,可以说是对志愿军工兵历史成就的一个恰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