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区域遏制、大规模报复到灵活应对
文/尹雄吴春熙
美国是核武器制造和使用的始作俑者,最初拥有核垄断的绝对优势。然而,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结束了美国的垄断。当时,斯大林说:“从今以后不会有战争了。” 事实上,二战后美苏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战争。然而,核战争的阴霾一直笼罩着世界。即使在苏联解体后,美俄也没有因为世界局势的缓和而放弃核威慑战略。尤其是美国,
二战后,美国的核战略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经历了多次调整,有时甚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然而,核武器一直被视为最有效的国家战略威慑力量。当然,其本质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本文将系统梳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核战略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核垄断和绝对优势:杜鲁门时代的核战略——区域遏制战略(1949-1953)
二战结束时,美国凭借原子弹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此同时,美军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二战前,美军总兵力仅为30万多人,国防预算为10亿美元。到战争结束时,美军总兵力达到1200万,国防开支攀升至829亿美元。除了陆军略逊于苏联外,空军和海军压倒性优势。美国还利用战胜国扩大势力范围,在全球建立了400多个军事基地。世界上几乎所有海域都被美国纳入其势力范围。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在外交政策上,美国从战前的孤立主义迅速转向全球扩张主义。
在美国雄心勃勃之际,苏联也开始崛起。二战结束时,苏军总兵力达到1136万,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仅次于美国海军和空军。苏联军队不仅解放了自己国家的全部领土,还帮助许多国家获得了解放。苏联因其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和政治影响而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
由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这两种力量的碰撞在所难免。当苏联获得与东欧国家形成大区的有利局面时,一些美国政客和军事战略家提出了“后退战略”,通过威慑和最后通牒让苏军撤退。然而,美国国务院计划办公室主任、美国前驻苏联外交官乔治·凯南认为,美国应该通过“消除共产主义世界的大片弱点和脆弱性”来“遏制”苏联。所谓的“遏制”政策。因为凯南的“遏制” 政策可以反映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满足美国统治集团的需要,实际上被美国政府采纳为外交政策。后来,这一理论逐渐演变为美国战后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企图称霸世界,以“冷战”为表现的“遏制战略”。
杜鲁门在 1947 年 3 月 12 日的国情咨文中宣称,美国有“使命”来领导“自由世界”、“协助”某些国家的“复兴”、“防止共产主义的涌入” ,“ 等等。美国决心“承担起领导自由世界对抗极权主义政权的全球圣战的无限责任”。“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利用战后英法实力弱化的机会,利用美国的援助排挤英法势力,干涉别国内政,加强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国家。它与“马歇尔计划”一起构成了美国扩张政策的基础。
“遏制战略”建立在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之上。尽管当时美国拥有的核武器数量非常有限,加上苏联在欧洲的地面部队优势明显,但美国仍然坚持“美国堡垒政策”。当时,美国仅将核武器视为增强空军战略轰炸能力的手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核战略理论。他们反对美国出兵西欧,认为核力量可以威慑苏联的“侵略”。这就是所谓“遏制战略”的实力基础。
1949年8月29日,苏联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结束了美国对原子弹的垄断。西欧国家开始怀疑美国的核武器能否抵消苏联地面部队的优势。但由于战后西欧实力脆弱,经济、政治、军事都依赖美国支持,尤其是在军事上,面对苏联的优势,必须依靠美国的“核武”。伞”。
1949年12月1日,北约在巴黎召开第一次防务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北大西洋地区防卫战略构想》报告,强调原子弹与常规力量并举的方针,主要阐述了“地区遏制”。“战略”,是美国在核垄断时期实施的发展常规力量和设施,加强外围火力,遏制和包围苏联和东欧的战略。
