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中印边境不再:几位言之不预

“开门,开门……”

1962年10月19日深夜,我国外交部几名工作人员拍了拍印度驻华使馆的门,试图叫醒里面的人。

从他们的样子来看,似乎有十万件急事,但印度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都睡着了,院子对面也没有敲门声。

无奈之下,外交部同志向直属领导耿彪将军汇报了情况。

“翻墙过来!在卧室门口叫醒他们。”

耿彪将军当机立断,下达了翻墙敲门的命令。

几位同志立即执行命令,终于叫醒了印度驻华代办。对方揉了揉睡意的眼睛,一头雾水。我方人员直接将宣战书递给对方:我国将于次日对印军发起反击。

印度驻华临时代办看到宣战,睡眼惺忪的双眼顿时瞪大,鲜血冲天。他迅速向印度政府报告了此事。

而当印度政府通知前线指挥官时,我军已经发动了进攻……

那么,当时我国为什么要对印度宣战呢?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不要说什么

1959年,我国与印度的边境不再像以前那么平静,枪声时不时传来。

那年上半年,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大胆地向我国提出了高达1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相当于我国福建省的面积。

面对尼赫鲁的无理要求,周恩来总理果断拒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

此后,尼赫鲁政府向中印边境增兵,企图以武力侵占中国领土。在中印边境,流血事件不断上演。

同年10月20日发生的“孔卡关事件”就是典型的冲突之一。

当天,印军三名士兵非法进入我国孔喀山口地区进行侦察,立即被我边防巡逻队拦下拘留。

没想到,印军并没有悔改。次日,又派出60多名士兵围攻我边防巡逻队。我们的军队不得不反击。结果,9名印度士兵阵亡,7人被俘。剩下的印度军队看到了这一点。不好意思逃跑。

不过,印军并没有因此而缩水。反而愈演愈烈。不断向中印边境地区派兵,不断在边境增设军事据点,步步紧逼中国军队。

关于印军的行动,毛主席综合考虑我国当前形势和国际形势,于当年11月提出建立“隔离区”的构想,即在现有基础上中印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军队都会后退。撤退20公里。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中印两军脱离接触,避免武装冲突,从而为谈判和谈判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可以说是当时和平解决两国矛盾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但尼赫鲁不买账。他似乎不想和平解决争端,拒绝退缩和谈判。

面对印度的傲慢态度,毛主席仍然努力把印度拉回谈判桌。他命令我军单方面撤退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

当然,做出这样的决定,不仅是因为我国一贯采取和平解决问题的战略,也是由于当时我国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困难,以及藏独分子的全面叛乱。

我军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撤退后,印军并没有在边境停留,而是不停地小幅移动。虽然没有和我军直接交火,但中印边境也换来了两年多没有交火时间的沉寂。

近两年多来,中国政府忙于平息西藏分裂势力叛乱、应对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威胁等重大事务,没有处理与印度的边界问题。

同时,印方对西藏独立抱有幻想,企图通过支持西藏独立与中国建立缓冲区,削弱我国实力,获取领土利益。

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到1961年,西藏叛乱被解放军平息,印度幻灭,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变得更加激进。

同年11月,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所谓“前进政策”,逐步深化中印边界西段,建立据点,蚕食中国领土。

1962年,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按照毛主席“永不退缩,努力避免流血冲突;牙齿纠缠,长期武装共存”的方针,面对印军的嚣张跋扈。 ”,印军的边境据点。对面设立前哨,进行武装对抗。

在对抗中,我军被中央军委要求不要打第一枪。然而,这种直到最后一刻决不掉以轻心的善良和宽容,却被印军视为软弱和霸道的象征。越来越深入军事据点中国与印度开战的作战方案,经常开枪挑衅我军。

不仅如此,从6月份开始,印军也开始在东线设立军事据点,进行挑衅行动。我军士兵经常面临印军的威胁,但他们依然纪律严明,坚决不打第一枪。

对于印军的举动,我国中央政府仍然抱有最大的诚意,希望与印度政府坐到谈判桌前,通过沟通解决争端。

然而,印方对中国政府的答复始终是“不”,在边境的挑衅行为从未克制。

对于狂妄无理的印军,我国政府和人民已经容忍到了极限。人民日报9月22日发表社论,警告印度当局不要说什么。

几天后,也就是1962年9月下旬,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如果此时不打仗,当前的问题解决不了!

