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无声,初心永恒
——记住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光明日报记者叶乐峰
有一个选项叫做隐身。在荒岛的风沙里,在深海汹涌的浪涛下,在最美好的岁月里中国核潜艇部队解密,为了打造国家的重要武器,三十年春夏秋冬,蓝丝绸变白发。
有一个誓言,叫此生不悔。在加入地下党的光辉岁月里,他说:“如果祖国需要,我的血可以一滴一滴流,直到用完。”
有一种追求叫做科学家精神。面对国外严格限制和国内科研条件差,他不因客观环境而放松科研要求,用最“接地气”的方法解决前沿技术难题。面对极限深潜的生死考验,他平静如战争岁月:“入党誓词是我奋斗的初衷。”
如今93岁的他,依然坚持工作,充满骄傲和力量。
他就是黄旭华,国家道德楷模,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为建设大国,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被授予“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个人资料照片
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拉着黄旭华的手,邀请他坐在他身边。这温馨的一幕通过媒体传播,深入人心。
12月14日,武汉市中山路450号,中船重工719行政大楼。回想起那一幕,黄旭华还是感慨万千:“做梦也没想到,总书记会请我过来坐到他身边,问到我的身体状况,我已经向身边的人转达了总书记的关心,要让全体同志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道远,我们必须继续努力。”
12月15日下午,黄旭华在武汉中船重工717行政楼礼堂发表了关于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讲话:“我们大家都是科研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激动人心的演讲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掌声雷动。
青春的志向
“我不想学医了,我想以科技报国,我想学航空和造船。” ——黄旭华
时代的洪流卷起了汹涌的浪花,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时代的影响。黄旭华的英雄事迹有迹可循。
27岁的电影摄影师钱天天从小就住过719个院落。长大后,他才知道,从小就熟悉的“黄爷爷”,竟然拥有如此传奇的一生。她想拍一部关于“黄爷爷”身世的传记片,这在她心中酝酿已久。记者猜测,“黄爷爷”的求学之路必将是电影的开端,一颗报国梦的种子将在这里生根发芽。
黄旭华早期工作现场照片档案照片
1924年,在广东省海丰县,一个村医家,一个男婴出生,第三个孩子取名为“黄少强”。在父母的影响下,肖少强怀有成为医生的理想,希望长大后能救死扶伤。
外患时代,中国满目疮痍,肖少强的教育充满艰辛。 1937年,他家乡的学校停课。 1938年大年初四,14岁的黄少强和大哥告别父母,奔赴已经搬到广东介西山区的玉淮中学。
在崎岖的山路上,他们走了四天四夜,终于到了玉淮中学。在日军飞机的轰鸣声中,在旋转的甘蔗林中,在只能遮风挡雨的草棚下,黄旭华系统地学习到了更全面的文化知识。
1940年夏天,战事紧张,学校又停课,黄少强听说广西桂林是西南文化的大后方,便来到桂林,历经千辛万苦, 1941年8月上旬终于抵达桂林,顺利通过桂林中学入学考试,由“旭日荣华”改名为“黄旭华”。
1944年6月,当日寇逼近桂林时,黄旭华匆匆完成高中学业,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在风起云涌的求学路上,黄旭华目睹了山河的破碎,百姓的生活比纸还薄。为什么中国那么大,却不是一张安宁的办公桌?