“区域遏制战略”是美国在战后时期实施的军事战略,也是北约成立初期奉行的军事战略。该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二战的作战经验,主要依靠强大的军团来取胜。为此,北约将发展陆军力量和提高常规作战能力作为军队建设的重点,试图利用美国和北约集团当时拥有的强大地面力量,并与支持一定数量的战术核武器,依靠地面作战来击败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可能发起的大规模常规军事攻势。该战略不将核武器作为整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北约认为,美国当时的核武器很少,没有实力对苏联进行大规模核打击,欧洲的战争仍将是常规战争。
“区域遏制战略”体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的传统作战思想和军事理论,受到当时武器装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战略需要足够的常规力量来对抗强大的苏联常规力量优势。然而,当时的苏联在保持强大的常规力量的同时,也在努力发展核力量,普遍估计很快就会赶上美国,导致核僵局。这样一来,苏军常规部队的优势就更加具有威胁性了。面对这一现实,美国和北约的“区域遏制战略”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军事战略。
二、美国核优势:艾森豪威尔时期的核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1953-1960)
苏联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后,美国开始关注核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认真研究核战略理论。
1950年,美国开始制造氢弹。1951年以后,美国首先加快了原子弹的战术化,开始制造多种可以携带核弹头的武器装备部队。此时的美国虽然失去了核垄断地位,但仍占据着核优势地位。
朝鲜战争让美军意识到,单靠常规力量很难打赢这场战争。此外,北约实际上无法完成计划中的庞大军事建设计划,也不可能实施“区域遏制战略”。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后,确立了两大政策目标:一是让美国尽快摆脱朝鲜战争的束缚;二是让美国不再重蹈朝鲜战争的覆辙。至于如何实现第二个目标,艾森豪威尔设想了一个新的战略,既包含全面战争和苏联扩张,也包含像朝鲜战争这样的有限战争,而不会给美国经济造成太大负担。.
艾森豪威尔在批评杜鲁门的“遏制策略”的同时,也进行了辩证分析。他认为,杜鲁门政府基于对苏联威胁的判断、确立实力地位而限制其扩张的政策基本正确,但不应过度增加军费开支。在艾森豪威尔看来,要发展军事力量,维护自由世界的和平,首先要发展经济,打好经济基础。他认为,苏联的威胁由来已久。在与苏联的对抗中,保持美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平衡同等重要。1952年12月,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上台之前,“
艾森豪威尔政府将注意力转向核武器,认为保持美国的核优势非常重要。从一开始,他就指示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新战略。1953年5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首次发布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强调美国在武装力量建设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和信任战略空军和核力量. 为了彻底改革前任政府的军事政策,艾森豪威尔彻底改革了参谋长联席会议。8月,新一届参谋长联席会议向艾森豪威尔提交报告,首次提出“大规模报复”的概念,准备放缓常规力量发展,转而大力扩大核报复能力,加速核军备竞赛。根据这份报告和 NSC 文件 162,美国政府制定了 NSC 文件 162-2,题为“基本国家安全政策”。10月30日,艾森豪威尔正式批准该文件为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这一战略被称为“新面貌战略”。与杜鲁门政府的安全政策一样,这种安全战略也充满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该战略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以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
