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中国人是“大刀长矛”背后的秘密:英国炮兵很快就成为衣着最讲究的一支炮兵了

说到鸦片战争,中国人总是认为英国人是“洋枪洋炮”,中国人是“大刀阔斧”,但仔细看,中国人也用红色野蛮人的大炮。代际差异不像后来的战争那样明显。在这场战争中,中英两国都使用了后膛步枪和黑火药,英国军工还没有完全进入机器生产时代。但是,两国在战争中的枪械性能却大相径庭。这种战绩差异,本质上反映了中英在火炮技术上的差距。

这幅画描绘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武装轮船“复仇女神”号在珠江上击中一艘清军军舰并引发爆炸的场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英两国都使用了后膛步枪和黑火药,但两国枪械在战争中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纸上谈兵

1840 年的英国炮兵通过拿破仑战争和多次殖民战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盛赞英军炮兵,称:“英军炮兵很快成为装备最精良、装备最精良的炮兵。新成立的骑兵炮兵备受推崇,迅速表现出勇气、速度和准确的动作。”恩格斯确实是炮兵专家,因为他本人曾在柏林的炮兵部队服役。恩格斯还称赞英国的火炮:“英国的烟火和火药比其他国家要好,英国空炸管的精确度是无与伦比的。” “不久前英国火炮的一项重要发明是弹片(一种装满弹珠并在飞行中爆炸的空心子弹),因此,霰弹枪的有效射程与球形实心子弹一样远。”可见当时英国的火炮是欧洲的一流火炮。

1840年,到达广东海域的英军包括战舰16艘,火炮540门,运输船等,各类舰艇共计67艘。虎门炮台被英军围攻两天。每个堡垒总共缴获或摧毁了460支枪。比如威远炮台就有110门炮:107门铁炮。内置,包含一门 68 磅(约 31 公斤)加农炮,一门 42 磅(约 19 公斤)加农炮,以及 3 个2、24、12 磅(约 15、@) >11、5kg) 炮弹;还有4门青铜枪,是1627年葡萄牙人制造的,包括两门长330厘米、口径270毫米的枪。如果单纯考虑火炮的内径,清军的武器在表面上似乎不亚于英军。由于远洋舰艇受排水量吨位的限制,通常不会携带过多的重型大炮,比如英国旗舰“梅尔维尔”号。在配置的74门(梅尔维尔)火炮中,最大的是一门32磅的大炮,共28门;有28门18磅的大炮,其余的是12-32磅的卡伦炮(直径接近榴弹炮和迫击炮,但是像大炮一样使用扁平)。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轮船“女王”号,虽然有一艘68磅的卡隆,但只有一艘。

火炮数量为460对540。虽然清军不如英军多,但在纸面上还是值得一战的。但实战的结果却令人震惊。英军首先用桨轮登陆下横荡岛,并在岛上的制高点建立野战炮兵阵地,但清军没有采取行动。一个晚上之后,岛上的英国人用迫击炮击中了梯级。随后,英军舰艇摧毁了大量堡垒,清军开始逃亡。海军上将关天培坚守炮台,与登陆的英军肉搏,最终战死。英国登陆前后只用了两天时间。在这场战斗中,英军炮火充分发挥了火力,摧毁了清军的战斗意志。虎门炮台之战充分体现了中英炮兵的火力差距。

大炮铸造工艺的世代差异

此时,应该从技术角度对中英火炮进行系统比较,以找出这场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首先,在火炮工艺上,中欧火炮走出了两条不同的技术路径。总之,虽然清代仍采用铸造法制枪,但相对于以往欧洲或晚明的泥模、木芯泥模工艺,已有所改进。以前,每次生产火炮都需要一套新的模具,需要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无法保证量产火炮的性能。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浙江省巡抚龚振林提议用铁模(即铁扇)铸造铁炮。龚镇林还着有《铸炮铁模图》一书,于1842年出版,分发到沿海各地。

