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军报: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探寻“体系练兵”之要

中央战区空军地导某旅组织夜训,磨练夜战技能。谭思成 摄

未来的战争不再是单一作战力量、作战单位和作战要素之间的对抗,而是系统之间的较量。系统能量积累和联合能量释放成为新的制胜机制。

战争模式的加速演变将准备战争的士兵置于一个更大、更新的坐标系中。从主力兵种到保障职业,从前线前端到保障后台,各级指挥员和战士都要在整体体系中重新思考和判断:“我是谁,我在哪里,是什么?我想做什么?”

曾几何时,系统、联合、能量收集、能量释放等等,都是静静地躺在计划和课程计划中的名词。今天,它已经从名词变成了动词,从陌生变成了熟悉地空导弹部队编制,从熟悉变成了自我意识。系统训练就像高潮的“冲击波”,冲刷着训练场上的慢性病,​​改变着训练场上的套路,改变着训练场上的每一个人。

这个“冲击波”不仅强化了战斗力的“体”,更深层次地激活了系统的“大脑”,让我们学会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训练备战的深层次矛盾。推进军事训练的全面改革和全面提升。

这个过程是从“瞬间爆发”到“静水流深”的过程。在“冲击波”之后,更需要的是积累和创新,求深度和求真。今天,我们将观察视角转向中央战区某旅空军地面指导员,在他们的训练实践中探寻“系统训练”的精髓。

知易行难

“系统培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如何用系统思维来设计和重塑培训”

“你怎么开得这么快!”

听着李湘连长的批评,黄鹏下士有些委屈,“在战场上开快车有错吗?”

这一幕发生在中央战区空军某地导旅某发射连官兵进行导弹吊装训练时。

导弹吊装,听上去像是“力量工作”,看似很简单的过程,却分为20多个紧密相连的操作细节,需要5个小号手的精准配合。

“如果要缩短整个过程的时间,首先不能在每个环节都出错。”李翔说,“作为一名运输装卸司机,如果车速过快,刹车过猛,可能会导致后续环节出现安全隐患,甚至任务失败。”

一个不仅暴露技术问题,而且暴露思维问题的细节。

“现代战争不在于个人的勇气,而在于整体的速度。系统训练就像一个交响乐团。即使任何乐器升高一个音高,也会影响整体的声音。”旅长陈怀河说:“同样,作为一个旅甚至一个营,即使只有一个专业,甚至一两个人,武器操作不准确,作战程序不熟练,都会影响整体的高...速度操作。”

那么整体的高速从何而来?

在该旅某连,记者看到,每位官兵都有详细的训练流程图。打开这个特殊的流程图,每个主题的每个时间段甚至精确到分秒,每个小号手应该出现在哪里,应该执行什么动作,并且在上面清楚地标明了执行细节。

这个流程图有点连队官兵的磨合。每个操作员的移动范围、步数和圈数都已启动。仅一项“拆除和架设雷达”,官兵就被提炼成了100多个动作。

“100多个动作的背后,是100多天的磨合训练,每一个动作的细化和提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到这里,刘鹏连长的脑海里浮现。汗如雨下的身影——

为了配合动作,雷达班长张飞凡一天排练上百次;为了提高作业效率,朱牧涛中士和吴碧下士每天冲刺几十斤……

“在记住和练习自己的动作的同时,你还必须记住整个过程,并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刘鹏说。

100多个动作中,很多动作需要2、3人的配合。 “要想得到最优解,就必须站在别人的角度和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只关注自己手中的小事。”

“系统训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点在于如何用系统的思维来设计和重塑训练。”旅长陈怀河告诉记者,用工程化、制图化、标准化的方法和模型来指导训练,正是基于系统训练的探索。

这样,每一秒都被数着,一个人,一个人,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的进步。

无数汗水“绘制”出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精细化培养流程图,“凝结”成战斗力不容小觑的飞跃——

全旅战斗准备时间缩短四分之三,导弹吊装时间缩短一半,计算时间课程平均成绩提高两倍以上。某种战法,在考核中创造了惊人的时间记录。 .

每个强大的系统都始于一个坚实的模块。随着新组织系统和新武器装备的“落地”,众多模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点被某雷达公司的老兵龚祥伟深深感动。

“以前,我的战位是跟踪器,需要手动跟踪目标,手的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导弹偏离目标。现在武器系统可以自主跟踪目标,我的战斗位置变成了拦截技师。”龚向伟说。

战斗人员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战斗阵地名称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阵地在战斗系统中的位置。

“从跟踪器和指南到搜索技术人员和拦截技术人员的培训变化具有颠覆性。”雷达排长郝忠表示,之前的跟踪器只是重复“瞄准”和“守望”。目前的拦截技术人员还承担着“监控”、“检查”、“计算”等多项功能。

说到这里,陈怀河旅长也感慨万千:“从模块的改变到制度的改变,都要求我们创新训练模式和训练方式,探索一条新路。用于产生战斗力。”

公转·自转

“当系统训练的‘转速’加快时,各种兵种元素的‘转动速度’必须跟上。”

天空晴朗地空导弹部队编制,阳光照进塔里。当第三架战机起飞时,该旅的训练参谋赖明飞终于记住了自己的座位号——8号。

赖明非有些紧张。他毕业于导弹专业,不记得在模拟训练中击落了多少“敌机”。这一次,他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架战斗机在他面前起飞。

“我是 8 号,要不要听我的声音?”赖明非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他第一次与飞行员进行空对地的语音交流。