“新面貌战略”遵循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理念。该战略指出,美国必须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形成对苏联的有效威慑,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和发展核打击力量。战略规定,为最大限度满足军队要求,同时减少军费开支,军队必须具备“以进攻性打击力量进行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保持数量和质量的平衡的核武器。苏联优势。每当苏联或华约对西欧发动常规进攻时,美国、依靠其核武器,以战略空军为主要手段,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核报复,打一场“闪电”的核战争。美国不仅要使用战略空军投下的核武器,还强调使用刚刚服役的战术核武器;它不仅重视在全面战争中使用核武器,而且要求在有限战争中使用核武器。
作为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军事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主要是为全面核战争做准备。美国凭借核优势发挥核讹诈政策,明确提出一切战略规划都应以核武器和战略空军为核心。美国认为,未来的战争要么不打,要么打一场全面的核战争。在核武器的使用上,强调战争初期的战略胜利,企图以战略核武器对敌人进行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从军事上打击敌人和心理上,并迅速做出决定。在选择打击目标时,重点打击重大经济军事目标,要求第一时间摧毁敌主要工业基地、核基地和战略轰炸机力量。在核力量规模方面,强调其拥有“先发制人的力量”,可以对敌人造成巨大伤害,使敌人失去反击能力。
#该战略将未来的战争设想为:
- 没有经过传统的明显威胁阶段的战争突然爆发;
——战争的前后没有明显的区别。交战双方的前线和后方将同时受到攻击,美国也不能幸免;
- 由于使用核武器,战争破坏力急剧增加,交战各方的战争能力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摧毁;
——战争的过程很短,几个月之内就会分出胜负,战争就会结束。
1955-1956年,美国修订了未来战争计划,强调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该计划规定,如果发生直接涉及美苏的冲突,美国将从一开始就使用核武器。为此,艾森豪威尔授权武装部队不仅在发生重大战争时使用核武器,而且在战争以外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军事需要使用核武器。为了让部队更好地夺取战机,艾森豪威尔甚至提前授予部队使用核武器的权利。
“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大力发展核武器,维护美国的核优势,对苏联形成威慑,使其不敢发动任何形式的战争;一旦威慑失败,美国将以核力量为“剑”,以常规力量为“盾牌”,对苏联进行大规模报复,取得最后的胜利。
1954年美国进行军事战略转移后,北约正式采取“大规模报复战略”。由于当时美国已经拥有从欧洲基地直接打击苏联的核力量,而后者缺乏远程运载工具,无法对美国进行核打击,北约盟国认为这一战略具有更大的优势。可靠性。
“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核心是用“首先使用核武器”遏制苏联和华约对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打击。该战略设想核战争是未来战争的唯一形式。战争初期,北约以拥有核武器的美英空军为“利剑”,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发动核打击,摧毁战略要地、作战部队、军事基地、主要工业区,华沙条约的人口和交通中心。,让对手无能为力。北约地面部队是“盾牌”,在前沿区充当“警钟”和“绊线”,为核打击争取有利时机,并伺机利用核打击的影响向东移动,扫除剩余的敌人。因此,这种策略也被称为“剑盾策略”。
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刺激苏联加快发展核力量,发展速度超出美国预期。在成功试验原子弹后,苏联于 1953 年 8 月 12 日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仅比美国晚了 10 个月。同时,在核武器运载工具方面,苏联M-4远程战略轰炸机也让美国人感到不安。
1956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表报告预测,到1958年,苏联携带氢弹的远程轰炸机可以直接攻击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效力大打折扣。因此,艾森豪威尔政府在1956年修改了“新面貌战略”,称其为“新面貌战略”。从本质上讲,这一战略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修改后的战略声称要以“充分”威慑取代“优势”威慑。
