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揭秘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背后的10大秘闻(组图)

1967年6月17日,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引爆了第一颗氢弹。氢弹的成功爆炸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新华社记者李小健)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背后的10个秘密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在我国西部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首次氢弹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30多年过去了,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困难、艰辛、风险和悲痛依然摆在我们面前。请允许我写一些人们最想知道但没有透露的所谓秘密。

从线索中探寻氢弹的奥秘

当今世界,原子弹和氢弹在所有国家都是绝对国家机密。一个国家再友好,也对它守口如瓶。 1950年代初,我们当时称为“老大哥”的前苏联在这方面也无可挑剔。

自从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以来,科技人员对氢弹的研制热情高涨,但当时他们只知道氢弹的一般原理,即以原子弹为扳机,首先引爆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超过百万度的高温,会使氢弹的热核材料发生剧烈的聚变,释放出更大的原子能,使温度和压力极度升高,从而产生更大的当量爆炸。 但当时并不知道更深层次的原则和方案。怎么办?

在讨论中,科学家认为美国人引爆了自 1952 年 10 月 31 日以来的第一枚湿式氢弹装置;前苏联引爆了自1953年8月21日以来的第一枚干式氢弹装置;英国第一颗实验性氢弹原型机于1957年5月15日爆炸。从那时起已经过去了大约10年,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术和技术报告中,总会有一些讨论和炫耀的文章。就连身边的点点滴滴的报道也会给我们启发。为此,科技人员对相关的国际论文、杂志、学术报告等刊物进行全面检索。

努力有回报。终于在氢弹的科技报告中,几句话就出现了线索。话不多,但灵感却很有价值。受此启发,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无数次的计算,最终揭开了氢弹原理方案之谜。当然,仅仅几句话的灵感并不能成为成功的主要方面。最重要的是,我们当时的研究团队人才济济,大家为此付出的艰辛,是后人难以想象的。

前段时间,有一部电影讲的是核武器研究设计的科技人员,为了计算某个数据,每个人都有一个算盘,破解了几十个算盘。这只是电影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算盘也算不出这么复杂繁琐的公式。当时,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从前苏联购买了一台小容量计算机,但大部分计算工作不得不依靠当时我国唯一一台容量最大的上海J50计算机。国家明文规定,这台计算机首先保证核武器研究计算,其他研究项目必须让路。相关研究人员编好计算程序后,跑到上海,计算完成后返回北京,然后编写下一个计算程序,来回奔波,直到准确计算出氢弹的计算数据。这台电脑为我国发展核武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李珏副部长被迫当“八级瓦工”

李觉元曾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50年代后期调任核武器研究设计院第一任院长,后调任核工业部常务副部长。他既不是核物理专业的,也不是其他专业的技术干部,他是如何带领这些专家的?他的领导艺术是什么?

一是他非常关注各种科研项目的进展和问题,但从不发号施令,让各级科研人员和负责科研的领导充分发挥主动性。

其次,他总是在关键时刻说几句话来稳住自己的位置。例如:有时实验不成功,影响了大家的情绪。他在分析会上说:“测试,测试,这就是事实。”大家都明白了,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继续测试。

三是带路。在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爆炸物理试验场,人们经常看到李珏在组装炸药和插入雷管时端着小凳子坐在一旁。工作人员看到他在最危险的场景陪着大家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时间是,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第四,我真的很关心人。国家困难时期,科研人员每顿饭要一碗清水菜汤和一个馒头。过了许久,没有人能忍受,他们又肿又软。李觉组织工作人员在青海湖抓牡蛎,在山里猎黄羊,在草原种土豆,然后用火车运到北京,改善大家的生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前后”。

五是激励大家谦虚谨慎。在知识分子堆积如山的地方,最大的美中不足是容易产生自豪感。他说:“我们谁都不应该成为镜头前的演员!”这意味着不要表达自己,而是要谦虚。

然而,这位自我国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以来一直担任研究所最高领导人的老将,在“文革”开始后不久,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起初,他不断检查和审查。后来,他甚至不能工作。在氢弹试验期间他找不到他。后来,人们说他成了“八级瓦工”。

“文革”时期,无论哪个单位有两个派系,每天都在战斗。此时,李珏展现出独特的性格和非凡的智慧。他自觉地主动成为“八级砌砖工”——即“高级泥工”。和谐来来去去,确实有一些效果。有一次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时间是,在李珏和先妮之后,一方向对方提出:我们先暂停辩论,等科研项目制定后再讨论这一段。

后来有人评论说,除了李珏,没有人能和这泥巴相处。如今,人们回忆起这件事,大家都普遍感受到了当年离绝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两个派系之中,他不能有一点倾向,就算有自己的看法,也不能表现出来,否则,会被抓倒。

孙女欢迎聂帅归来

1967年6月17日上午,氢弹试验成功后,聂荣臻决定从核试验场乘坐小型运输机返回核试验基地。我们也跟着他回到了基地。

在核试验场,每个人都可能减肥,这取决于他在那里呆了多长时间。因为核试验场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吃的包子都是沙包子,咬起来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泡出来的茶又苦又涩,因为罗布泊地区的水是苦碱性水——多年来,指挥官连自己的碧螺春都用这种水泡过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晚上,蚊子追咬人,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网。如果他们不说话,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对于嘎吱嘎吱的声音,这是一只饥饿的老鼠在啃电缆的外皮。

我们回到了核试验基地,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被告知第二天早上要乘坐聂荣臻的专机回北京。我们顿时紧张起来,准备马上回京报到。这次氢弹爆炸试验的报告材料可不是那么好写的。例如,氢弹爆炸成功的基础是什么?这种氢弹爆炸的TNT当量是多少?依据是什么?这都需要数据说话。于是我立即收集了现场几位知名专家总结的数据,估计确实是氢弹爆炸,威力在百万吨级TNT当量。

6月18日,参加试验的科学家和各部门负责人乘坐聂荣臻的伊尔18专机从新疆核试验基地返回北京。飞机停下后,第一个登上飞机的“酋长”,是一个白胖可爱的小女孩,原来是聂荣臻的孙女。聂荣臻见到她很开心,亲了亲。

参加试验的我国人民车队进入北京,只见“我国成功引爆氢弹”“这是‘文革’的丰硕成果”的大标语。看到这些标语让我想起了我在降落伞厂赶新降落伞生产的时候。这样的口号真是讽刺。今天,我们希望能留下那个时代的美好回忆,那些荒唐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