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2月22日电题:“水旱轮作”畅行海洋山
新华社记者贾启龙
清澈见底的西坡江,绕着海洋山一路流淌。所经之处,柑橘成林。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高尚镇东源村,掩映在海洋山深处。
隆冬时节,地已落霜,东源村的农地里,菜花长势正旺。“在我们这,天气越是寒冷,菜花的价格就越好。到明年年初,菜花可采摘5茬。”镇长彭建说,村民套种的菜花,是在第三季作物水果玉米收割前的1个月栽插的。
“经军地不懈探索,东源村已完全推行‘水旱轮作’农耕模式。现在,东源村的千亩农田一年可种4季。”兴安县人武部政委王胜广说。
前些年,东源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千百年来,久居深山的村民,一直沿用着一年种3季,年年耕植同种作物的农耕方式。
2016年,兴安县人武部挂点帮扶深度贫困村——东源村。“走访调研后,农业专家认为,落后的农耕模式和生产理念,导致东源村农业产能低下。”王胜广介绍,同种作物的连年耕植,使农田肥力不断下降。
在专家的指导下,兴安县人武部动员村民推行“水旱轮作”耕种模式:春季,先种植水稻,实现口粮自给;夏秋,连续种植两季玉米;冬季,在玉米地里套种菜花。
“‘水旱轮作’耕种模式推行后,东源村地不闲,人不休。”彭建说,最重要的是,这种耕作模式实现了种植与增肥的自然衔接。玉米收仓后,秸秆被翻入土中,经水浸泡半月,就可化为庄稼所需有机肥料。
“现在,水果玉米和菜花是东源村的主打产业。”王胜广说,依山傍水的东源村水源、土壤、空气都较为干净,生产出来的水果玉米味道甜美,深受欢迎。
为了把东源村的水果玉米产业做大做强,兴安县人武部官兵跑市场、找专家,先后在村里试种了20余种市场畅销的水果玉米。目前,东源村成功种植的5种水果玉米,经相关部门鉴定,均绿色无污染。
“今年秋天,我们在农业专家指导下,还成功种出了价格更高、可以直接生吃的黑色水果玉米。明年夏秋,我们准备在村里规模化种植。”彭建说。
“‘水旱轮作’农耕模式,实现了东源村亩产万斤、效益万元的目标。”彭建算了一笔账:每亩水果玉米,一年种两季,仅此一项至少收入6000余元。菜花每亩地,至少可收入2000元。玉米和水稻秸秆发酵成青储饲料,喂养牛、羊、猪等家畜,又可创收。
“兴安县军地联创的‘水旱轮作’农耕经验,点燃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激情,如今已被推广到整个海洋山。”彭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