如果说苏联核武器和轰炸机的发展让美国人怀疑“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有效性,那么苏联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速度已经彻底动摇了这一战略的根基。1957年8月3日,苏联SS-6洲际弹道导弹试验成功,其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随后苏联政府在《真理报》上发表声明称,洲际弹道导弹制造问题的解决方案将使其能够在不使用战略航空的情况下到达偏远地区。苏联在发展战略核武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说明苏联巨型火箭的运载能力也走到了美国的前面。如果美国可以“大规模报复” 用核武器对付苏联,那么苏联也可以对付美国。于是,北约提出了“新剑盾战略”。为了实施这一战略,美国提出“中程导弹加海外基地等于洲际导弹”的理论,试图在没有洲际导弹的情况下发挥“核剑”的作用,并要求继续加强“盾”的建造,为了在不使用“剑”的情况下抵挡第一轮,达到“以盾护剑”的效果。1958年至1959年,美国先后在英国、意大利建立了“雷神”、“丘比特”等中程导弹基地,土耳其等国家。同时,北约也重视常规力量的发展,特别是加快了“武装西德”的步伐。
大规模的报复必然导致反报复,结果是双输。不少美国人认为,这种局面给“大规模报复战略”带来了最后一击,彻底剥夺了美国以往的战略无懈可击。
“大规模报复战略”认为,只要拥有强大的核报复力量,就能威慑对方发动任何战争。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50年代的许多事件表明,在“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原则下,美国既不敢打全面战争,也不敢打局部战争。可以说,这种策略已经进入了死胡同。
鉴于 1957-1960 年“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末日即将来临,美国和西欧的许多军事专家致力于寻找适合新的力量平衡的军事战略。
三、 相互脆弱性:肯尼迪和约翰逊时代的核战略——灵活的反应和可靠的破坏(1960-1968)
自苏联获得核武器以来,美国军事理论领域一直存在“战略一元论”和“战略多元论”两种战略意识形态的较量。艾森豪威尔政府主要奉行“战略一元论”,主张依靠主导核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战略”,以核武器威慑力量威慑对手,争霸世界。“战略多元化”主张,美国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不应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核武器上,而应加强常规军队建设,并有能力应对其他小规模战争。而不是大规模的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已经有能力直接对美国进行核打击,美苏之间形成了相互威慑的僵局。“大规模报复战略”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果欧洲发生战争,美国将面临是否使用核武器的艰难选择。
1960年11月,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肯尼迪成为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一直反对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他认为,“大规模报复战略”固然可以有效应对核战争,但无法阻止那些“规模较小、不值得冒“大规模报复”的巨大风险的人逐渐侵犯美国安全。因此,他指责“大规模报复战略”将美国逼入死胡同,让美国要么毁灭世界,要么屈服于敌人的唯一选择。这样做的结果是“
1961年,肯尼迪政府上任后不久,就以“灵活应对战略”取代了“大规模报复战略”。明确提出打“有限战”和打游击战的概念,提出与苏联的裁军谈判应包括禁止向欠发达国家运送武器的“自由世界边界”。领域。
1961年3月28日,肯尼迪向国会提交了一份特别的国情咨文,指出美国的战略思想“必须灵活,但同时又要坚决”,并提出了新的军事战略——“灵活应对战略”,其核心内容是:以核力量为“盾牌”,以常规力量为“剑”,要为各种战争做好准备,无论是世界大战还是局部战争,核战争还是常规战争,重大战争或小战争。该信息强调,美国及其盟国必须具备使用常规力量进行有限战争的能力。
尽管肯尼迪批评了艾森豪威尔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但他并未否认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他认为,由于意外和误判,核战争是可能的,但对美国来说,核战争只能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美国陆军在 1962 年版的《行动纲要》中指出:“全面战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冲突,只有在国家无法实现其目标时才进行。” 战争升级论,其实就是“灵活应对策略”的体现。这一理论的实质是逐步加大军事压力,逐步扩大战争,力求将军事行动限制在较低的水平,迫使对方做出让步,以较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果。1962年2月,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美国律师协会的讲话中正式宣布,美国开始实施“灵活应对战略”。