黄旭华早期工作现场照片档案照片
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太弱了,穷人会挨打中国核潜艇部队解密,我不会学医,我要科技报国,我要学航空,学造船。但在那个时候,任何知道他出身的人都绝对不会想到,脑门“三个男孩”会成为未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1944年,黄旭华数次来到重庆,进入国民政府为流亡学生开设的专门大学预科班。造船专业。
在交通大学的知识海中,黄旭华饥渴难耐。他不仅接受了西方先进知识体系和科学理念的熏陶,还接受了叶再富、欣宜欣、杨洋等国内造船厂的建议,为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未来。
从零开始
“我们的方法是骑驴找马,如果你连驴都没有,那你就得用腿走路,永远不要等。” ——黄旭华
1958 年与 1954 年如此接近,以至于我能闻到核战争的寒意。
1954年,美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世界军事格局发生了变化。对于大国来说,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武器。有句话说,一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燃料,可以让潜艇航行6万海里;如果换成柴油,需要近百列火车。
正因为如此,1958年,主管国防科技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中央建议开始研制核潜艇,中央迅速批准了该项目。当时我国曾希望得到苏联大哥的帮助,但他们的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时傲慢地拒绝了:“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成本高。你有既没有水平,也没有开发能力。”
面对苏联的嚣张跋扈,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言辞铿锵有力:“一万年后造核潜艇!”于是,我国发展核潜艇的“09”计划诞生了。
黄旭华没想到,这几句豪言壮语,竟与他的生命紧紧相连。
1958年夏天,34岁的黄旭华在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产品设计室担任潜艇科科长。接到紧急出差到北京后,他没带行李就匆匆出门。会像往常一样很快回来。那时,大女儿刚出生,不到一岁。
他来到北京后,才得知自己被选中参与“09”项目的开发。领导告诉他:核潜艇的研制是国家的最高机密,必须一辈子保持匿名和不为人知。就算犯了错误,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清理。
面对科技强国近在咫尺的梦想,面对“为惊天动地而努力,甘愿隐姓埋名”的严格誓言,黄旭华选择留下犹豫着,一颗炽热的纯真的心开始燃烧。像海浪一样,击中理想的海岸。
冬日的阳光透过黄旭华办公室的玻璃窗洒进来,一个核潜艇的模型静静地放在桌子上,闪闪发光,显然它的主人正在时不时地刷它。 “你知道吗?我国核潜艇的研制是从玩具模型开始的。”黄旭华笑得很灿烂。
当时,“09”项目开发团队由29人组成,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当时穷困潦倒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研制核潜艇轻而易举。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国外严格密封,没有参考资料。
没有条件,或者条件不满足,怎么办? “我们的方法是骑驴找马,如果连驴都没有,就得走在路上,不等。”黄旭华回忆说,同事们像大海捞针一样,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找了几句关于核潜艇的词。 ,仔细筛选了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拼凑出了一艘核潜艇的轮廓。
后来,有人从美国带回了“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黄旭华等人被珍视了。研究人员对玩具进行拆解,兴奋地发现玩具中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想的核潜艇的图纸基本一致,验证了他们之前的探索。
黄旭华还怀有一颗“前进”的算盘。他说,从第一艘核潜艇上获得的数以万计的数据是通过算盘和计算尺计算出来的。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经常将两组一起计算,直到结果一致。
“核潜艇的数据必须应用到各种复杂难懂的计算公式和数字模型。”中船重工首席技术专家张金兰在脑海中想象着当年的情景,仍然觉得用算盘计算数据是“难以想象的”。 ”。
黄旭华还想出了一个更“土”的方法——天平称重设备。为确保潜艇重心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黄旭华要求对船上取得的所有设备和管道进行称重登记,任何船体碎片都要一一登记。 这样。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一一核对,不合格者退回称重。
