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役是美国武装部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美国后备力量建设的总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对预备役部队的任务、规模、结构等总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以保障国家安全为目标,兼顾公安和国防双重任务
美国认为,国家安全除军事安全外,还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是最高的国家利益。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既有人为的,也有自然的。保障国家目标安全是后备力量建设的基本使命。
美国早期以国家义务兵役制为基础的民兵组织是纯粹的地方军事组织。在独立战争中,民兵“纯属地方”的弱点暴露无遗。因此,战后华盛顿等人强调,在建立小规模常备军的同时,要彻底改革民兵制度,使民兵在战时或国家陷入困境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扩充为正规军。紧急状态。为此,他们提出统一民兵的装备、教育、训练和组织形式,建立两个国家控制的民兵单位。这是美国预备役部队国有化(联邦化)讨论的开始。 1808年国民警备队战时可 参战,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各州的民兵单位建设开始走上“地方”与“联邦”相结合的道路,民兵单位的身份也开始从单纯的“地方警察”逐渐过渡” 到正规部队的后备力量。
国民警卫队以民兵为基础,受到联邦和经济制裁,让干预者陷入两难境地。被干预者的反干预斗争非常艰难。
军事干预是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集中体现。其目的是保持美国在冷战中获得的“单独”领导地位,并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并逐步发展。 1903年迪克法案和1916年国防法案的通过使国民警卫队获得了享受联邦政府年度拨款的资格和“联邦后备军”的地位,其编制、装备和训练开始指正规部队执行规定,应征现役时,与正规部队实行同样的规定,享受与正规部队相同的工资和补贴。此后,国民警卫队同时肩负着“警”和“防”两项任务。
二、保持基于军事战略需要的适应性尺度
美国在确定预备役部队规模时,总是以现役部队规模为参照,以成功实现国家军事目标为标准,使预备役部队占据适当比例全面武装力量,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调整兵力规模。
在美西战争(1898))之前,美国没有明确的军事战略,因此其武装力量的规模非常武断,和平时期只维持了少量的常备军。战时,靠得住需要时间。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美军建设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常备军小,后备军大。”美西战争结束后,
美国进入海外扩张期。为满足维护海外既得利益的需要,美国常备军规模在平时有所扩大。但战时以预备役为“一线防线”,主要依靠预备役扩大规模较小的正规军的指导思想没有改变。
二战结束后,根据相关法律,美国第一类预备役的法定人数是290万,但实际上第一类预备役的规模是根据各时期军事战略目标的要求,参照现役部队规模。具体尺寸。迄今为止,美国一级预备役部队的法定人数从未达到 290 万。在 1997 财年,美国 I 级预备役的计划数量为 900,900 人,其中 366,800 人用于陆军国民警卫队,214,900 人用于陆军预备役,95,900 人用于海军预备役,95,900 人用于海军陆战队预备役。 42,000 名士兵、108,000 名空军国民警卫队和 73,300 名空军预备役。
三、立足现代战争需要,坚持后备力量协调发展
二战后,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大量新的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为此,美国采取了“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后备力量建设中,美军“协同发展”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预备役和现役部队协调发展。
美军在1970年代初实行“全志愿兵役制”和“总兵力”后,有效解决了预备役与现役协调发展的问题。此前,虽然美国在现役和预备役发展方面也十分注重保持一定的平衡,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效。现役部队国民警备队战时可 参战,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后备力量建设,把后备力量建设摆在了应有的位置上。主要表现在后备力量的实力、组成、组织和装备四个方面。
首先,保持后备力量“总兵力”的适当比例。一般来说,美国预备役部队的数量远远高于现役部队。例如,1995财年预备役部队人数为204.5万人,而同年现役部队总人数仅为152.33万人。
其次,在兵力构成上,与现役部队一致。现役部队既有军队也有预备役。目前,美国的预备役部队在军事和武器上可以说是完备的。在服务方面,三军都有自己的预备役部队,陆军有陆军国民警卫队和预备役;海军有战时归还海军的海军预备役、海军陆战队预备役和海岸警卫队预备役;空军有空军国民警卫队和空军预备役。兵种方面,有作战兵种、作战支援兵种、战斗勤务支援兵种。
第三,在编制制度上,编制制度上要采取两个措施:选拔预备役部队和现役部队的类型尽量保持一致,现役和部分预备役部队混合配置。实施的。第一,美军一级预备役中选拔的预备役是战备水平最高的预备役,组织体制需要尽可能与现役保持一致,这样预备役就可以轻松调动到现役。第二,越南战争后,美国在相当程度上缩减现役部队规模和国防开支的同时,着眼于爆发大规模战争的需要,采取“减员扩员”的方式。建立”在力量结构方面。实行部分预备役部队和现役部队混合配置。以美国陆军为例。 1972年,陆军现有现役人员80万人,13个师,是1950年以来最少的。为解决现役人员裁减与军队扩编的矛盾,陆军增加了作战保障和作战勤务保障单位在现役部队到预备役部队。基本上,陆军现役师下属三个旅有1个预备役。旅行。这样,预备役部队和现役部队就可以混在一起,一起训练,一起执行任务,从而在平时增加两者的相互了解,在战时促进联合作战部队的形成。
最后,改进装备,减少预备役和现役部队在武器装备方面的“质量差”和“时差”。 1980年代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入选后备部队及时获得新装备,并在装备质量上拉近与现役同类部队的距离。 1982年,美军打破“先现役后预备役”的传统做法,提出按照作战计划优先考虑先投入战斗的部队,无论是现役部队还是现役部队。后备力量。现役部队装备的一些新装备,如陆军的M1A1主战坦克、空军的F-16战机、海军的新型作战舰艇等,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预备役部队。海军预备役还配备了航空母舰。
2、各后备力量协调发展。
以军队为主,对现役不足的部队按任务进行组织,使各类预备役部队协调发展。从单一的民兵组织发展到今天的兵种齐全的后备力量体系,本身就是各后备力量协调发展的结果。对此,美国主要坚持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根据现代战争需要,建立各军兵种后备力量。因此,自1908年建立第一个陆军医疗预备队以来,美国先后组建了陆军国民警卫队、陆军预备役、海军预备役、空军预备役、空军国民警卫队和海岸警卫队预备役,主要由军队组成。这样,就美军后备力量的构成而言,它已经从单一的陆军后备力量发展成为军种、兵种齐全的后备力量。
二是着力加强一流后备力量建设。美军预备役部队按照动员顺序分为三类一、二、。按照“预备役由危机和战争时期紧缺的部队组成,储备各类需要的专业人才”的思路,统筹一、二、三类预备役军队的发展。第一类后备力量主要发展为有组织的力量。 二、第三类后备力量没有组织,主要为需要时补充现役的专业人才储备。动员入伍后,地面部队可按要求在3个月内到位,绝大多数空军中队可在3天内到位,海军部队可在1个月内部署到战场。
第三,国民警卫队主要是战斗力,美联储主要是战斗支援和战斗服务支援力量。根据国民警卫队和美联储的特点,美军一直把国民警卫队建设主要作为作战力量,因为它通常的任务是维护所在州的社会秩序,相当“战斗力”。 ";美联储通常主要承担现役部队的新兵训练和后勤保障任务,其“战斗保障和战斗勤务保障”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