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只有懂打仗、会打仗的教员,才能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学员。”新的国防大学组建以来,积极推开“走出去”举措,广泛开展“院校行”、“军种行”、“海外行”,为教研人员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各层次的砺剑平台。3年多来,一大批教研人员走进战区、走上战位、走向“战场”,不仅拓展丰富了实践经历,也让三尺讲台充满了硝烟味。刚刚结束维和任务返回工作岗位的政治学院基层政治工作系教员仲亚松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他的维和经历,一同感受国大教员“不忘初心、向战而行”的心路历程。
“主任同志,我已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安全顺利回国,向您报到!军事任务政治工作教研室仲亚松。”
“欢迎归队!”
随着基层政治工作系时刚主任热情洪亮的欢迎声,周边同志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欢迎仲亚松教员正式归队。
过去的一年,仲亚松受国防部维和事务中心委派,在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简称西撒特派团)担任军事观察员,因军事素质过硬、工作表现突出,在任务区被任命为观察员队队长,经受了维和任务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考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
常言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他却迎着困难与危险逆行
2019年8月22日,仲亚松等一行6名军事观察员从北京出发,经2次转机后到达位于沙漠中央的西撒任务区。
西撒哈拉位于北非,原为西班牙殖民地,领土面积26.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1万(不含阿尔及利亚滞留的难民),属于大中东的地理范畴。天气属热带沙漠性气候,干燥少雨,常年高温,昼夜温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7摄氏度。
熟悉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片充满战乱和危机的土地。1976年西班牙结束殖民统治撤离时,当地撒哈拉威人组成的波利萨里奥阵线(简称西撒人阵)、毛里塔尼亚和摩洛哥形成三方争夺西撒的局面。1979年毛里塔尼亚因战事不利退出战争,战争演变为摩洛哥和西撒人阵双方的长期武装冲突。
1991年4月安理会690号决议提出政治解决西撒问题的方案,建立了西撒哈拉投票特派团。在该协议基础上,联合国分别与摩洛哥和西撒人阵签署了军事协议,对西撒哈拉军事地理概念进行了界定,划分了停火线、缓冲区、限制行动区域,提出对战争期间遗留的地雷、未爆物的清理义务,同时明确由联合国授权的国际军事观察员履行监督停火任务期间的职责要求。
▲ 西撒哈拉的地理位置
联合国军事观察员不携带武器,但随时可能面临各种安全风险,必须要熟练掌握沙漠驾驶、野外求生、紧急避险、医疗救护等军事技能。西撒特派团有着较高的职业准入门槛和系统的任期评价机制,被视为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的样板,每名新观察员都要经历严格的入职培训考核和巡逻队长资格考试。
到达任务区后,仲亚松和战友始终牢记维和人员“为世界和平出征,展中国军人风采”的使命,立下“携手勇闯大漠,坚决不辱使命!”的铮铮誓言。最终,仲亚松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周全部通过资格认证考试,全面掌握了参谋勤务、巡逻组织、撤离勘察、武器核查、监督排爆等业务,为后来担任观察员队长夯实了基础。
▲ 提前一周以全优成绩通过巡逻队长资格考试
军事观察员的酸甜苦辣
西撒特派团成立30年,对联合国其它新建任务区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我国第一位联合国维和部队高级指挥官赵京民少将就曾在这里担任军事观察员,俄罗斯、埃及等国家甚至把西撒维和经历作为选拔维和人员领队必备条件,这些都意味着这里的工作有非同一般的挑战。
极端环境考验承受极限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这里常年的高温和沙尘暴天气,让一切平常的事都变得格外困难。50多度的气温下开车巡逻,方向盘烫得握不住,引擎盖上泼点水瞬间就蒸发了。
