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揭秘:时任元帅指挥这场战争的内幕:刘伯承是一种传言

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入侵我国西南边疆的印军进行了自卫反击。我军43000多人与近30000名印军作战。整个战斗过程就像断了竹子一样,只用了15天(中间有18天的休息时间)。 380种火炮和6403门各类火炮的伟大胜利,其自身伤亡人数还不到印军2419人的三分之一。这场战役得到了西方媒体的高度评价,将其形容为一场“刀切黄油”的脆皮战争。

长期以来,在北京指挥中心,关于哪位元帅指挥战争的说法广为流传。相信是时任国防部长林彪指挥的。这种说法其实只是谣言,文献中并没有有力的佐证。真正重视这次反击行动,为战役指挥倾注了大量心血,并作出具体指示的元帅,正是当时的军委战略组组长刘伯承

早在半年前,刘伯承就预见到了中印边境冲突发展为局部边境战争的可能性。他结合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亲自指挥二野十八军进藏的经验教训,特别提出部队后勤补给和道路保障问题。他告诉总后勤部领导:“后勤工作要做好充分准备。进藏路线有康藏、青藏、西藏三条。康藏、青藏路线战略性很强。”意义。”挖壕沟、挖洞、伪装,防止敌人对我方后方基地进行空袭。”

10月10日至17日,面对印军步步紧逼,刘伯承对我军备战工作提出了详细而具体的指示,强调了几个战术问题。刘伯承说:“过去有些同志认为,只要深入包围敌人,就能取得胜利。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插、绕、分、围,都是机动的。 ,这只能为胜利创造优势。条件绝对不是胜利本身。对胜利的正确认识应该是杀、伤、擒敌。所以当我们把敌人围起来的时候印度反击战是谁指挥的,一定要做好执行的准备。强攻,打硬仗,啃硬骨头。”

为了打好战斗,彻底消灭敌人,取得真正的胜利,刘伯承在战术问题上提出5条指示:1、抓紧实战训练,重点解决战术技术问题; 2、采用夜间出击、出其不意的战术,集中优势先击敌要害,为速战速决、彻底歼灭创造条件; 3、真正熟悉地形和方位,保证夜袭方向的准确性; 4、及时改变战术从野战转为强攻时,要特别注意组织火力的使用,充分发挥伴随炮兵的威力; 5、注意及时总结作战经验,让部队的战术素质最快提高。

刘伯承还就新疆部队西段作战问题作出重要评价。他说:“怎样才能彻底、干净、彻底地歼灭敌人?按照毛主席的思想,我们必须想办法把敌人分散开来。我很担心。战术不是死的东西,如果就地取材可以打赢,是个好战术。”

10月20日至28日,我军东西两线部队圆满完成第一阶段作战任务。在东段,印军第7旅和印军其他部分全军覆没,进驻达旺,逼近瓦农,以军事胜利否定“麦克马洪线”,为接下来的战斗创造有利局面;西段,清剿31处印军据点,歼敌1人。

刘伯承在北京看到第一期战役的好消息后,非常高兴。他判断印军绝不会甘心失败,战斗还会继续,于是抽空查阅相关资料,研究地图,预测战争的发展趋势。当他打电话给总参谋部时,他仍然强调部队地理的极端重要性。他说:“通往前线的道路必须尽快修好。立即组织专人调查控制区域内的地形、道路和定居点,以及部队的去向。这些情况要查明准确,而军事地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做不好,就意味着失去作战指挥权。”

总后勤部及时向东西线部队传达了刘伯承《关于反击作战后方布置的指示》。刘帅指出:“后方布局是印军反击中的一个大问题,战斗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场战斗的胜负,要看后方补给的高低,要立足大局,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交通运输能力;二是交通运输能力。”二是布置后方基地和补给站。”他还要求,“补给基地(站)的设置,要从战略、作战、战术等方面认真规划,要有长远规划,既要选择机动阵地,又要隐蔽”防止敌人破坏。”

刘伯承在总结了第一阶段反击作战的经验教训后,向部队强调了山地作战的注意事项:“山地作战要避免正面硬顶。有三个教训值得注意:一是,只要路上有弯路,就算多走几条路也值得,终能翻过山脊。三是依山相承,沿江进攻时,双方要齐头并进,不要只看一侧,遇敌侧翼。你要正面进攻,你必须坚持勇敢地战斗。“遇到窄路的勇敢者获胜。”这个时候,应该没有犹豫。”

战役第二阶段反击行动的重点方向是西山口至邦迪拉线。印度陆军第4师战术司令部指挥4个旅,总兵力约1.20,000人。侧线、深层次的分层配置以西山口为重点,形成前重后轻的分段部署,呈现出外线强、侧后弱的配置。刘伯承见此部署情况,立马想出一个克敌制胜的办法:“敌人的配置特点:铜头、锡尾、紧背、松腹……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一个长蛇阵组织防御我。从西山口和圣宗地区敌人的防御态势来看,右翼是敌人的脊椎,左翼是敌人的腹部。我们的主要攻击力量是从摩多和邦嘎江寺到西山口和圣宗。切敌人的胃比切脊椎容易。”

他要求部队采取迂回策略应对印军长蛇形阵型。要想真正包围歼敌,就必须做好协调。他强调:“分而攻之,是军事原则,是重要的作战方法;正面进攻迂回部队,迂回部队远距离迂回包围,这个方向和那个方向的部队,步兵和炮兵等。以有效和协调的方式。”他对部队指挥官特别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把握道路的关键问题;二是确保部队统一计划、按规定时间行动;部队要有能力独立作战。这几点做好了,一定会分分合合。

按照刘伯承“打头、打背、切腹、切尾”的指示,西藏军区采取正面遏制、侧翼进攻、侧后方绕道的战术,集中力量< @2. 一举超过 20,000 名士兵。形成了针对印军的多路径攻击态势。 18日,印军被切成数段,19日,邦迪拉被俘。印军全军溃散,仓促南逃。我军以主力清剿余敌,以兵力向南追击印度反击战是谁指挥的,21日清扫了西山口至邦迪拉的所有印军据点。

当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决定在整个中印边境沿线主动停火,主动撤退。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刘伯承几乎考虑了前线部队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仅此而已!

作者是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主要研究中越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