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龙桥位于本迪拉东南约30公里处。它是两条道路的交汇处。南路经鹰巢垭口通往米萨马里,东南路经嘉明通往茶岛。这座桥建在坦加帕尼河上。这条河宽约8米,深约1米。有些路段可以涉水穿越。多龙桥附近的山谷比较宽阔,南北两侧都是山林。树林并不茂密,坡度也比较平缓,有些路段可以爬上去。
印度陆军马德拉斯联队第 1 营(隶属于第 4 连),最初在邦德拉东部山区执行防御任务。11月18日18时00分,当邦迪拉主峰阵地被解放军第11师第33团攻占时,该营失去防守信心,当晚放弃阵地。南逃了出来,经过两天多日夜的跋涉,他于11月21日9时第一次逃到了多龙桥附近。
11月20日,第11师第31团2营(隶属第33团指挥)奉命在多龙桥卡其皮地区保卫嘉明方向,确保左翼主力安全。该营指挥所领导4连3班(5人),1个排82门迫击炮(3门炮,15人),1个重机枪班(7人),位于多龙桥东南约700米处。这些部队全部部署在营部以东3公里的卡基皮地区。
11月21日9时40分,在二营作战的团长康德新带着通讯器在多龙桥附近勘察地形。途中,他发现印军的领头支队正在过桥,桥北的沟壑中还有数百人跟在后面。康德新立即命令通讯器就地监视敌人的动向,赶紧跑回营地报告。该营获悉敌情后指出地空导弹4团26营,根据印军的指挥,判断敌军要南逃,决心围歼敌军。
为夺取战机,该营指出,在动员第6连参战的同时,命令防化连教官王文宝、第4连副连长石洪新、炮兵排长冯昌喜携带1挺56式冲锋枪和2挺56式半自动步枪。分支,走捷径,直奔桥南,占领阵地,拦截敌人;4连3班5人迅速沿北部山腰绕行至印军主力侧后方,抢占有利地势,切断敌人退路;将4个炮兵排转移到道路右侧从东向西侧翼敌人;
王文宝等3人接受任务后,10点5分出发,7分钟内跑了1000多米,爬上了桥南的山坡,抢占了印军面前的有利地势。10点12分,从已经过桥的敌人开始。位于桥北的印军指挥官发现自己的逃生路线被切断,立即发出信号,命令30多名过桥的敌人发动攻击,企图夺取道路。并逃往南方。王文宝等3人不怕敌军远超自己,以顽强阻击3次反击印军,击毙敌2名机枪手。
这时,正在从班迪拉运送物资到鹰巢山的第33营2、33团2、的7名士兵听到枪声,立即沿路冲向战场。 . 机枪连二营副班长李凯生等3人先到,10时15分在桥北西侧公路上与敌交火。与此同时,第31团第2炮兵排4人也在桥东侧的道路上进入战斗,立即形成了印军从三边进攻的有利局面,迫使敌人处于被动状态。
见印军企图夺桥逃跑失败,同时发现在桥北东西两侧进攻的解放军人数不多,便猛烈反击李凯生,其他三个人。李凯生等人反应平和,立即杀敌十余人。紧接着,第33团第3营班长夏明武等4人也赶赴战场参战。
面对印军的反击,英勇果断的李凯胜并没有总是选择守势,而是将7个人编成3个战斗组对敌人发起进攻。他们不顾敌我悬殊地空导弹4团26营,不顾敌人火力冲向舰桥,击毙其中四人。士兵任永福冲到桥上时,又遇到了5个敌人。他不怕危险,用冲锋枪横扫敌人,打死打伤一个敌人,然后再与另一个敌人交战。夏明舞迅速前来支援,杀敌,占领了桥头堡。
随后,李凯生迅速带领一行人冲过桥,向前爬到印军机关枪的一侧,用手榴弹将其摧毁。然后他捡起敌人投掷的两颗手榴弹,朝敌群扔去,趁势发动冲击。占领桥南山坡的王文宝等3人与李开生等7人合力迅速歼灭过桥的34名印军(16人被杀,18人被俘),牢牢控制多龙桥。
印军主力看到乔南的部队被我军歼灭后,转身向北逃去。这时,四连三班从山腰截击敌人,从山上压制了一百多个敌人。印军见势不妙,转身逃入北方的山林之中。炮兵排的四人见敌人一片混乱,便在机关枪和迫击炮的火力支援下,积极配合四连三班,向被围困的敌人发起进攻。团体。
在二营作战的该团政治处长贾福宽看到印军已经溃散。他趁机发动政治攻势,带着前一天被俘的两名少尉,向被围困的印军高喊投降。绝望的印军营长先投降,贾福宽随后命营长以他的名义派人投降。被围困的敌人已经没有脱离包围的希望了,在接到指挥官的指示后,只好一个个放下武器。
本次战役,我军以36人攻打印军一个营,取得歼敌241人的重大胜利(其余敌人分散在山林中)。其中,敌少校副营长以下阵亡35人,被俘(含伤)88人。俘虏12人),迫使敌军中校及以下118人投降,缴获步枪171支、机枪7挺、冲锋枪18支、手枪14支、火箭筒2支、各种子弹13999发、手榴弹84发、对讲机3个零件。我军没有一个人牺牲,只有3人受伤,创造了对敌80:1损失比的光辉战例!
这一战,尽管敌我军实力悬殊巨大,但我军面对10倍以上的印军依然毫不畏惧地进攻。多么积极主动、英勇顽强的战斗风格!进攻发动后,采取挡头、截尾、打腰的战斗部署,印军大败而混乱。让我们牢记主席的教导:“这支军队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它会压倒一切敌人,绝不会被敌人投降。”
作者是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主要研究中越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