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极限耐力远胜于马,因此骑兵的机动性不如步兵。这一论点主要基于两项比赛的数据。以耐力着称的阿杰金马(“汗马”)曾创下84天4300公里长距离步行的世界纪录,平均每天约51公里。人类极限耐力挑战的世界纪录是41天4345公里,每天106公里。在这样的比较中,人类的极限耐力几乎是马的两倍。
但是,这并不能作为骑兵机动性不如步兵的论据,因为:人类战争史上绝大多数行军根本不使用人马的极限耐力。 11世纪拜占庭军队以11--32公里的速度行进。在山区等崎岖地形,一天24公里已经是极限了。早前的汪达尔战争中,拜占庭军队7天走了70多公里,但每天只走10多公里。
三十年战争期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率领 20,000 人的军队攻占哈利渡口,并在 27 天内行驶了 270 英里。这是古斯塔夫有记录以来最快的行军,每天仅步行 16 公里。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所有战役中,机动性最强的一次是在 33 天内从夏托 (Chateaux) 到艾默里希 (Emmerich) 行驶 220 英里,平均每天只有 11 公里。 1704年,马尔堡公爵率领3万人从莱茵河到多瑙河。从5月20日到6月26日,实际行军距离近350英里,平均每天15公里左右。
1757 年 9 月,腓特烈大帝在 13 天内步行 150 英里,从德累斯顿到爱尔福特,平均每天 18 公里;两个月后,他在 14 天内步行 225 英里,从莱比锡到贝尔谢维茨,平均每天 25 公里; 1758 年 9 月,他在短短一周内步行 140 英里,从库森到德累斯顿,平均每天 32 公里。
克劳塞维茨对此有何看法? “对于现在(19 世纪)的军队来说,很早以前就已经确定,常规行军一天的行程是三个塔架;在长途行军中,它平均每天两个塔架,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必要的休息。” 1普里约7.5公里,十九世纪大军的行军速度只有15--22公里之间。这本书还引用了一个高机动性的例子:1760 年,莱西将军“在十天内进行了四十五英里的行军,每天大约四英里半”。这样,一天不过30公里。克劳塞维茨对此高度赞赏,因为“即使在今天,15,000 人的军事行军达到这样的速度也是非常不寻常的。”
那么当时名将的速度有多快? “当拿破仑在 1806 年追击普鲁士军队时,而当布吕歇尔在 1815 年追击法国军队时,他在 10 天内只走了大约 30 英里(平均每天 22 公里)。”中国呢?清朝规定,路况好,一天要走一百里;如果道路崎岖难行,可以减少到 40 到 70 英里。清朝时,一里比现在的里略长,几乎不能互换,所以清军的行军速度约为每天20--50公里。考虑到这是文章性质的说明,现实中的速度肯定会大大降低,实际平均行军速度估计在每天20--30公里左右。综上所述,古今中外军队的行军速度,基本平均在每天20-30公里之间,完全不需要人马比拼极限耐力。因为军队行军的目的不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而是让士兵到达战场时仍有足够的体力进行战斗。所以,用挑战极限的比赛标准来定战进军,自然是不合理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比人娇弱,行军短促,体力弱,战斗力得不到保证——即骑兵的战术机动性不如人步兵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用两个例子来证明:红军一天一夜飞过泸定桥,120公里;志愿军在14小时内突袭了70公里的三索里。两场战斗都以强制行军的步兵胜利而告终。
那么,古代骑兵有类似的战斗吗?有。让我们以明末辽东总司令李成梁为例,来说明一下。因为李成梁的家世,简直就是骑兵战法的汇编。万历四年,蒙古骑兵入侵。 “成良率领选定的风起200里,强行攻破阵营,斩杀四位大臣,得了60级。” “成良夜出要塞二百里,攻破断山营,得四百三十军衔,令他五人。”同年12月,蒙古骑兵3万余人入侵,李成梁“亲自提拔锐兵,出城200人”。玉里,直奔元山。斩杀八百四十,斩杀九人。”万历七年,土蛮族再次入侵,四百七十功德不凡。”
