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大沽炮台四次战役决定满清兴衰: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炮台

原标题:大沽炮台四次战役决定满清兴衰: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炮台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一千五百八十期】(军事系列第507讲)

大沽炮台四次战役决定满清兴衰:1900年6月17日由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八国联军攻陷中国天津的大沽炮台。

今天我们来说说清末大沽口炮台的四次战役。

可以这么说,大沽口炮台的历次战役,决定了满清对洋人战争的胜负,是非常关键的。

大沽口炮台建立于明代,由著名的戚继光监督建造。

戚继光认为大沽口炮台位置极为重要,可以扼守从渤海湾通往北京的白河水路。

而这是敌人水军比较可能进攻的路线,一定要设立炮台。

而大沽口炮台所在的位置,恰恰是白河入海口。

这里的河面狭窄,深度较浅,船只必须缓慢小心地通过,非常适合火炮进行封锁性打击。

倭寇尚且没有攻击大明首都的胆量,大沽口炮台一直没有使用过。

清代道光时期开始,洋人军舰开始在中国沿海乱窜,大沽口炮台守军才感到了危险。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舰北上,进入天津大沽口附近。

此时炮台年久失修,不堪作战,“炮位陈旧、兵力不足”。

好在,洋人并没有准备攻打炮台,只是在大沽口附近徘徊示威。

满清迅速服软,派出大臣在大沽口和英国人交涉,忽悠他们退到广州再谈判。

第一次大沽口危机,就这么解除了。

然而,琦善的报告让道光皇帝心惊肉跳:“见到英吉利夷船式样,长圆共分三种,其至大者,照常使用篷桅,必待风潮而行,船身吃水二丈七八尺,其高出水处,亦计两丈有余。舱中分设三层,逐层有炮百余位,舟中所载皆系鸟枪,船之首尾,均各设有红衣大炮一尊,与鸟枪均自来火。其后梢两旁,内外俱有风轮,设火池,上有风斗,火乘风气,烟气上熏,轮盘即激水自转,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渡。”

显然,依靠当时大沽口炮台的实力,恐怕只能支持二三十分钟的战斗。

从1841年开始,满清不惜代价对大沽口炮台进行修复,增添火炮。

随后英国人再次北上打到南京,满清就服软签订了《南京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大沽口炮台并没有出现炮战。

一连串的惨败后,大沽口炮台被重视起来,在10多年内反复修建。

满清在南岸和北岸增修建了5座新式炮台,加上以往的老炮台共有6座大型炮台。

至于小炮台,更是高达25座。

大小炮台一共部署火炮64门,就防御能力来说是相当可以了。

相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此时洋人的火炮又有所进步。

尤其是舰炮的威力、射程、精度都有一定提高!

然而,这些舰炮尚且没有脱胎换骨的改变,同满清的前装滑膛炮并没有代差,只是性能有差距。

只要满清合理利用火炮,还是完全可以打一打的。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此次有备而来,军舰大举北上,目的就是北京城。

1858年,英法联军大军赶到大沽口炮台附近。

有意思的是,英法联军是身经百战的强悍军队。

他们实力占据很大优势,却没有强攻,而是分析了炮台的缺陷。

他们认为炮台正面防御的火力强大,但有明显的设计缺陷。大部分炮台的火炮只能对正面炮击,不能对侧面炮击,存在火力漏洞。

于是,英法联军出动6艘军舰和炮台进行正面炮战,同时派出1200名陆战队员,从侧面陆地迂回攻击。

大沽口一线的清军本来有3000人,战争爆发以后又增加了6000人,总兵力高达近万人。

如果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洋人以区区1200人去攻打固守的清军,难度很大,甚至反而可以能被包围歼灭。

可惜,时代不同了。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洋人的前装滑膛燧发枪和线膛枪,相比清军的弓弩并没有什么优势,更别说清军也有不少火绳枪,武器差距有限。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人的军事科技就有很大发展。

他们开始装备新一代前装线膛步枪,射程、精度、威力都有很大提高,依靠弓弩或者火绳枪是不可能对付了。

以英军的恩菲尔德1853式前装线膛步枪为例,是一种单发前装式线膛击发枪,它的最大改进在于枪管内刻有3条螺旋的膛线。该枪使用米涅弹,使用火帽击发,可集中火力向500米以内的集群敌军射击,终点动能足以杀伤900米左右的敌人。