然而,当时中国的大部分火炮仍然是用传统的泥模铸造的。模具由泥制成,并用炭火烘烤。如果没有完全干燥,里面还有水分,浇注时枪膛内外容易出现水泡。 1835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清廷先后在广东虎门各炮台新增59门8000斤、6000斤的大炮。然而,当广东海军上将关天培当场引爆10门火炮,打伤两名士兵。 几年后,六十多岁的关天培守卫虎门炮台,被英军炮弹击溃。

描绘第二次定海海战的绘画,左起:英国战列舰 HMS Columbine、HMS Willisley、HMS Cruiser 和 HMS Frygison

p>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火炮走上了技术路线。 18世纪初,广泛采用西方传统的由芯铸造枪管,外空心铸造的工艺。其实和清代铸枪是同一技术水平。唯一的优点是用于加工桶的液压钻孔机是在欧洲使用的。早些时候,加工精度应该有一些优势。但随着 1765 年瓦特改进型蒸汽机的出现,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技术进步,扩大了差距。清朝还在改造铸造工艺时,英国工程师约翰·威尔金森(John Wilkinson)发明了桶式镗床。随后的几十年,移动车床、全金属车床等工业化运营平台相继出现。从此,英国人开始尝试一种新工艺:首先将整体延性较好的铸铁铸成实心圆柱体,再用车床加工成实心圆柱体。枪管的形状,然后用钻孔机直接从实心铁柱上钻孔枪管,并继续用钻孔机扩大口径,大大提高了大炮的加工精度。这些机器的应用提高了西方火炮的加工精度,整体铸造的火炮也避免了传统工艺无法避免的砂眼问题。同时,得益于加工精度的提高,炮弹与枪管的连接更加紧密,增加了火炮的射程。著名的瓦特式蒸汽机出现于1765年,它的汽缸必须保证蒸汽泄漏保持在低水平,同时还要与活塞紧密配合,活塞实际上就是通过这个工艺加工而成的。

约翰·威尔金森于1774年发明的枪管镗孔机(模型),采用精密镗孔的新技术,准确地说,是一种能够对大炮进行精密加工的钻孔机,制造出了高精度的枪膛,所以炮膛内部光滑平直,管壁较薄,使炮弹与炮膛结合更紧密,提高了火炮的射程

冶炼过程中的差距

除了加工技术的进步,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钢铁产量的激增,英国火炮使用的铸铁材料也比清代火炮好。

HMS Victory 的 32 磅大炮(复制品)。参与鸦片战争的英国旗舰“梅尔维尔”号也装备了28门32磅炮。由于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钢铁产量飙升,英国大炮使用的铸铁材料比清代的要好

清代的大炮大部分还是用生铁铸造的,所以比较脆弱。为了保证火炮的强度,必须增加枪管的厚度。但是,中国还有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复合结构工艺。枪管由两种甚至三种铜和铁制成。由多种材料制成,一般为铁芯铜体。复合层枪体的强度远高于相同壁厚的单层铸铁枪,可以克服单层铸铁枪在使用过程中易开裂、易爆的缺陷。该技术出现于明朝晚期,清军在入关前铸造的大炮就采用了该技术。西方和印度虽然有类似的技术,但他们原来的复合铁炮不如中国,所以没有进一步发展。可悲的是,已经是 1840 年了,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几十年,英国直接跳到了下一个时代。

化学过程中的差距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都使用黑火药武器,但质量却大相径庭。清朝的海防火炮比英国海军火炮更重,应该射程更远,但在实战中,由于火药质量差,经常被英国火炮远距离吊装。需要注意的是,枪支的威力首先是由火药决定的。英国火药的质量远远优于中国本土火药。 1825年,化学家Chevlieri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黑火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KNO3+3C+S→K2S+N2↑+3CO2↑

根据这个等式中国有什么炮弹,英国配制的火炮推进剂中硝酸盐、硫磺和木炭的比例分别为 75%、10% 和 15%,火炮推进剂的比例分别为 78%、8% 和 14%。火药。英国以现代科学指导军械制造,使用蒸汽机等机械进行生产。