因此,中央军委决定对印度进行自卫反击,鉴于印度的嚣张气焰,不能进行小规模作战。

紧接着,我军在中央军委的安排下迅速集结,准备反击印军。

争取胜利,争取和平

战前,毛主席指示向尼赫鲁政府提交另一份和谈建议,作为最后的努力。

然而,三天后,中国政府收到了印度政府一贯的答复,即拒绝谈判。

后来毛主席制定了战略部署,放开手脚,让边境上的印军深入我国,这样一开战就容易围歼印军,也可以让我国占据国际舆论的制高点。

至于反击的具体时间,毛主席认为我们不能再等了,因为10月中旬以后中印边境西段将迎来大雪封山,作战环境将那时非常糟糕,因此需要快速解决方案。

此外,我国在北方受到苏联的威胁,在东方受到美国残余势力和台湾国民党的威胁。此时的美苏正忙于应对“古巴导弹”危机,并未过多关注亚太地区。这时,他们反击了。印度能够在北部和东部战线享受最小的安全风险。

于是,中央军委将主要作战任务移交给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并从成都军区和兰州军区派出相应部队支援。

一切都安排妥当,直到10月20日,司令官下达命令,解放军才开始全线反击。

在开始反击之前,我国还需要按照国际惯例正式向印度发出挑战。

不过,我国打算速战速决,一开始就出其不意地打击印军,会更容易实现这一目标。如果提前宣战,印军会提前未雨绸缪,甚至在解放军反击前发动偷袭。

因此,要想在不引起震动的情况下成功宣战是非常困难的。

这样的问题终于被周恩来总理轻松解决了。他仔细研究了战争的时间和信息到达印度前线的时间,最终决定在10月20日之前的深夜向印度驻华大使递交宣战书。文章开头的场景出现了。

当宣战的消息被多个部门报道并传到印度前线时,我军已经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在战场的东段,西藏军区以毁灭性的力量攻击印军。它迅速越过中国境内的非法“麦克马洪线”,继续向南推进,逼近中印两国传统习惯分界线。

与东段相比,西段的战斗环境不是很好。东段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适合反击作战,而西段则是喀喇昆仑山脉,平均海拔6100米。

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官兵充分发扬“一个不怕苦,一个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迅速席卷了建立的主要军事据点。由印军在西段,一路推进到传统的中印线。

10月23日,我军在东段打击了中印传统防线附近地区,西线战线也进展顺利。

次日,中央考虑到我军自卫反击的目的已基本达到,下令我军停止东段战场追击,并向印方提出三点建议。双方停止冲突,恢复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

然而,不服输的印度政府再次拒绝了我国的和谈建议,并在国内宣布印度进入“紧急状态”,在舆论中煽动印度民众的反华情绪,并继续部署军队向中印边境大举进军,其中还包括一支印度王牌部队。

此时,我军在东区继续执行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与印度开战的作战方案,保持停火状态。

在西段,10月28日,我军也在我国与印度的传统习惯线附近停火,我国对印自卫反击的第一阶段顺利结束。

印军边境增兵一直持续到11月11日,已达3万多人。

随后,印军对我军发起反击,对我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此同时,侵占我国领土、建立据点的狂妄行为再次出现。

对于印方的顽固,中央军委经研究决定对印军进行第二阶段反击行动,使其深刻认识到肆意侵华的后果。

因此,在中央军委部署下,我军于11月16日全面展开第二次反攻。

在这场战斗中,我军在东西战场上同样强大。印度军队真的很脆弱。之前意气风发的王牌部队被我军打得落花流水。

短短5天,我军歼敌近万人,俘虏约4000名印军,将印军在我国境内的据点全部撤出,完全控制了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的我方领土。.