该枪在三四百米米内,有着较好的精度,这在以往是不敢想的。

在与二次鸦片战争同时期的美国南北战争中,有北军将领被900米外的枪手狙击身亡的战例。而根据南北战争的战例来看,270到550米之间是该枪造成杀伤最大的区域,也被称为死亡区域。

而之前的步枪,最多保证一二百米距离较为精确的射击。

该枪的威力还颇大,90米的距离上它发射的子弹可以轻易击穿,多块叠加起来的2厘米厚的木板。

可见,清军武器大大不如英法联军,除非特别英勇善战且不能硬拼,才有可能获胜。实际上,恰好相反。

然而,清军炮台守军还算尽责,他们猛烈炮战2小时左右。除了炮击军舰,也对准登陆英法联军炮击。

大沽口这一线地形非常泥泞,到处都是沼泽一样的湿地,英法联军前进颇为困难。

在炮台轰击下,洋人付出几十人的伤亡,就成功靠近炮台。

眼见炮台已经失去防御能力,守军顿时慌得一批。

坐镇的直隶总督谭廷襄,首先开溜逃走。

官兵见主帅都跑了,也纷纷丢弃炮台逃走。

此战,清军大约有300人战死,伤亡总数大约600人。

要知道,清军守军总数有9000人,现在才伤亡这么点人就跑了,可见他们并没有什么作战意识。

英法联军顺利占领炮台,这就是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此战失败后,联军攻占天津,直逼北京。

咸丰皇帝在自己安全被威胁的情况下,被迫同洋人签订很多条约,联军在几个月后从天津撤退。

双方约定第二年在北京正式换约,条约由此生效。

在这1年内,咸丰皇帝将大沽口炮台防御任务,交给最被信任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是满蒙高层中,少有的身经百战且能力超群将领。

上任以后,僧格林沁知道大沽口很快就会有大战,精心修复了炮台。

僧格林沁经验丰富,认为之前所以防御失败,主要是3点原因。

第一是炮台的火炮众多,还不乏巨炮,质量同洋人大炮相差较多。

如果双方硬碰硬的正面炮战,炮台占不到任何便宜,必须使用奇袭或者伏击来对付。

由此,他下令增建炮台的同时,在海口设置障碍,排列三道拦河铁链,配置铁戗,安设木栅,连成巨筏,阻拦敌舰闯入。

第二之前炮台只重视正面防御,侧面防御几乎是放弃的,尤其对于陆地进攻,根本没有防御能力。洋人很轻松地绕路逼近炮台,只付出了几十人伤亡代价就获胜。

此次,僧格林沁在炮台周围均筑坚固堤墙,包挖壕沟,竖立木栅,火炮可以向侧面和后面炮击,增强陆地防御能力。

第三炮台官兵战斗力差,训练差,不堪作战。

上次9000清军死伤600人,就一哄而散。炮战中稀里哗啦打了几百炮,只有一发炮弹击中敌舰,造成轻微伤。

官兵这种弱鸡的素质,是无法作战的。僧格林沁上任以后,就用赏金和严格的命令,要求炮手苦练炮术。尤其对准洋人军舰可能出现的几个地域,进行反复的实弹炮击。

经过长期的训练,炮手的素质有很大提高,出现了一些炮术精湛的高手。

而僧格林沁将炮台增建到8座,部署大口径火炮64门,中小口径火炮400多门。

1895年,英法联军根据约定,赶到大沽口外要求赶赴北京换约。

洋人耀武扬威,认为自己已经赢了,要狠狠杀杀满清的气焰。面对只允许外交官赶赴北京的要求,洋人不予理会,准备军舰和部队直接开赴北京。谈崩了以后,英法军舰开始靠近大沽口炮台,准备突破以后沿河向北京进攻。

英军有20艘军舰,包括多艘蒸汽动力大型军舰。旗舰是蒸汽巡洋舰,装备火炮高达51门之多,官兵520人。这1艘军舰的火炮数量,几乎等于整个大沽口炮台的重炮。法国人也有2艘军舰。

1年前刚刚打垮大沽口炮台,加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路赢得很轻松,连两广总督叶名琛都活捉了,洋人对清军非常轻视。