春秋季则沙尘暴肆虐,基本无法进行户外作业,开门经常会被拽翻在地。蝎子和蝰蛇在营区出没,叫不上名的毒虫随处可见,让人心生莫名的恐惧感。
最危险的还是无边无垠的沙漠和隐藏其下的地雷,交通事故和触雷是导致任务区维和人员牺牲的主要原因。沙漠行车,本身就有陷车、翻车的危险,加之沙丘移动会导致地雷位置发生变化,即使有GPS导航,也会不知不觉开进雷区。
▲ 白天50多度的气温与沙尘暴
历经多年战火,战线一再变迁,西撒哈拉成为世界上有名的雷区,仅摩洛哥一方有记录可查的地雷就超过200万枚,另外还有大量集束炸弹、炮弹、火箭弹等战争未爆物。尽管联合国多年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清理,但由于数量太大,成效并不明显。尤其是双方实际停火线——沙墙附近,雷区警示牌如灌木丛一般密密麻麻。
雷区救人体验生死时速
“呼叫值班员,紧急状态!”一天的深夜,值班室内很少使用的联络电台传来急切的呼叫声,原来波方一名士兵不小心踩到地雷炸断左腿,急需联合国系统启动医疗后送程序,转运至后方医院治疗。
仲亚松接到值班员报告后,立即向行动处长请示,并安排队员分头进行救援前各项准备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特别飞行必须由特派团团长审批,同时还要获得摩洛哥政府同意。
为缩短救援时间,仲亚松带救援车队先行进入雷区,找到波方受伤士兵时已是凌晨。救援车队回到观察员队时,特别飞行仍未获得司令部批准。仲亚松始终值守在一线,将伤情恶化的情况上报司令部,并坚持电话催问审批进程直至通过。
担任队长应对特情
凭借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全面的综合能力,仲亚松担任了军事观察员队队长。担任队长后,他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应对重要设施相继发生故障的紧急状态,参与协调西撒人阵议会选举期间提升安全警卫等级特殊事务,完成了全队历史最低实力下的巡逻组织。积极高效的工作,为仲亚松赢得了各方的好评。
▲ 与西撒人阵第7战区指挥官协商事宜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开始在全球肆虐,军事观察员队虽然远在沙漠腹地,但队员却来自全球各地,而且流动性很大。不少来自西方国家的军事观察员还保有“只有病人才戴口罩”的错误认知,拒不配合相关防疫要求,有的甚至还对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很不理解。
作为队长,仲亚松不仅自己认真学习防疫知识,还组织队员观看防疫视频,邀请孟加拉医疗分队首席医疗官来队开展讲座辅导,并利用巡逻聊天的时机做个别队员的说服工作。
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仲亚松所在的队在任务区9个观察员队中,率先落实了严格的防疫措施,战区司令瑞汉少将专门通过视频连线提出表扬。
让课堂成为走向战场的“出发地”
仲亚松执行维和任务的想法源自讲台上的困惑。那次讲授的是想定作业课《多样化军事任务政治工作》,虽然有过出访、护航等海外任务经历,但由于对想定中的维和部队情况了解不多,上起想定课来感觉“战味”不够。
“军校教员要耕耘好讲台,授课必须有‘信息量’和‘硝烟味’,从事军事任务中政治工作的教学研究,就更应该到一线去了解战场实情,通过执行任务来反哺教学。”
仲亚松强烈地感到,脱离部队一线越久,教学的底气就越不足,只有到真实战场去获取第一手资料,贴近部队、贴近实战,才能真正做到“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
本着这样的想法,仲亚松奔赴维和战场,一年来虽然离校园很远,却离他心中的“讲台”很近。在联合国的体制下和不同国家的军官共事,每日处理冲突双方的各类事务,收集对外军事交往礼仪课素材,录制维和营地国庆升旗仪式短片,尝试用国内政治课模式给外国军官授课,思考军事外交从跨文化交流向跨文化领导的跃迁,这一切都被他视为维和任务的一部分。
同时,作为队长,仲亚松注重把我军政治工作的经验做法运用到维和工作中去,说服队员齐心协力开展防疫,为斋月中的穆斯林队员准备高热量的食品,组织集体活动帮助队员调节生活,注重发挥仪式的凝聚作用,每项工作都闪现着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影子,让我军政治工作在维和战场得到检验和运用。
▲ 开展授勋工作
一年的维和经历,也让仲亚松更加深切地明白,“战场”的体验是任何研究场所都替代不了的。
▲ 利用维和经历充实授课内容
回国后,仲亚松把一年来执行维和任务的经历与思考带到课堂,深受学员们欢迎。“这一课很有硝烟味,让我们对军事任务中政治工作有了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学员们给出这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