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0岁大臣被赐死,吃断头饭时喝3杯酒吃2块肉,皇帝却赦免了他
封建社会时期,帝王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可谓是想尽了办法。汉武帝年间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也正是出于这种观念。要想稳定百姓,最好的方法是控制人们的思想,于是乎文字狱诞生了。文字狱古来有之,历朝历代屡见不鲜,汉宣帝就从因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将其腰斩。
宋朝的大文豪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罢官,明成祖朱棣忌讳方孝孺以及建文帝的殉难诸臣,因而不允许他们或有关的诗文发行。纵观下来,历朝历代都有,但都不是很严苛。可到了清朝就完全不同了,清朝的文字狱远超前面数代,是最为残酷暴虐的。甚至清朝的文字狱不会随着时间减淡,反而随着统治的稳固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便越是登峰造极。
从史料记载来看,顺治帝实施文字狱七次,康熙二十多次。雍正二十多次,到乾隆这儿竟然多达一百三十多次,频繁到什么程度?清朝之前文字狱比较多的是宋朝,可整个宋朝的文字狱在五十起之内,连乾隆年间的一半都没到。理由五花八门,凡是涉及思想、历史等问题的书籍一律被禁被毁,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纯粹的科学、技术一类方面书籍也在其中。
涉及明朝被禁毁不算稀奇,然而有时候为清朝歌功颂德的也在其中,更离奇的是明人批注过的唐诗选集也要被禁毁。简单来说,清朝文字狱没有规律,只要不合皇帝心意那便是禁书、禁字。雍正年间有个书生只是说了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结果被杀了。清还能说得上与清朝沾上关系,乾隆年间一桩文字狱,涉及的字更是让人无言以对。
这便是尹嘉铨文字狱案,尹嘉铨生于1711年,他的父亲尹会一曾是清廷的吏部侍郎。而他自己在清乾隆元年(1736)由举人授刑部主事,尹嘉铨办事勤勤恳恳,一步一步熬到了郎中、大理寺卿。起初尹嘉铨还是很受乾隆皇帝赏识的,他奏请旗籍子弟读朱熹《小学》的建议深得赞同,为《小学》加疏也很得好评。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尹嘉铨离休回到老家,如果说他安稳度日可能还没什么。可不知是为出风头博个孝子的名声,还是真心记挂着父亲,竟然上了两道奏折为父亲请谥、从祀。这就犯了皇帝的忌讳了,请谥还不算什么,从祀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明朝万历曾亲自批准王守仁从祀孔庙,他这样的大儒,都还惹起了一场争议。
清朝开国以来就没一人能从祀的,尹会一何德何能,竟然想搬去孔庙?乾隆发了一通脾气后,下旨将他拿叫刑部审讯,从重治罪。但尹家父子确实是清官,他家穷得连床都没有,只有一堆书籍。既然家产找不到错处,那就从书籍里找吧,一群人前前后后用了半个月。在尹嘉铨注解或序文、撰写、编纂等书中,总算是发现了一百三十多处悖逆文字。
比如说尹嘉铨称他父亲与张伯行等人为孔门四子,称父母去世为“薨”,以及自称“古稀老人”。前头两个好理解,这古稀老人尹嘉铨到了七十岁自然可以称,怎么就犯了皇帝忌讳?原来这一称呼乾隆曾经用过,七十大寿时曾写御诗称自己为“古稀”,还刻了一方“古稀老人”的章。乾隆便认为,你一个退休的大理寺卿,有什么资格用皇帝用过的“古稀老人”
实在的来讲,这话是很无理的,可乾隆就是这么个对文字挑剔苛刻的人。尹嘉铨自认一生清正廉明,可对这种挑剔文字,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迂回辩解,最终乾隆皇帝判了个凌迟处死,家产全部入官、书籍销毁。并缘坐家属,男十六以上尽斩,余人托付给功臣之家为奴。这下尹嘉铨也破罐子破摔了,不再恐慌,行刑前吃光了皇帝送来的斩头饭。
也就是三杯酒两块肉,但乾隆在得知后,却给了他一道赦免。将凌迟改为绞立决,家属免去缘坐,虽然说最终没能逃过一死。可这在乾隆以及封建社会看来,那真是天大的恩泽,也难怪后来鲁迅先生说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
乾隆之所以给这道赦免,是因为他觉着尹嘉铨知道一死还能神情自若的喝酒吃肉,必然是问心无愧。且单以七十称古稀,便要为此杀了他,难免有些过意不去。不过皇帝下的令也不能反悔,因而杀尹嘉铨还是要杀的,只是可以免了缘坐。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