英法联军认为,大沽口炮台守军很可能不会抵抗,或者只做象征性抵抗,不然就是以卵击石。即便炮台敢于开炮,英法联军也会在短时间内将其摧毁。

于是,他们出动12艘军舰驶入河口。

英法军舰进入了炮台射程后,但僧格林沁没有下令开炮。

洋人发现炮台没有开炮,推测清军胆怯畏惧战争,甚至弃炮台逃走,也没有当回事。

此时河口内有大量阻拦物,英法军舰无法前进,只能派出小船进行作业,缓慢地拆除。

到了下午2点多,他们拆除了一部分阻拦物,12艘军舰却在河道内拥挤成一团。

这里的水深不足,军舰都不敢靠近河岸,以免搁浅。

而河道的宽度也不够,军舰挤在一起甚至难以大幅度转向。

而到了15点,河道突然出现河水退潮现象,顿时有多艘军舰搁浅。英法联军知道遭遇了埋伏,立即对准炮台开炮。而僧格林沁认为时机成熟,下令开炮还击。

此时,英法军舰群聚一团,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甚至无法转向。

当年的火炮是不能自行转向的,只能部署在军舰两侧,跟随军舰转向而改变炮击角度。而英法军舰搁浅的搁浅,挤在一起的挤在一起,无法转向也就无法有效炮击。

而清军炮手受过僧格林沁的严格训练,对于这些固定不动军舰,炮弹命中率很高。

炮战持续了1个小时,12艘英法军舰全部被击中,英国舰队司令贺布本人也负了重伤,却无法撤退。

这种绝境下,贺布下令陆战队员迅速登陆,试图通过陆战打垮炮台。

然此次炮台已经升级,登陆部队首先被大量烂泥地所阻挡,前进非常困难,陆军火炮也无法前进。期间,他们不断遭到炮击,死伤累累。

他们试图迂回从侧面攻击,炮台并没有明显的死角,况且还有防备部队靠近和攀爬的工事。

即便陆军冲到炮台下,也难以攀登上去,只能仓皇撤退。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大胜。

英法参战的12艘军舰,3艘被击沉,3艘搁浅后抛弃,其余全部受损严重。英军死伤578人,法军死伤14人,而清军只有32人在炮战中死亡。

英法联军吃了大亏以后,决定增兵以报复。

11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次任命额尔金、葛罗为特命全权代表,以陆军中将格兰特、陆军中将孟托班为联军总司令,率英军约一万八千人和法军约七千人组成一支新的远征军,开往中国。

1860年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就完全不同了。

相比第二次参战英法联军只有1000多人,12艘军舰。此次联军在海上集结了高达2.5万大军,200艘军舰和运输船。

此次,英法两军使用了很多先进武器。

英军军舰装备了大型阿姆斯特朗舰炮,这是一种先进的线膛后装炮。能发射12磅炮弹该炮,有效射程在2000米以上,最高射程在3500米以上,还可以发射开花弹。

大沽口炮台的清军火炮,是绝对比不了的。

即便如此,洋人也没有强攻。

通过汉奸和间谍进行分析,洋人发现了大沽口防御的弱点,陆地防御还是比较弱的。炮台虽然可能对付几百上千名陆战队员,但难以对付数量更多的陆军部队。

于是,联军出动5000多人,在清军没有设伏的北塘登陆。随后,他们在30多门大炮掩护下,一举攻占塘沽炮台,直逼大沽口。

此次登陆作战中,联军火炮发挥了威力:英军用阿姆斯特朗舰炮来摧毁北塘的清军炮台,炮击重创了清军。尽管清军炮手英勇用火炮予以还击。但是由于炮位胸墙,不能为炮手提供充足的保护结果造成很大伤亡。战后调查显示,在阿姆斯特朗炮压倒性的火力面前,大部分阵亡的清军炮手都是被炸成两节或是尸体残缺不全。

到了8月21日,英法联军4000多人,装备47门大口径陆战炮,逼近了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虽然可以对陆地方向炮击,终究以防御海上威胁为主,其他方向的炮火较弱,防御陆地进攻的工事也比较脆弱。