这一战略要求美国在继续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同时大力加强常规力量,使美国能够打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常规战争、核战争或地区战争,以及世界大战。该战略由麦克纳马拉于 5 月在雅典举行的北约理事会会议上正式提出,以代替“大规模报复战略”。但由于事先没有与北约盟国充分协商,很多盟国对此表示不满,因此当时的新战略并未被北约接受。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美国律师协会的讲话中正式宣布,美国开始实施“灵活应对战略”。这一战略要求美国在继续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同时大力加强常规力量,使美国能够打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常规战争、核战争或地区战争,以及世界大战。该战略由麦克纳马拉于 5 月在雅典举行的北约理事会会议上正式提出,以代替“大规模报复战略”。但由于事先没有与北约盟国充分协商,很多盟国对此表示不满,因此当时的新战略并未被北约接受。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美国律师协会的讲话中正式宣布,美国开始实施“灵活应对战略”。这一战略要求美国在继续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同时大力加强常规力量,使美国能够打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常规战争、核战争或地区战争,以及世界大战。该战略由麦克纳马拉于 5 月在雅典举行的北约理事会会议上正式提出,以代替“大规模报复战略”。但由于事先没有与北约盟国充分协商,很多盟国对此表示不满,因此当时的新战略并未被北约接受。
一些北约欧洲盟国反对这一战略的主要原因是,根据“灵活应对战略”的假设,欧洲大陆也有可能打一场有限的战争。该国参与了一场“毁灭性的战争”,因此希望维持“大规模报复战略”,阻止苏联在欧洲发动有限战争。第二美国最先进的核潜艇是.,“灵活应对战略”非常重视常规力量的作用,而大多数西欧国家由于经济困难或政治制约,不愿大规模扩充常规力量,因此希望维持以旧战略为主的战略。论美国核力量的威慑作用。三是按照“灵活应对策略”,一旦敌人受到攻击,它不会像旧战略那样自动实施核力量的反击,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逐步升级反应。由于核武器使用权主要掌握在美国手中,因此这种应对方式的选择也取决于美国,这进一步凸显了美国在北约的领导地位。
在此背景下,麦克纳马拉修订了核战略,并于1964年正式提出“相互保证毁灭”的核战略,以城市和工业中心为主要核打击目标,从而在报复性核打击中以摧毁对方城市的威胁威慑对手对美国发动核攻击。麦克纳马拉认为,美国应该拥有一支“二次打击力量”,能够在苏联核打击后一击摧毁苏联20%至25%的人口和50%的工业产能。如此严重的损失,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由于美国和苏联都有第二次打击的能力,所以美国和苏联就像是瓶中的两只蝎子。除非他们想自杀,没有人敢轻易攻击对方。因此,这种核战略也被称为“打击财富战略”或“相互威慑战略”。
1967年5月,由北约成员国(法国除外)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组成的国防计划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正式通过了“灵活应对战略”。同年12月,北约防务计划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按照“灵活应对战略”制定了新的防务计划。与“大规模报复战略”相比,“灵活应对战略”强调使用常规战争,但战略核心仍然是核威慑,具有灵活性和战略主动性。它不仅是一种主动防御的战略,而且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进攻型战略。这个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北约应根据国际政治形势灵活应对美国最先进的核潜艇是.,根据不同情况使用武器,准备打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战争。战争可能以“升级”的方式进行,例如常规战争、区域核战争和全面核战争。为此,北约应建立由战略核力量、战术力量和常规力量组成的威慑力量“三位一体”,随时随地以适当的武器和力量应对。在和平时期,北约依靠灵活运用这种综合力量来威慑敌人,防止战争的发生。在战时,北约可以利用这种联合力量进行任何类型的战争。它需要建立强大的前沿防御来击退对手或将其遏制在“ 根据对方进攻的规模和特点,以相应的、适当的规模和方法与对方作战,必要时升级战争,甚至首先使用核武器。为了实施这一战略,北约还要求对欧洲地区的某些重要海域具有一定的制空权和有效控制权。该战略最终依赖于美国的战略核力量。按照这一战略,当北约受到大规模常规武器的打击时,可以选择核武器进行反击,将全面战争作为可选的最后手段。根据对方进攻的规模和特点,以相应的、适当的规模和方法与对方作战,必要时升级战争,甚至首先使用核武器。为了实施这一战略,北约还要求对欧洲地区的某些重要海域具有一定的制空权和有效控制权。该战略最终依赖于美国的战略核力量。按照这一战略,当北约受到大规模常规武器的打击时,可以选择核武器进行反击,将全面战争作为可选的最后手段。为了实施这一战略,北约还要求对欧洲地区的某些重要海域具有一定的制空权和有效控制权。该战略最终依赖于美国的战略核力量。按照这一战略,当北约受到大规模常规武器的打击时,可以选择核武器进行反击,将全面战争作为可选的最后手段。为了实施这一战略,北约还要求对欧洲地区的某些重要海域具有一定的制空权和有效控制权。该战略最终依赖于美国的战略核力量。按照这一战略,当北约受到大规模常规武器的打击时,可以选择核武器进行反击,将全面战争作为可选的最后手段。