“我刚刚和以前的‘敌人’交流过……” 看着眼前的一幕,赖明飞旁边的一个航空单位的飞行员和参谋也觉得有些“做梦”了。

这是赖明非第一次参加旅航兵部队的系统训练。

地空导弹部队和航空兵部队是对抗训练的天敌,是联合防空的队友。然而,在以往的训练实践中,这两种训练的比例严重偏向于前者。如今,对于地空导弹部队来说,踏入航空兵部队塔座的过程,其实就是踏入对手“大脑”的过程。赖明非说,通过对战场的思考,在对手的“大脑”中分析自己,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提升。

曾经,系统训练最大的问题是不兼容。在寻求系统的良性循环时,简单的沟通成了问题——

“了解军队和武器的‘方言’是第一难点!”赖明飞回忆说,“航空单位和我们地导单位在上报参数的成语上是不一样的,比如他们习惯用高度,而我们习惯用相对高度,最基本的沟通就成了问题。”

获取准确的空中情报是防空作战的第一环节。当此信息以其他格式存在,需要转换并再次检查才能读取时,系统操作的有效性会打一个问号。

“在系统运行中,必须实现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良性循环。”旅长陈怀河感慨道:“当系统训练的‘转速’加快时,各兵种的‘转速’也必须跟上。”

即使经过融合与协作,双方也将自己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数据输入到对方的信息系统中,帮助对方更新能力模型,同时在更大程度上提升自身,激发潜能。

“我们正在与研究院共同开发新系统,力争将航空兵的任务规划系统与地面制导部队的作战规划系统整合起来,赋予系统更强大的信息化支点。”赖明非说。

从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对话”,这是系统的一次飞跃。

在该旅参谋长宋立新看来,要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需要从模块赋能向系统转变,从系统赋能到模块飞跃。

一个战法科目验证,让宋立新久久难忘——

随着目标无人机释放干扰,目标在“目标跟踪不稳定”和“目标暂停”两个短密码的显示中消失了……

制导雷达“失明”。关键时刻,指挥官下达命令,大胆借用另一种雷达进行搜索。数十秒后,目标被重新捕获。发射,市场投入!”导弹发射,目标被成功击落。

“这是打破常规的一种方式!”雷达连连长张洪阳兴奋地说道。 “只要能消灭敌人,也能突破套路。”

想象一下 88 毫米高射炮在二战中打击坦克的非凡举动。以前没有先例。不仅对手不相信,就连我自己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历史证明,勇于突破既定规则、敢于用兵的人,往往会赢得先机。新体制下,更需要破旧立新,勇于探索。

“这次成功让我们明白,不仅系统中原有的组合可以发挥威力,还会创造出新的排列组合来释放新的威力。”宋立新想得更深了,“当你失去了眼睛,到时候,系统可以给你另一双眼睛。系统对模块的赋能,可以帮助部队跳出自身的局限,认清现实。” '庐山真面目'。”

思考·感受

“系统的每个成员都有相同的‘训练值’,系统的能量可以澎湃”

“感谢您毫无保留地帮助我们赢得“金镖”!”

电话那头,某航空兵旅长高声分享着喜悦。电话那头,当地导游旅长陈怀河心中百感交集。

之前,在他面前的训练场,陈怀河带领部队和航空兵组织了多轮空地对抗训练。

起初,地面制导部队反复击落目标。为了帮助对手解开疑惑,陈怀河一次次要求地面制导部队解除限制,并与对手分享他们的数据和打法。

一次又一次地寻找底部,飞行员终于成功地找到了突破防御的好方法。

“同一句话,地空导弹部队和航空兵是天敌和队友。”在陈怀河看来,“系统训练是为了系统的成就,能够‘陪练’出一把锋利的刀给系统使用,我们最终‘失败’其实是件好事。”

“制度是一种思想,应该是一种感觉。”说到这里,陈怀河又想起了那个电话,“一个航空部队获得了金牌,一个地面制导部队获得了荣誉。”这就是系统的感觉。说实话,当时心里还有些酸,但在体制里,我又找到了内心的平衡。”

整体的成功,必须归功于每个部分的无私贡献。不仅在多业务、多业务系统中,而且在各个模块内部。

“打开视频系统,观看实况演练。”在这个旅里,这样的场景一周可以看到好几次——几个营官兵同时观看一个营的实操演练。

“我们定期开展‘线上’线上训练,旅指挥所设置情景和特殊情况,营根据导员情况自主完成演练全过程。其他营通过指挥部观看该营的演练。视频系统,组织互学互评。”旅作战侦察科科长万兆伦说,这不仅起到了督促部队定期组织训练的作用,也为各营搭建了平台。互相学习、分享和交流。

锻炼者不隐瞒,不怕暴露问题;观众直言不讳,坦诚交流意见。通过共同研究、共谋和分享,解决了许多备战问题。

记者在该导弹旅采访中发现,在班组的宿舍里,背包、水瓶、头盔等不再集中摆放,而是整齐地摆放在可以拿取的地方。

“现在,我们取消了‘翻箱倒柜’的检查方式,采取随机应急集合的方式,检查基层内政设置是否满足战备需要,是否可以达到快速调度的目的。”该旅兵管科长姜江云说道。

“军队战斗力建设是一个大系统,但过去有些人的理解似乎是独立于这个系统的,比如管理工作,现在不一样了。”姜云介绍,为了配合军队常态化训练,他们结合内政条例“方便生活,方便战备”的总体要求,将内政中的“小事”融入战斗力建设体系的总体格局。

系统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成为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正如大队负责人所说,“系统的每个成员都有相同的‘训练价值观’,系统的能量才能澎湃。” (谭良清、曹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