中国火药起源于炼丹道士的偶然发现。制造过程充满了玄学。古人提到火药的制造过程,常称其为“捶打”。工人感觉,很写意。根据嘉庆《大会条例》,雍正三年(1725))制造的火药计算为“每万斤火药8000斤,硫磺1500斤,硫磺15斤。 12两硫磺,6斤4两宽胶。烘药每100斤,用硝酸83斤,硝酸128分,硫磺1万斤,725分。”光椒是牛皮制成的明胶,用来增加粘性,使火药粉末制成颗粒。但一般硝酸盐含量过高。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海军上将关天培使用的火药配方为80%硝酸盐,10%硫磺,10%木炭。英国人缴获中国火药,往往当场直接销毁,扔入海中。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意识到了英国火药的优势。 1843年,福建海军上将陈洁平写信要求仿制西方火药。他“从各种渠道买了一小包一炮火药,用霰弹枪试了试,居然有240弓。”这把枪还是原来的枪,但用的是西方的火药。范围大大提高。陈洁平制备的硝石、硫磺、木炭的比例大致为76:11:13。原物料全部使用,稍微提高比例有了很大的进步。道光帝命陈洁平的方子到处宣扬。

广州市南沙区上横荡炮台遗址

被遗忘的子弹

此外,英军火炮的炮架和炮架都比较轻,机动容易,射击角度容易调整,这也让恩格斯赞不绝口,“至于火炮武器的创新,仅限于炮架。结构上的改进。单尾炮架和带弹药箱的前车厢,后来被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采用”,欧洲大部分地区采用了英国的炮架和弹药箱。中国大炮的框架是用粗杂的木头做的,“笨拙难,不能随心所欲地转动”。魏源的《海国图志》)来自北京宣武门正午炮(中午发射,方便市民掌握时间,有资料说正午炮是退役的克虏伯大炮,从照片上看不出来),清代的火炮炮座厚实,轮子笨重,仿佛用的是牛车的轮子。关天培把守的靖远炮台重炮俯仰角太大,对被轮船拉到上游并在附近开火的英军舰艇根本无能为力。伤害。

此外,英国的炮弹比中国的要多样化得多。因为中国火炮的铸造水平不高,虽然全炮的重量不小,但管壁太厚,导致炮弹比较轻小,一般3-10斤,较大的16-17斤那些,导致炮弹击中英国军舰。 ,有时直接“回击”。英军最大的实心子弹为68磅(约60磅)。看到这样的贝壳,清朝官员都惊呆了。

英军也有盛开的炸弹,给中国人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林则徐曾下令试射“爆弹炮”,“一旦发射,火力所能及的地方,子弹就会爆炸。” “它可以横击一两百步,子弹就会被炸成铁片,里面储存的铁脊会爆炸。一个个都能横冲直撞,刺穿肌肉,当他们钻出来的时候。”遇到物体,一枪可以打几十枪。” (林则徐的《轰炸大炮》,出自《海与国图》) 林则徐模仿的其实是英军的开花弹,但是这些开花弹能不能按时引爆,效果最大还是有很多的运气。 道光帝诏书中提到:“空心大炮若爆破,一击命中,未必有用。如果大炮从枪口出来,它就会在空中爆炸,而且无法确定它会打到哪里。就像英义一样擅长飞行。可见这些爆弹的效果在使用机械引信之前是值得怀疑的。

英国海军还有用于切断敌舰桅杆和电缆的链式射弹(中国人称之为蝴蝶射弹)。成为可以击倒风帆和细长桅杆的旋转链条。这种贝壳是被关天培发现后仿制的。英军缴获后,认为清军的链甲弹质量不错。