英法联军从陆地猛烈炮击炮台,炮台的火炮几乎无法招架。激烈炮战后,联军陆军全面进攻,激战2个小时,攻陷了大沽口第一座炮台。另一座炮台苦战到夜晚,也被攻陷。而剩下的清军失去了战斗的勇气,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彻底战败。

此次联军只攻占了2座炮台,其余炮台都是被放弃或者主动投降的,缴获清军全部火炮518门。

这就是第三次大沽口之战。

随后的长达40年,大沽口炮台并没有发生过战争。

由于满清和洋人敌对越来越厉害,大沽口炮台也经过了几次大规模建设。

早在1871年,直隶总督李鸿章视察大沽口炮台,认为这里火炮还是以旧炮为主,不堪使用:广东造旧式土铁炮,炮弹仍用实心圆铁弹,炮位极少佳品,架具多不齐全。

李鸿章先将存储在原苏州炮局的大小炸炮,和金陵机器局仿造的西洋炸炮,调运大沽。两个月后,他又派人从德国克虏伯厂买来二百磅前门线膛钢炮、六十八磅炸弹开花铁炮和开花铁长炮各两尊,全部安装在大沽口炮台。

这还是1871年,后面的30年,炮台又反复升级,具备同洋人舰队对抗的实力。

到了1900年,庚子事变义和团肆虐,洋人多次扬言派军舰“帮助”清军剿灭义和团。由此,大沽口炮台受到很大的压力。

第四次大沽口之战,随时可能爆发。

6月15日,大沽口炮台守军,开始在白河口部署水雷。

距离炮台不远处,可以清晰看到各国军舰。

6月16日,各国舰队司令开会讨论,一致认为必须立即开始军事进攻,不然北京使馆区肯定难保。沙俄、英国、日本、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都表示同意,美国表示反对,认为不应该随便开战。

沙俄海军中将希尔德布兰特送信给大沽口提督罗荣光,要求他在17日凌晨2点交出大沽口炮台,不然就会遭遇攻击。

联军可以使用的军舰有10多艘,官兵超过1000人。

大沽口炮台配备远比当年先进的岸防重炮,甚至还有4艘鱼雷艇。

大沽南北两岸共有4座炮台,共安装各种火炮134门,这些火炮大都是克虏伯、阿姆斯特朗式和国内仿制的产品,威力很大。罗荣光麾下有淮军6个营和一个水雷营,共3000余人。

到了17日0点,联军见炮台守军并没有投降的表示,军舰占据进攻位置,准备开始攻击。

大约1点,炮台守军认为不能坐以待毙,主动开炮先发制人。

炮台第一轮炮击,就重伤了俄国炮舰“朝鲜人号”,另一艘“莫诺卡西”炮艇受轻伤,急忙撤退。

双方激烈炮战,持续了几个小时之久。

最终,大沽口炮台被联军火炮摧毁大半,但英国“鳕鱼号”、德国“白鼬号”“狮子号”、沙俄“基立亚克”等5艘军舰又被击伤,其中“基立亚克”和另一艘军舰几乎被摧毁。

大沽口附近的4艘德国制造的鱼雷艇,却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清军作战素质很差,炮台和鱼雷艇并没有什么联络。双方炮战后,鱼雷艇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联军舰队偷袭,最终都被俘虏。

双方炮战持续到天亮,大沽口炮台几乎被摧毁大半,守军还是坚守不撤。

当时慈禧曾下过命令,如果大沽口丢失就是重罪,官兵从上到下一律严惩。

于是,联军出动大约1000地面部队,开始占领炮台。

这些地面部队靠近炮台时,炮台弹药库被军舰火炮击中爆炸,清军死伤累累,陷入惶恐中,联军乘机攻入炮台,轻松获胜。

见有炮台被敌人占领,清军陷入混乱中,有的开始逃亡,有的则继续抵抗。

到早上6点30分,所有炮台都被放弃,第四次大沽口战役结束。

此战中,联军有多艘军舰被击中,损失并不算大,伤亡人数也只有172人。

大沽口炮台被占领后,慈禧陷入极大的惊慌中,她知道联军就会全面进攻北京。

而大沽口炮台被联军牢牢控制,随后八国联军从这里源源不断的登陆,由此也可见大沽口的重要性。

庚子事变以后,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大沽口炮台被荒废。直到30多年后抗战期间,这里才有了另一次激烈的交火。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