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吓破敌胆!志愿军一人俘获63名俘虏用的一杆什么样的枪?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一杆“孤胆英雄”刘光子在雪马里战斗中使用过的苏制PPS-43冲锋枪。手持这杆枪,刘光子在这场战斗中一人俘获63名俘虏,创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单兵单次俘虏敌人最多的纪录。

那么,这是一杆什么样的枪?为何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孤胆英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这次特殊战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件功勋兵器。

苏制PPS-43冲锋枪

志愿军吓破敌胆的“战力倍增器”

■任 飞 王政昱

苏联卫国战争中走出的名枪

刘光子所用的这杆枪全称为PPS-43式7.62mm冲锋枪,是苏联苏达列夫工程师设计的PPS-42式冲锋枪的改进型,1943年列装为苏军制式冲锋枪。

该枪从1943年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停产时为止,约生产了100万支。

PPS-43式冲锋枪诞生于列宁格勒战役中。

当时,列宁格勒被纳粹德军包围,苏联守军急需一种可立即使用的冲锋枪。当时在列宁格勒兵工厂的苏达列夫很快设计出PPS冲锋枪,设计重点是尽可能采用工厂可以找到的材料和设备来生产。

这是一支全金属制造的冲锋枪,只有扳机手柄镶有木头,舍弃固定枪托而改用金属架构成的折叠枪托;枪管和PPSh-41冲锋枪一样,是把一支莫辛-纳甘步枪枪管一分为二;发射托卡列夫手枪弹,采用35发弹匣,枪管套上有一些散热孔,前段面向后下方倾斜一个角度,射击时可起到防跳、止退的作用。

该枪可单发也可连发射击,采用机械瞄准具,射程装定为100米和200米。PPS冲锋枪生产出来就立即投入战场,在列宁格勒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后,许多国家都仿制过PPS冲锋枪,中国的仿制产品为54式冲锋枪。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志愿军武器弹药消耗越来越大,急需补充。当时,我国从苏联进口了大量武器装备,其中便包括曾在二战中大量使用的PPS-43冲锋枪。PPS-43冲锋枪经历过战火考验,子弹容量大,易于在战斗中发挥火力优势。

抗美援朝战场上,国产50式冲锋枪与PPS-43冲锋枪一起构成了志愿军所用冲锋枪的主体。

志愿军战士手中充分释放威力

苏联军队在卫国战争中形成了一套基于PPS-43冲锋枪的成熟战法,那就是主动“拥抱”敌人,即以冲锋枪小队的方式与德军进行近距离战斗,并取得丰硕战果。

在朝鲜战场上,PPS-43冲锋枪的近战优势使它成为志愿军侦察部队的称手武器。在巡逻和伏击对手时,近战火力状况直接影响战斗成败。与美军的M1半自动步枪和M2/M3卡宾枪相比,PPS-43冲锋枪拥有的高密度火力投射能力和较强稳定性弥补了射击精度上的不足,为总体上装备水平处于劣势的志愿军争得局部对抗优势。

1952年,美军发动“金化攻势”。10月14日至11月25日, 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鏖战43昼夜,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

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充分利用上甘岭地形狭小的特点,以坑道作战方式顽强防御,成功将战斗带入攻防转换迅速、火力临界覆盖、步兵短距作战的有利局面。

PPS-43冲锋枪枪体轻、射速高,向上仰攻的美军一被打行动就陷入迟滞,与后方部队挤在一起。志愿军战士则使用冲锋枪、手雷、爆破筒等,不断增强杀伤效果。

在战斗中,使用PPS-43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遇到战友就自动组合,碰不上便孤军作战,见地堡就炸,遇敌人就扫。在600发/分钟的射速下,PPS-43冲锋枪总能杀伤敌人。

在英勇顽强的志愿军战士手里,PPS-43冲锋枪成了吓破敌胆的“战力倍增器”。

单人独枪创造出战场奇迹

1951年4月,志愿军第63军第187师561团突破临津江后,在雪马里地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对敌王牌部队“格洛斯特营”的包围,打响了一次特殊战斗。

雪马里,位于临津江南岸4公里处,北有235、314高地为屏障,南有414和675高地为依托,山势北低南高,易守难攻,是江南敌防御前沿的一个强固要点。守敌为“格洛斯特营”配属英炮兵第45团第7连、哈萨斯骑兵第8连、重型坦克连,共有营属和配属火炮42门,纵深还有两个105榴炮营支援其战斗。

24日拂晓,围歼雪马里守敌的战斗打响。担任主攻任务的志愿军第187师560团第2营及3营9连冒着敌飞机和密集炮火的轰击,发起突然攻击,攻占了雪马里东北314高地。与此同时,志愿军560团第1营从雪马里侧后发起攻击,而561团1营猛插沙器幕,突然出现在雪马里之敌的侧后,像一把锋利的尖刀一举切断了雪马里“格洛斯特营”的退路,取得击溃敌人一个营、俘敌130人、毙敌50余人的战果。

雪马里地区方圆百里,地形复杂。当时任战斗组组长的2连志愿军战士刘光子,带领两名新兵冲到一个小高地上时,忽然发现山梁下面有“格洛斯特营”的一个炮兵连正准备逃走。刘光子让两名缺乏作战经验的战士趴在大石头后面射击掩护,自己则手持PPS-43冲锋枪冲下山去。

他悄悄接近了几个敌人,猛然大声呐喊,一块大石头后面顿时站起来几十个敌人。几支枪同时顶住他的胸膛,还有手枪对准他的额头。刘光子乘敌不备,果断拉响了手雷的保险,眼前的敌人吓傻了,就在手雷即将爆炸的瞬间,刘光子向后一缩身,把手雷扔向敌群,顺势滚下山坡。这种在手榴弹上捆有炸药的“反坦克手雷”威力巨大,一下就炸倒了一堆敌人。借着爆炸产生的浓浓硝烟,他边扫射边大喊:“1营向左,2营向右,给我冲!”

刘光子用战前学的英语大喊“缴枪不杀”时,那些被打蒙的敌军官兵不知所措全部举手投降。1801年,在远征埃及的殖民战争中,该团因为突破包围转败为胜,受到英王赏赐。从此,该团士兵帽的前后都缀有“皇家陆军”帽徽。时隔150年后,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威风扫地。

当俘虏们拥挤着站好队时,才猛地反应过来:原来对方是一个人!接着就有人试图捡起枪反击,说时迟那时快,刘光子一梭子子弹就放倒好几个人,剩下的再也不敢反抗。他单枪匹马,押着这支长长的队伍往山上走去,没想到刚走了一段路,又有一部分人要逃跑,他扔出手雷当时就炸倒了一片。就这样,这些俘虏彻底被他震慑住了。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在探究,单人独枪的刘光子那时的勇气从哪里来?得到的答案无不包含以下两点:第一,是PPS-43冲锋枪出色而稳定的射击性能,和刘光子对其他武器装备得心应手的运用;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那种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甚至不惜献出生命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也正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敌人所缺乏的“气”,是志愿军官兵英勇顽强、克敌制胜的精神密码和强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