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联合训练
57名应届毕业生
1次实战演练
从教室到战场,从书籍到装备
他们充满信心。
晚春备战之际,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武器与战术系干部教师带领无人机专业本科生和应届毕业生国防生赴广东某训练点开展联合训练活动。
本次联训旨在培养未来电子对抗无人机专业指挥员,让学员放下书本,奔赴前线,用实战模式锤炼学员无人机装备使用水平,从装备用在战术上 应用让学员在短短几天内就可以从军校学员向基层指挥员靠拢。
让我们走进训练场,近距离感受“准军官”联合训练之旅。
“假设”
从陌生到熟悉的艰难飞跃
随着任务“不”在左臂,同学们离战场越来越近,但他们的担忧却加深了:依靠实战的模式是什么,无人机作战是如何组织实施的?
“工人要做好工作,首先要磨砺自己的武器。”教官看到了学员们的想法,召开动员会,明确任务,划定任务阶段,从战术规划到发射准备,最终无人飞机飞行并执行侦察和干扰任务,确立了明确的时间表学生。
“作战计划和时机不全面,实战部队损失惨重!”训练场上,导师们的深切教导,传到了每一位学员的耳中。 “三个小时拿出一份合格的形势分析判断报告,三个小时拿出一个任务路线计划,三个小时拿出一个战斗协调计划……”从零开始,同学们也是第一次,我潦草更正,停笔写字,终于完成了编排任务。
“以前,老师教什么,考试什么,我就学什么,但是联合教培告诉我,我学的是打架的,一不小心可能会被扣几分。考试。如果不全面考虑问题,后果不堪设想。”站长小友在完成了三天的假想任务后感慨万千。
战斗场景的内容不仅要考虑敌情,还要考虑社会形势、气候、地形、电磁环境等诸多因素。既要考虑敌人的防空火力,又要制定自己的突防路线,明确我的侦察和干扰目标,防止敌人反击。
“观察”
理论与实践的激烈碰撞
无人机如何飞行,如何准备,发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何解决,为了让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纸上,导师带领大家到发射位置观察准备工作近距离的官兵们。飞行过程。小刘同学有些疑惑:这是在哪一步,为什么和大脑的记忆不匹配?
原来,为了节省时间和提高战斗力,教科书中的发射准备过程被基层指挥员大大压缩,从小号手的明确划分到精简合并的流程,从将命令密码简化为高效快速操作武汉空军雷达学院许恩军照片,将近四个小时的规范过程被压缩了一半,变成了学生看不懂的“野法”。导师指导及时,讲解及时,学员们也逐渐跟上节奏。
学员们还利用空闲时间向军士班长询问了实战背景下的装备操作流程,共同探讨了相关装备的特点。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雷班长说道:“今年的学生问题太多了,一个个地打持久战,打车轮战!我受不了了。” “不过赢了也是好事!”又来了一群学生。 ,雷班长留下这句话,急忙去答题。
“练习”
失败和成功的反复重叠
在经历了战术场景和观察准备之后,学员们准备好了,以最昂扬的姿态迎接实战训练。
“折叠回收伞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不能有马虎的余地。如果伞折叠不当,可能会导致无人机无法顺利降落。”烈日下,同学们听着中士班长的讲解,折伞的动作更加小心翼翼,一个折也没有放过。因为是在露天,时不时刮风,对恢复伞的折叠影响很大。同学们也毫不含糊,双手双脚将伞顺利折好,得到了中士班长的肯定。
三个站的学生在整个无人机吊装过程中都很紧张,生怕稍有差错导致设备损坏,当无人机稳稳降落在发射器上的那一刻,大家都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在火箭点火、无人机发射的那一刻,我被轰鸣声惊呆了。我第一次觉得我的职业是如此的雄伟。”小李同学叹了口气。不仅是小李,每个无人机专业的学生都有这个想法。看着伴随着轰鸣冲天而起的无人机,他心中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在释放干扰信号后,车上的被告学生小赵向指挥所查看情况。一遍遍地被告知“无效”后,他还是打起精神武汉空军雷达学院许恩军照片,在军士班长的指导下开始了接下来的参数设置。 “我已经记不清那天晚上试了多少次了,反正从无人机起飞到现在就没有停过。”下车后,小赵黑眼圈两个黑眼圈说道。由于空域协调,这一天的无人机发射从午夜持续到凌晨。
实践培训是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强化。训练场上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数据串、每一个操作,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联合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更是培养指挥员。学生们围住刚毕业一年的“老班长”,询问他在基层领导部队的经历,了解处理各种事务的过程。老班长也毫不含糊。他干脆组织了一个茶话会,邀请了同时期的教官、连长和几位排长,与学生们交流如何在基层迈出第一步,踢出前三名。
随着白色再生伞在天空中缓缓绽放,部队和学院互交锦旗,联合教育培训活动也圆满落幕,但对于学生们来说,这只是电磁刀的开始, 未来的道路虽然布满“荆棘”,但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尽头的太阳会更加灿烂。
策划:王磊、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