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学校直属中国民航总局。其前身是1956年5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毛泽东主席任命为军政领导班子的中国民航航空学校。同年9月,学校获国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 1963年5月,教育部上报国务院,学校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同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学校更名为中国民航高级航空学校。 1987年12月,更名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经过近62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世界上飞行培训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全日制大学,在中国特别是世界民航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中国民航90%以上的机长都毕业于这所学校。学校被誉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和中国民航管理干部的“黄埔”。办学资源:学校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四川省广汉市。占地面积17000多亩,建筑面积150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过90亿元(不含土地资产)。价值62亿元:目前学校拥有洛阳、绵阳等5个机场,集飞行保障和培训为一体,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00万人次;学校配备奖状、夏安、新舟600、西蒙诺尔、TB、塞斯纳-172、波音737-30等14种类型的初级、中级、高级教练员共计262名0、 800、空客320等,全飞行模拟器、固定模拟器、练习器45台;拥有各类航空发动机400多台,国内高校最先进的360度全景塔台指挥系统;藏书超过100万册,电子书超过300万册,33个国内外数据库,是我国民航类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拥有1000兆的校园网络。
学校还建有中、美、法三国共建的航空发动机维修与培训中心。用于教育教学的实体发动机约占国内机队发动机的80%。同时,学校是Bendix/Kings Company、Lycoming Motive、Continental Engines等知名航空公司授权的维修检修中心。考试中心、飞机维修执照考试中心、飞行签派员培训中心、工程技术培训中心,为中国民航立法和标准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专业学科:62年来,学校在理、工、文、管、法五个学科门类下,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和民航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品牌专业群和优势学科。 MPL”课程试点单位。学校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业7个,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17门。其中,飞行技术专业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导航实验室为“四川省实验示范中心”,目前学校拥有硕士培养点7个,培养方向18个,国际合作项目7个(美国、英国、法国等),本科专业30个,教学与人才培养涵盖民航运输、通用航空领域。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3300人,各类教师1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作为超级飞行员、功勋飞行员、教授、研究员、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以及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账户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75% 以上。
其中有国际民航组织专家组成员、民航特聘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人才培养:截至2014年,学校已为中国及亚非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人次。其中,培养的民航飞行人才占中国民航现有飞行员总数的80%以上。毕业生中有行业精英,曾任中国民航局局长、副局长,航空集团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是几本,地区管理局局长,以及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多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民航和四川普通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多次被中国民航、四川省评为大学生就业先进单位年。科研:多年来,学校的科研工作保持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近五年来,学校承担了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3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127项。科技成果奖。学校现有中国民航飞行技术国家和国际研究基地与航空安全重点科研基地、中国数字仿真联合实验中心(与四川大学智胜合作)、高原飞行研究所和导航实验室(四川省实验示范中心) )。拥有省部级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7个。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不断加强,也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活力。仅2014年,我校大学生在计算机软件、数学建模、航模、英语演讲等全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优等奖11项。
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自1960年代初开始公派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来,已为亚非16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6000名飞行、维修和空管人才。目前,学校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民航机构和航空学校,以及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民航运输协会合作、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欧洲联合航空管理局(JAA)等民航组织,并与波音、空客及空客母公司——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集团(EADS)、斯奈克玛建立了广泛的交流、GE、国际航空发动机等知名航空制造企业合作。 2000年以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是几本,先后有5000多名学生赴美、英、法、澳等国留学,接收友好国家学生近300名。目前,约有25名外国专家在学校进行长短期讲学。同时,学校每年还将选派一定数量的专家教授赴国外学习和讲学。今天,作为中国民航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她将通过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鲜明特色的一流民航大学,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民航强国和民航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可持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