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从寸草不生砾石翻飞到白鹭漫步野鸭嬉戏,他们向荒漠开战

空军某试训基地积极参与驻地水资源保护

绿色明珠镶嵌黑河畔

■唐 浚

站在皑皑白雪的祁连山上,沿着蜿蜒盘旋的黑河向北望去,一条绿色“动脉”在戈壁瀚海汩汩流淌。深居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空军某试训基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条生机勃勃的“绸带”上。

走进基地营区,白鹭在芦苇荡里漫步,野鸭在水中嬉戏。无法想象,数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砾石翻飞的荒漠。

1958年,志愿军第20兵团征尘未洗,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他们的任务是,在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建成中国的装备试验靶场。可是,想在这片被称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扎下根来,就必须播种绿色,改善生活环境。

基地建场初期,驻地风沙肆虐,河道常年断流,地下水盐碱含量严重超标。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

作为河西走廊最大的一条内陆河水系,黑河为流域内多座城市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此前,由于用水量大增、水资源调配不均衡等原因,黑河水经常断流。一代代官兵人拉肩扛、挖渠引水、改造土地。在不断的摸索中,他们逐渐认识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改善驻地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他们聘请专家进行勘察,对营区用水方式进行节水改造,建成使用先进工艺的污水处理设备,每年能够产生50万立方米再生水。建设优化4公里灌溉渠道线路,把黑河水引进基地营区,修复生态环境。变更营区5197亩防风林的灌溉系统,增加出水口,减少输水距离,采用喷洒式灌溉方法,极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得到保障,当地林木成活率也大大提高,基地每年组织官兵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截至目前,共建成人工防风林1.3万亩,天然林草围栏封育4万余亩,进一步增强土地蓄水能力,形成“让森林走进营区,让营区拥抱森林”的良好生态。

此前多年的城市建设和开发,造成黑河地下径流梗阻、堰塞或破损;工业生产污水、污物随意排放,形成一条条臭水沟、垃圾塘。为此,当地政府不断推进黑河流域生态保护项目,铺设绿色灌溉管网、退耕还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修复。

该基地将地方生态水系项目和基地建设规划有机融合,积极参与黑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他们通过改善河水水质、修建堤坝稳固河床、开渠引水、精准滴灌等措施,逐步形成“防风、固沙、蓄水、景观、生态”相融合的水生态环境。

“最近,我们正在浇灌越冬水。趁气温还未降至零下,用水浇透根底,这样能够预防春季干旱、保持地温,增强树木的抗寒能力。”绿化队队长张旺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