万历八年,女真部落入侵,“成良将其击退,出城200里后,被击败,斩杀750人,毁城。”入侵,“程良帅轻骑兵到要塞四百余里,直到敖朗图之战,先后斩杀三百四十人,身长八人。”万历十三年,蒙古骑兵数以万计入侵,“程良越过堡垒,一百五十里,他迅速掩蔽自己的帐篷,八百斩首是奇怪的。”同年,李成梁“出卖李平湖三百五十里,砸银灯营,斩首一百一十八”。万历十四年,土蛮人再次入侵,“成良率轻骑兵出城,日夜行路200余里,获首功900,斩首24人。”
p>
明代的一里,今天大约是550m。报价中的200、30、400里换算成当前里程,分别为220里、330里、440里。不过,这还不是明朝骑兵的最快行军记录。嘉靖三十六年,蒙古骑兵大举入侵,山西形势危急。明集镇副镇长马芳听警察说:“昼夜五百里,七战必胜。”明朝的五百里相当于今天的五百五十里,马方一天一夜跑完——这可能是人类有记录以来最快的短距离强行行军。相比之下,在清风店战役中,解放军日夜徒步行军125公里,而在前苏联大规模深入的战斗中,最高要求是坦克部队每进军100公里。日夜。在上述例子中,骑兵在奔跑数百里后与敌人作战并取得胜利。有人说,骑兵没有精力跑上百里,就算到了,也赶不上。这是弄巧成拙。至于所谓曹操轻骑追刘备,“日夜行三百里”,简直就是骑兵的常态。因为东汉时,一里约430米,今天三百里约260里。诸葛亮对孙权说,曹军已经是“一箭到底,不可能击穿陆羽”,不过是为了摧毁敌人的野心,增加自己的威望。
前面已经分析过常规行军的速度和近程战术机动性。长距离行军,即骑兵的战略机动性呢? 955年,拜占庭帝国的阿勒颇被围攻,巴西尔二世皇帝率领4万人从首都君士坦丁堡出发,用15天时间完成了本应历时两个月的旅程。当然,代价是留下了大量的人。最终,只有1.70,000人及时抵达阿勒颇。这些人是骑兵或骑兵。军宝到阿勒颇的直线距离约1200公里,实际距离只会更远。 15天,平均每天步行80公里。明弘治八年,吐鲁番攻陷哈密,明朝派兵攻陷。明军3000骑兵从嘉峪关出发,行军8天,在伊兹木川与附属的4000蒙古骑兵会合。又经过6天的快速行军,他们到达了哈密,终于征服了它。目前嘉峪关至哈密的公路距离约为600公里。考虑到明朝的路况和会师所需的时间,明朝骑兵平均每天可以前进50--60公里。
康熙初年中国现在有骑兵部队,三藩之乱爆发,驻京的千丰营只用了25天就到达荆州。两地直线距离约1200公里,实际行程更远。如果算上 1400 公里,日均进度约为 56 公里。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也有许多骑兵机动的例子。 1814 年,Turtenborn 轻骑兵旅率领约 2,000 人从伊德河向法国兰斯进发,历时 32 天,行程 150 德尔,约 1,125 公里。如果排除修整的日子,以及沿途要经过多条大河的时间,这个师的骑兵平均每天可以行进40--50公里。 1806年法军追击普鲁士时,穆拉特的骑兵大军一个月行进约1200公里,平均每天前进40公里。同时,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主要是步兵)只前进了700公里,速度远低于骑兵。
可见,骑兵在进行战略行军时,半个月可以保持每天50--80公里的速度,一个月可以保持40公里的速度。这是什么概念?现在解放军每年都进行应急行军训练。一般要求是:负重,每天50公里,12小时左右,连续快速行军四五天。如此一来,以步兵的速度,骑兵至少可以连续行军十天,怎能说战略机动性不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骑兵部队大多是一人一马的配置。如果有不止一匹马,骑兵会更快。所以会有类似唐军骑兵一人两马,辽军一人三马的配置。但最奢侈的配置是蒙古和清朝。蒙古骑兵,贫穷的一人两三匹马,富裕的骑兵甚至可以达到五八匹马的配置。正是凭借如此高的配置,蒙古骑兵才能完成古代战争史上最大的远距离机动,横扫欧亚大陆。
但蒙古毕竟还是靠骑兵来安排自己的马匹,而清朝已经可以由国家制度化了。正常情况下,满族士兵一人三马,绿营一人一马。清军在征服准噶尔时,甚至达到了满洲兵四马、青营兵两马的豪华配置。为什么配置这么高?清代陕甘刺史给乾隆的奏章解释了原因:“这次攻准义,从哈密到伊犁,行了3000多里中国现在有骑兵部队,完全归其所有。马是最重要的事情。”
参考文献:《战争与后勤》、《战争论》、《十字军时代的后勤学》、《明史》、《明史》、《安抚准噶尔》、《军需条例》内务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