为了有效实施“灵活应对战略”,北约还提出了“主动防御”作战政策,主要由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前沿防御、纵深打击、应急增援和逐步升级。北约将战争设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北约将主要以常规力量打击有限的敌人攻击,并坚持到后续部队和美国战略预备队等增援部队到达反击并收复失地。如果常规力量无法抵挡敌人的进攻,北约将“在审慎控制下”升级战争,“有选择、有限制地使用核武器”。这是第二阶段。跨过核门槛后,“核预警弹” 最初启动,如果核警告无效,则升级为“欧洲战场地理边界内的有限核战争”。如果有限核战争仍无法控制局势,将进入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美苏之间的核打击。这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逐步进行。最初,战略核武器被用来摧毁苏联的几个军事目标或战略设施。如果战争继续扩大,北约对苏联战略目标使用战略核武器的范围和规模也会扩大,直到摧毁苏联城市和工业中心被视为“最后的出路”。如果核警告无效,则升级为“欧洲战场地理边界内的有限核战争”。如果有限核战争仍无法控制局势,将进入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美苏之间的核打击。这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逐步进行。最初,战略核武器被用来摧毁苏联的几个军事目标或战略设施。如果战争继续扩大,北约对苏联战略目标使用战略核武器的范围和规模也会扩大,直到摧毁苏联城市和工业中心被视为“最后的出路”。如果核警告无效,则升级为“欧洲战场地理边界内的有限核战争”。如果有限核战争仍无法控制局势,将进入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美苏之间的核打击。这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逐步进行。最初,战略核武器被用来摧毁苏联的几个军事目标或战略设施。如果战争继续扩大,北约对苏联战略目标使用战略核武器的范围和规模也会扩大,直到摧毁苏联城市和工业中心被视为“最后的出路”。它将进入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美苏之间的核打击。这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逐步进行。最初,战略核武器被用来摧毁苏联的几个军事目标或战略设施。如果战争继续扩大,北约对苏联战略目标使用战略核武器的范围和规模也会扩大,直到摧毁苏联城市和工业中心被视为“最后的出路”。它将进入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美苏之间的核打击。这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逐步进行。最初,战略核武器被用来摧毁苏联的几个军事目标或战略设施。如果战争继续扩大,北约对苏联战略目标使用战略核武器的范围和规模也会扩大,直到摧毁苏联城市和工业中心被视为“最后的出路”。
美国新军事战略出台后,为有效实施这一战略,更好地与苏联争夺全球霸权,满足新军事战略对军备的需求,肯尼迪政府废除了“大平衡”思想。艾森豪威尔政府打破了国防的需要。预算限制。在获得军费后,美国首先扩大了其核武库。肯尼迪上任后,对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状况进行了评估。美国认为,从数量上看,苏联的核武器比美国多,而美国的远程导弹太少。此外,美国还认为“丘比特” 以前在苏联周围部署的导弹已经过时,容易受到苏联的攻击,而且安全性较低。因此,有必要研制新型导弹,主要是“北极星”潜射导弹和“民兵”导弹。
为落实新军事战略中核力量的“二次打击能力”,美国大力发展“三位一体”进攻性战略核力量。1961年至1968年,美国战略导弹数量从159枚增加到1710枚,其中洲际导弹从63枚增加到1054枚,潜射导弹从96枚增加到656枚。
“灵活应对战略”是在美苏形成相互威慑的“核僵局”形势下制定的。此后,直至冷战结束,尽管北约的军事战略重点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灵活应对战略”在实施中不断暴露出一些短板,但始终是北约的官方军事战略。
随着苏联核力量的发展,美国和苏联都不敢贸然发动全面核战争。基辛格认为,由于常规力量不足,依赖核武器,但其所处的战略环境也存在使用核武器的威胁;即使使用核武器,其威慑价值也越来越不可信,北约因此处于危险境地。. “灵活应对战略”逐渐失去了最初的优势,北约和苏联陷入了某种核力量平衡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