火炮系统的优势

中国制造优秀的军械并非不可能,但优秀官员的个人努力很难抵消军械制度的弊端。从英国炮兵使用Congreve Rockets的经验可以看出,亚洲国家在枪械上并不缺乏创新,但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欧洲掌握了优秀的加工技术和弹道学,往往可以胜过蓝图。蓝色,将亚洲的创意融入到自己的装备系统中,这也是英国火炮系统的优势所在。 Congreve Rocket 是一种非常独特且有效的武器,具有深厚的印度血统。早些时候,英军在印度南部与迈索尔作战时,被当地军队使用的火箭炮摧毁。胜利后,英国人将迈索尔火箭作为战利品带回了国内。炮兵军官孔格里夫改进后,用铁皮代替了原来的纸皮,成为威力强大的武器。这种武器射速快,射程远,机动灵活。虽然精度极差,但大量的火箭齐射威力足以将城市夷为平地。 1807 年,皇家海军向丹麦哥本哈根发射了 2,500 枚火箭,使这座城市着火了。在 1812 年的美英战争中,英国的 Congreve 火箭再次展现了威力。

1814 年 9 月 14 日,英国人猛攻麦克亨利堡,发射了无数火箭,像白昼一样照亮了夜空。一位亲眼目睹战斗的年轻美国律师写下了“火箭在发光,炸弹在爆炸,他们都是见证人,国旗是安全的”这句诗句,后来成为美国国歌的歌词。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广州城外发射火箭弹。 “城外连日来的火箭炮声,四方台上的炮声,日日夜夜,如雷霆万钧。” 1842年,清军反攻宁波,守城的英军“蹲守街头、楼房、房屋、屋顶,火箭炮,两边下雨”,清军损失惨重。其间,广东著名儒家陈立写了《大炮歌谣》,宣传禁烟。民谣说:“请不要惧怕大炮,一百炮之后死多少人?怕鸦片烟的人可以杀死亿万人。你知道,身体被大炮分裂,你不知道吃香烟会导致你的胃受苦。你知道火箭摧毁了这个行业,你不知道你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买香烟上。 “请不要害怕”证明了大炮和火箭必须害怕。将其与鸦片等社会公害相提并论,并坦言“轰炸四肢,火箭摧毁工业”足以证明英国枪械的威力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心中。

另外,中国人注意到英国大炮在瞄准时使用象限来测量大炮的角度。这表明英国炮兵巧妙地运用了弹道学知识,其来源是几何学和物理学。对于英国火炮来说,瞄准和射击已经成为一个物理和几何应用问题。它只需要测量距离等参数并调整方位角和角度即可实现精确瞄准。明末引进的西方“枪规”(象限仪),早已不实用。大多数火炮上的瞄准装置是一块铁板,从上到下钻了三个孔中国有什么炮弹,三个孔代表三种不同的距离。魏源通过观察研究认为,“从100英尺左右到100英尺左右,有一个阶梯式的增高,以弥补跌倒的高度偏移。比如打到七八英尺的时候和一百英尺,做一个象限,把它插入枪口,如上一段所述。1度,到50英尺,8英尺7英寸和4分钟,到100英尺,1英尺7英尺,四寸八分,攻击很准”,逐渐恢复了使用象限的火炮瞄准技术。

清乾隆青铜鎏金枪象限,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另外,英国的炮兵战术非常娴熟。魏渊发现:“十里之内,蛮夷船袭我,从远处举起桅杆,用望远镜测量”,观察清军的部署。清军炮台布置在海边。英军查明细节后,英军“先是用大炮和导弹轰炸了要塞,让我军士兵目瞪口呆”。清军生机勃勃,要塞内的清军可以轻松撤退。但与此同时,英军“分兵出炮台后部,让我在陆上和水上受到敌人的攻击”,或派海军陆战队扫荡炮台后部,或派军舰前往轰炸撤退的队伍。手中,“虎门、厦门、定海、上海、宝山输了同样的局面。”每年花费巨资的海防炮台,在工业革命后的强舰和锋利的枪炮面前,一下子变成了装饰品。

(参考文献:刘洪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炮兵技术比较》,《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黄以农:《赤蛮炮兵与明清》战争》;魏源:《海国图》;毛海建:《天朝覆灭》;刘旭:《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故宫博物院:《清宫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