很多新来的大学生不理解黄旭华的严格要求,私下讨论。黄旭华一一谈起:“大家手中的每一件小事,最终都归结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性能,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这种“算计”的方法最终的结果是,千吨级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和定重试验值与设计值完全一致。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路可以走。只有不畏艰辛,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才有希望到达辉煌的高峰。”
国际风云变幻,核讹诈猖獗。核潜艇能不能研制成功,取决于一个大国能不能挺立起来。
忠孝的困境
“有人问我不能既忠诚又孝顺,你怎么理解?我说忠于国家,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道。”——黄旭华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变的,一是头顶的日月星辰,二是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情怀和信念。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念就是祖国所需要的。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和他的年轻同事们忍饥挨饿,嘲笑苦难。
历经三年自然灾害,中央决定全面启动核潜艇研制。 1965年研究所成立,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 1966年,黄旭华带着全家来到葫芦岛,这个常年狂风肆虐、黄沙肆虐的荒岛。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也极为稀缺。往往半年一滴油水都没有。
随之而来的是“文革”期间的不公平待遇。现在回想起来,黄旭华心胸开阔。他觉得自己人生中最“舒服”的时光,就是出狱养猪的那两年。他白天和猪一起吃饭,晚上和猪一起睡觉。皎洁的月光下,经常有“不速之客”前来询问技术问题。他们坐在地上,轻声细语。临别时,“不速之客”通常会牵着黄旭华的手,安慰几句关心。
相反,黄旭华却是公开的看到了,“我是大工程研究员,我有保护,他们什么都不敢做,你要抓紧时间,核潜艇我可不用担心,一万年太天长地久,只争朝夕。你不能造核潜艇。,我的眼睛不能休息。”
他是父母为祖国需要的“邮箱”。
你越成功,就越需要把自己埋得更深。黄旭华犹如深海中的一艘潜艇,无声无息却有着无穷的力量。为了积攒这股撼动人心的力量,他的出家不凡。
采访过程中,黄旭华几次谈起妈妈,声音哽咽,泪水盈眶。虽然努力克制住自己,但眼泪还是掉了下来。
1957年,黄旭华到广东出差,经组织批准返回家乡。临别时,妈妈告诫道:“以前战乱,交通不便,你不能回家。现在社会稳定了,交通又恢复了,希望你经常回家。”
黄旭华含泪答应了。可他没想到,这一别竟是三十年。再见面,黄旭华两鬓发灰,母子对视无语,父二哥都已经去世了。
30年来,黄旭华就像一个远在天边的海军邮箱。
“三儿,你在哪里,做什么工作?”
“三儿,你爹和二哥都病重了,怎么还不回来?”
“三儿,你忘记家人了吗?”
……
面对家人的困惑和不理解,黄旭华只能选择避而远之,与家人的联系也逐渐稀少。
“不是不想回去,是不想给组织丢脸。”不能回去看望身患重病的父亲和二哥,成为黄旭华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自古忠孝两难,海之水,童心,心之痛。
后来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兼得,你怎么理解?他回答说,对国家的忠诚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1987年,上海《文汇报》发表报告文学《光辉灿烂的未知人生》,首次公开讲述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把这篇文章寄给了他在广东老家的母亲。文章只提到“黄总设计师”,没有名字。但文中“他的妻子李诗颖”三个字让妈妈相信,这个“黄总设计师”就是她的三儿子。
那段时间,妈妈把这篇文章翻了一遍又一遍,眼泪都湿了衣服。没想到被哥哥姐姐们吐槽“不想回家,忘了父母的不孝子”。事实证明,她正在为国家做伟大的事情。她把儿孙叫到一旁,只说:“三哥(黄旭华)的事,大家要明白明白。”
多年后,当姐姐向黄旭华讲述这一幕时,他泪流满面,泪流满面。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是妻儿的“客家人”。
与丈夫在同一单位,妻子李诗颖对黄旭华的事业更加理解和支持。她选择留在“不打扰”的身边,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毫无怨言。
即使在同一个岛上工作和生活之后,这对夫妇也很少住在一起。他们先后生了三个女儿,女儿们很少见到父亲。有一次,黄旭华从外地回来,大女儿说了一句让他哭笑不得的话:“爸,你在家出差吗?”黄旭华是客家人,老婆跟他开玩笑说:“你是真正的‘客家人’,你是来客的。”
岁月漫长,生活艰辛。李世英以乐观和力量对待彼此。 300斤的煤球被李诗颖和大女儿分了好几次,摇摇晃晃地搬到了三楼;地震来临时,李诗颖抱着刚出生的三女儿,拖着大女儿四处逃命;大女儿上学路上掉进雪坑里,昏迷了九天九夜,李诗颖日夜等待……