印军惨败的消息正在印度传开,印度政府和民众十分慌乱。他们最担心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会乘势越过中印传统海关线,进入印度大陆。在这种情况下,印度首都德里也处于危险之中。

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向来爱好和平,对印度的这场战争是对其侵略的反击,并没有侵略印度的打算。

因此,当11月21日战争打响时,中央军委认为,战争惩治印军的目的已经达到,宣布次日0时起,解放军全线停火。 .

同时,中央军委还宣布,从当年12月至次年3月,1959年11月,边防部队将陆续撤至我国实际控制线以北20公里处。

我军撤退时,奉命将印军缴获的大量武器、装备、车辆、衣物等物资归还印度,同时释放了印军约4000名俘虏。

周恩来总理在交出战俘和物资时,考虑得很周到,如果印军用白旗接收,会损害他们的尊严;势头。

因此,周总理决定让印军用代表和平的绿旗收缴战俘和物资,真是一石二鸟。

总而言之,针对印度的自卫反击仅仅持续了一个月就结束了。这场战争打击了印度的傲慢和领土野心,也带来了长期的边境和平。

印度为什么敢挑衅中国?

我们看到,在1962年我国与印度的战争中,印度非常嚣张,寸步不让,无视我国谈判和平的意愿。

印度“自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中印领土争端是如何产生的?

事实上,中印在历史上一直是非常友好和兄弟的国家。虽然两国之间的边界从未明确划定,但根据两国的行政管辖权,保留了一条传统习惯的分界线,相当于两国的边界。国界。

至于后来中印边界为何会出现领土争端,需要从19世纪英国对印度的占领及其殖民统治说起。

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的英国人,疯狂地从印度领土上榨取印度人民的财富和血汗。与此同时,英国人也不满足于现有的殖民地,开始将恶爪伸向我国领土。

除了通过发动鸦片战争等武力手段向我国租借香港、上海等地的部分领土和港口外,英国还采取行动侵占西藏和新疆的领土。

1911年我国爆发“辛亥革命”,虎视眈眈的英国殖民者看到了机会,于是联系了当时的西藏当地政府,企图将西藏从我国分裂出去。通过会谈和武力威胁。从中获得领土和其他权利。

在那次会议上,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和西藏代表秘密划定了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将中印边境东部9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印度。

当然,这种丢权辱国的行为并没有得到西藏当地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承认,但当时的政府也无力夺回被英国人划走的领土。 .

在中印边境的中西段,英国人效仿,蚕食了中国相当大的领土。

直到1947年印度实现独立,这种争端才彻底解决。印度人完全继承了英国殖民侵略的思想,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与东段传统习惯线之间的领土属于中国。以及西部地区的争议领土。

此后,中印边境争端的种子便逐渐生根发芽。到 1950 年代末,它终于导致了一场暴力冲突。

当时,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突然变得比以往更加嚣张和强硬,背后有国内和国际两个因素。

当时,印度国内矛盾十分尖锐。1958年,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国内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百姓困苦,社会动荡。

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尼赫鲁政府一时无法扭转局面,遭到反对党的猛烈抨击,要求其下台。

结果,尼赫鲁政府通过发动对外战争狡猾地转移国内矛盾,将矛头指向中国。

另外,从实力上来说,中国刚刚在朝鲜战场上打赢了美帝几年。印度敢招惹这样的中国,主要是因为背后有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同时支持。

为了遏制中国,美国选择支持印度,给予印度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

1960年代初苏联对华关系恶化后,也拉拢印度与中国打交道,经济和军事援助自然少不了。

有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平台,印度瞬间信心爆棚,感觉无比强大。

同时,他也知道,要想得到这两个国家的源源不断的援助,就必须发挥自己的棋子的作用,也就是与中国抗衡。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这场战争之后,印度终于不再敢随意招惹中国,后来边境和平了。

结语

今天,中印边境摩擦依然存在,但我相信中国政府有追求和平的意愿,也有能力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战斗力,可以保住所有敢于侵略国家的敌人。外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