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第三届国际空间大会今日开幕,“四大动能”引关注

第三届国际空间大会直播现场。

2020年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简称“第三届国际空间大会”),今天在京开幕,会期两天。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和平、健康、合作”。期间,来自全球空间领域的院士、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等齐聚云端,重点围绕空间技术在医疗卫生、健康防疫等民生领域的应用深入研讨交流,以更好促进空间经济发展、造福人类健康。

本届空间大会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国际和平联盟(太空)主办,旨在促进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已先后在海南、珠海举办两届,被誉为“太空达沃斯”论坛。国际和平联盟(太空)联合秘书长孟彦介绍,与前两届大会相比,第三届空间大会具有推动空间技术和平利用、造福健康、多边合作、教育普及等“四大动能”,大会将搭建国际空间技术与中国市场对接的桥梁,促进全球空间技术的二次利用和产业转化。

动能1:空间技术和平利用

——以科学家为主体,推动空间技术产业化发展

“空间技术创新的终极目的不是对抗而是对话,也不是残酷斗争,而是和平竞争。”大会执行主席、国际和平联盟(太空)执行主席王天怡介绍说,本届大会高举和平大旗,以科学家为主体,重点研讨空间技术的和平利用。

空间技术的发展起源于国际太空军备竞赛。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随后美苏在太空领域展开激烈角逐。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太空军备竞赛不但不会解决争端,反而进一步加剧军备竞赛,引发世界性灾难。

“近百年来,政治家、军事家主导构建了4次世界和平体系。进入科技社会时代,以科学家为主体,以空间技术依托,推动构建第五和平体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深远。”王天怡说,把花费数万亿美元、用于“星球大战”的空间技术,转化为医疗健康、气候监测、通讯、导航、遥感、环境保护、农业等“民生之犁”,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时代发展不可阻挡的浩浩洪流。

自2018年1月组织召开首届大会以来,空间大会按照“大会牵引、技术孵化、产业转化、教育深化”的思路,将世界太空技术市场与中国14亿人需求市场对接,对可转化为民用的太空技术进行产业梳理、孵化,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太空产业体系,取得一系列成果,获得国际社会好评。

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Simonetta Di Pippo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现在空间科学和技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不可或缺。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加强合作,未来就一定会从空间技术的和平利用中得到收获。

“我对研讨会主办方强调和平利用空间技术的重要性表示赞扬。”南非航天局首席执行官Valanathan Munsami指出,“空间技术塑造了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挑战,这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动能2:空间技术造福健康

——突出空间技术的健康应用,探讨科技造福健康解决方案

今年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成为全人类健康的共同敌人。本届大会突出空间技术的健康应用,探讨科技造福健康方案,促进建立全球健康体系,备受各方关注。

欧洲航天局总干事Johann-Dietrich Wrner表示:“会议的主题对世界所有公民、空间技术和大流行病预防至关重要。”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问题研究院院长Oleg Orlov说:“研讨会是一个独特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将空间科学、公共卫生、创新技术和商业机会聚集在一起,并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将空间技术转化并应用到公共卫生保健系统中。”

2019年第二届空间大会就已将会议主题聚焦在健康领域。王天怡介绍,空间技术在健康领域的运用成果丰硕。比如,利用太空技术研制的提高心肺功能设备,可以使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提高到50%;航天飞机中衍生的复合热塑性树脂,可以使心脏治疗成功率提高至96.4%;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先进的空间技术,在防控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前景广阔,等等。

据航天中心医院院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杜继臣介绍,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空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应急移动模块化负压方舱医院、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抗疫产品等领域,人体自动测温系统、防疫消毒机器人、新型正负压救护车、危重症呼吸机、数字化手术室等,为国内外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动能3:空间技术多边合作

——搭建起多边合作国际平台,共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国际化程度高,是空间大会的突出特点。

2018年首届大会召开,就有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国1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签署备忘录,确定在中国定期召开和平利用太空技术国际会议,合作共建“国际太空创新中心”等示范平台,同意与会各国推选航天领袖和权威专家为成员,注册成立“国际和平联盟(太空)”非盈利性组织。

本届大会得到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宇航科学院、太空探索者协会、国际空间法学会、国际空间大学等世界航天机构的联袂支持,并担任大会联合主席,这使得本届大会较以往具有更高的国际化程度。

会前,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欧洲航天局等多家国际航天组织负责人,以不同形式向大会发来贺信贺电,祝贺这一航天盛会召开。图卢兹航天城CEO Jean-Baptiste Desbois、国际空间大学宇航员Robert Thirsk、日本空天科学促进会主席松尾弘毅Hiroki Matsuo、英国科学与技术设施理事会理事长Barbara Ghinelli、国际空间大学校长Juan de Dalmau等也发来贺信,期待在这场盛会上,与来自北京、伦敦、莫斯科和许多地方的朋友们深入探讨全球空间创新技术和平利用的解决方案。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才能共赢。”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武建东教育表示,这次国际研讨会,将搭建起多边合作、分享交流的国际平台,让全球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金融家等携起手来,共同促进空间产业发展。

动能4:科普教育

——打造国际空间国际教育网络,实现全球百万青少年空间教育目标

“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本届大会期间,“国际青少年空间教育中心”将宣布成立,并发起全球百万青少年小小宇航员教育行动计划。

据国际青少年空间教育中心中国CEO刘赫介绍,国际青少年空间教育中心成立后,计划在十年内,实现全球百万青少年空间教育目标,在中国北京、陕西、福建、湖南、海南、深圳等地建立空间教育基地。

国际和平联盟(太空)执行主席王天怡表示,开展国际青少年太空教育合作,是世界航天强国的普遍做法。对中国而言,创建太空教育博览中心,建立国际空间大学、太空博物(览)馆等,培养航天科技人才,开展青少年及成人航天科普教育,有助于解决航天人才缺口较大、人才需求旺盛等问题。

设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校区的联合国附属空间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配合联合国空间应用项目实施,着眼满足亚太地区各国对空间科技教育需要,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和咨询活动。该中心执行主任翁敬农说,他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开阔的视野,与成员国、合作伙伴一起,谱写空间教育的新篇章。

“大力开展航天科普教育,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对外层空间的认识,激发他们探索宇宙的兴趣。”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戚发轫在写给大会的贺词中说,发展航天事业,需要众多优秀人才,一次航天科普活动,有可能使青少年拥有未来成为航天工程师或宇航员的梦想,为航天事业后续发展积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表示,建设航天强国离不开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撑,千千万万青少年是航天科技队伍强大的后备军。大力开展航天科普教育,倡导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实现中华民族航天梦想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供稿:国际和平联盟(太空)联合秘书长孟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