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真实的中国古代到底是怎样的?偏居南方敌对就缺少战马吗?

08-03-2021 经建青年发表于历史

导语:中国古代史上最狼狈的感叹应该是,面对北方游牧势力,两宋的应对和反击软弱无力,最终被外星人袭击摧毁。因此,纵然国座历时300多年,宋朝仍被史家讥讽为“穷困潦倒”,其军事评价更是雪上加霜。为什么宋朝面对北敌如此不堪?他们为什么不能组建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根据后人的评论,大多数人认为,两宋在军事上经常处于被动地位的最大原因是唐末至五朝中原的纷争,阴山南北十国、龙游河谷等优良产马区丧失,不仅使后宋彻底丧失了对游牧势力的阻隔,也丧失了形成优良马匹的能力。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最终,获得这些良马产地的北方势力,屡遭攻击,最终崩溃。那么,真正的中国古代骑兵是什么样的呢?南方的政权就一定没有战马吗?

自然地理决定的南北失衡

如果单纯聚焦中原,那么南北朝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但如果我们突破了蛮夷对峙的传统,把目光投向整个东亚,那么中国历史可以说是南北之间的一系列多轮交锋。必然的结果。第一轮是秦汉帝国与匈奴的对峙中国现在有骑兵部队,然后是持续了数百年的动荡。第二轮,南北朝基本跨江交锋;第三轮是隋唐帝国与突厥人的交锋;第四轮是对抗。这是中原王朝与北方部落之间从唐末到宋的长期战斗。虽然蒙元曾一度被明朝击退,但北元及随后的蒙古部都与明朝保持着紧张的敌对关系,直到满清与中国合并,基本拉平了南北对抗。

在这场南北对抗中,自然地理几乎决定了南北之间不可避免的不平衡。冷兵器时代,战斗一般以肉搏为主。即使随着铁制武器的不断改进和远程弓弩的不断发展,有效杀伤仍然取决于战场上的士兵。这样,步行的步兵队在面对骑兵的时候,就会吃亏,处于绝对的劣势。遗憾的是,由于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土地,中原王朝很难有牧场来养畜、养马。更重要的是,优质马一般产于北方草原或西北河谷平原。中原王朝想要获得优质的马资源,就必须牢牢控制。

可悲的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原王朝自古三朝以来就习惯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农民对那些域外无法耕种的草原和戈壁毫无兴趣。更何况这些陌生的土地大多位于偏远地区,劳务远征不仅会给国库带来巨大压力,影响整个帝国的正常运转,而且毫无用处。弃之可惜。占领这些地方,更不用说与土著的激战,并付出巨大的伤亡。由于这些苦寒之地,人无法耕种,便无法出产自给自足的粮食。因此,如果你想坚持下去,只能从千里之外的中原运粮草,使边防士兵无法及时补给。到头来,难免像西汉放弃西域都护一样,撤退到中原。

南朝养马的艰辛历程

在中国历史上,“缺马”无疑是中原王朝最头疼的事情。西汉、唐朝乃至曹魏虽然靠扩张疆域和西北战俘,都可以获得足够的马匹,但这些政权所饲养的大量战马,并不是单纯的自然放牧获得的。 !比如北宋和宋、齐、梁、陈思超等情况类似,东晋缩在江左的左侧,确实是因为他们的缩水了。领土和养马牧场的缺乏,导致战马短缺,骑兵短缺。但这些“南朝”的养马问题就更尴尬了。

两汉虽然保持着相当数量的马骑兵队伍,但三国曹魏政权继承了西北北方出产的优秀骑兵战马中国现在有骑兵部队,能够压倒以步兵为主的军队。蜀汉和孙武,甚至一些我都不遗余力的将草原上的五环夷为平地。但到了西晋末年,中原的骑兵战马已经因八王之乱和内外战乱而精疲力竭,留给东晋及后世政权的就是步兵部队主要由地方部队和北方难民组成。

所以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可以召集“60万余军、27万骑兵”出击,而东晋一方只能从北府集结8万兵力,而且几乎都是步兵。由于骑兵部队的巨大冲击力和冲锋能力,使步兵在战斗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胜不可追,败不可逃。纵使南朝可以通过辽东、川、滇、河西进行贸易,用马换布、盐、铁等,或者通过战俘得到一些战马,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面对自幼习武,骑射高超的北骑兵,南朝虽能集结数万骑兵作战,但即便是南宋的小朝廷也能集齐。 80,000匹战马通过市场交易和主题马的收集。它真的是用鸡蛋击中石头。由于失去北域,近处的势力也相距甚远,可以说远方的渴求无法解渴。因此,自曹魏以来设立的管理骑马管理的“骑兵曹”,在东晋不得不废止。刘宋明朝年间,淮北被北魏攻陷。

元嘉历次北伐,刘嵩尚能集“八千精马,直指虎牢”,但随着马龄和战败,直到公元450年拓跋涛,北魏孝武帝。他亲自率军南下,逼迫刘松朝廷集结京畿一带的人马前往长江守备。士绅和地方官僚虽然手上有马,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训练和严格的骑兵战士,他们只能放任自流,最后他们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武器来镇压地方缺乏马的中央武装叛乱...

结语

根据地理和传统,蒙古高原和西北草原的游牧部落本身就比中原的农耕民族具有天然优势。不仅是东亚,面对欧亚大草原上的骑兵战士,西方的罗马帝国也受不了。为了弥补马场的不足,“南朝”还通过川蜀与西域取得联系,通过西南采购蜀马、云南马。然而,由于这些马大多身材矮小,它们无法承担战斗任务。再加上朝廷松懈,马政松懈,军队素质下降,“南朝”似乎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