而这一切,黄旭华从来都不知道。他正带领他的同事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核电站、水滴船体、船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即“七朵金花” ”。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战序列。
十年磨一剑。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寻找荒岛,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下水三年后下水,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迄今为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龙宫
“我想和大家一起参加极限深潜测试,我们要唱响雄伟的进行曲,才能成功拿回测试数据!”——黄旭华
核潜艇下潜的深度决定了它的战斗力程度。
1988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迎来了关键的一天:按照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
全球有 10 多艘核潜艇在试验或航行中沉没。 “一张扑克牌大小的钢板可以承受超过一吨水的压力。船体中任何不合格的钢板、焊接问题或阀门关闭不充分都可能导致船的损坏。 黄旭华是这样描述深潜的。测试的危害。
1970年代,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舰”进行了深潜试验。不到200米时,潜艇沉没,129人全部被埋在海底。中国人从里到外造的船能通过第一次深潜试验吗?有些人很担心。
随着潜水日期的临近,参赛者的精神负担越来越重。 “也许我说再见,就再也回不来了……”有人唱着《血染的风度》,也有人写下了遗书……人群中充满了“风摇水冷,壮汉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 气氛。
一天,队长和政委向黄旭华表示,他们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但同志们的情绪还是很低落,对实验非常不利。
“你是怎么做意识形态工作的?”黄旭华问道。
“我们强调‘使命光荣’,并鼓励每个人都尽力而为,”船长回答道。
黄旭华陷入了沉思。他对这次测试很有信心,但也有担忧: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有没有“以防万一”的危险?是否存在一些超出我们知识范围且目前尚未认识到的潜在危险?
第二天,他召集士兵开会。会上,他表示,这次测试任务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光荣”的。我对深潜很有信心。我会和大家一起参加极限深潜。我们将唱响雄伟的进行曲。测试数据检索成功!
顿时,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士兵们的悲观转为兴奋。
有人劝黄旭华说你做总工程师没必要冒险。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进行过深潜试验。
黄旭华回答:“我不是英雄,我要和大家一起牺牲,但我要对大家的生命安全负责,确保人船安全。深潜中万一出现异常现象,我可以帮忙及时采取措施。措施。”
在这件事上,他的妻子李诗颖并没有劝他留下,而是坚定地支持他去:“不去深潜,以后就带不走这支队伍了.如果你在现场,每个人都会有骨气。”
惊心动魄的深潜开始:50米、100米……每下潜几米,都要上报相关参数。当达到设计深度时,巨大的水压在核潜艇的船体上发出了许多“咔嚓”声。黄旭华反应淡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测试成功,新纪录诞生,全船沸腾!
李诗颖哭了,心里的石头掉在了地上。
黄旭华笑了笑,立马甩了甩头发:“六甲白痴,立志探龙宫,惊涛骇浪,尽情享受吧!”
同年,中国政府宣布中国成功进行了核潜艇水下运载火箭试验。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支核打击力量的国家,浩瀚的大海和边疆成为了阻隔外敌的海上长城!
美学家朱光倩曾说过,做终极的人,就是以加入WTO的态度做事,以天生的态度做人。生,就是不求利益,脱离世俗;加入世界意味着全力以赴,为之奋斗。在黄旭华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衡量”“得失”等字眼,只有奋斗和奉献。
作为总设计师,在评估技术职称时,没有申报“高级工程师”,而是下放。直到1987年初,上级部门才关心,觉得不妥。他多次被派往国外参加学术会议,但他坚持不去,请别人去。他说,应该让更适合专业的年轻人去,最大限度地吸收我国科学事业最需要的信息;他被外界盛赞,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极力纠正他,“功劳属于大家,我只是海中的浪花。”
我不放弃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做啦啦队长,给他们鼓励、加油、支持,必要的时候做他们的场外教练,而不是当教练。”——黄旭华
有人问黄旭华,有功无名。当然,他可以通过“心中无私”的哲学达到心理平衡,但在公众面前总是隐藏自己的心理差距很难吗?
黄旭华爽朗一笑:“看不见”的生活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折磨,但我的适应能力很强,完全没有障碍。 "
的确,他的“隐秘”生活是从大学开始的。
黄旭华在童年和中学时期就因为天赋异禀,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会了吹奏口琴、扬琴和小提琴。因此,在大学期间,他在他人的指导下,加入了“交通大学进步学生会”“茶花社”,演出了大量形式多样的包含进步思想的剧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成长为后期“茶花社”的负责人。但在黄旭华看来,这些活动能让他更加“兴奋”:在著名的“校护运动”中,黄旭华热情洋溢,大喊大叫;在《大江合唱团》和《晨会》中,黄旭华更是一马当先,婉转对付国民党当局,带领学生坚持抗敌斗争;掩盖进步学生的逃跑,躲过警察多次被捕...
有一天,一个“山茶社”的成员走近他,问他:“你对共产党有什么看法?”
黄旭华又惊又喜:“共产党呢?”
同学笑了:“我是。”
1948年冬,加入地下党两年多的黄旭华向党组织正式提出入党申请。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宣誓:“当党需要我冲锋时,我会一次性流血;当党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时,我会一滴一滴流血,直到棚子!”
1949年春节,黄旭华的入党申请获得批准。
一年多过去了,这个誓言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血脉和骨子里。时至今日,93岁高龄的他依然精神抖擞,依然“退而不休”,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继续。
每天早上6点30分,他都会打一套太极拳30多年。他将在 8 点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他经常告诉身边的年轻人,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健康地为祖国工作。
这几年,一向乐观的黄旭华遇到了让他“郁闷”的事情。他很着急,因为他患有白内障,看不清材料。他指着办公室里那堆比人还高的发黄材料说,早期研究核潜艇的材料很有价值,他想为年轻一代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
不过,他马上凑到记者耳边,透露了一条好消息。很快,他要去杭州的一家医院治疗白内障,“那位医生人很好,他答应给我做手术,我不用再拿着高倍放大镜看资料。 黄旭华摸了摸满头银丝,笑得像个孩子。
“年轻人年轻有才华,我相信他们。我的立场是做拉拉队队长,给他们加油打气,必要时做他们的场外教练,而不是教练,给他们指点需要的时候。”黄旭华说。
一年,研究所召开党员发展大会,邀请他参加。 “黄老立刻答应了,但告诉我们他会迟到半个小时。”一位会议组织者回忆说,黄老当天如期出席,并鼓励年轻人参加。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放下青春梦想。 “后来我们得知,他的妻子当天做了手术,他带她进手术室后立即赶去开会。”
黄旭华也希望通过更大的平台影响更多的年轻人。 In October last year, at the age of 92, he was a guest at China's first youth TV open class "Let's Talk". His speech was powerful and soul-stirring——
The vast number of employees of the Nuclear Submarine Front have dedicated their lives to the most precious years of their lives and dedicated their lives.
If you were to ask them how they felt about their life, they would proudly say: This life was not wasted.
Ask them how they commented on this life, and they would say: I am a son and daught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life belongs to the motherland, this life belongs to the career, this life belongs to the nuclear submarine, this life has no regrets and no regrets!
At that time, Qian Tiantian was listening to the speech in the audience. She felt that the familiar old man in front of her brought her a different kind of touch. She felt that the grand concepts of "Chinese dream" and "serving the country" had With real footnotes, she hopes to tell their stories with her own lens.
"Guangming Daily" (December 26, 2017 01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