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伟杰柳州晚报
“柳州不仅能造汽车,还能造飞机,80多年前就造了战斗机!” 这是7月5日,一位名叫江涵的同学在参观柳州工业博物馆时的感叹。事实上,当天有南宁三美学校800多名师生及家长到访。停在“朱荣章”航模原型机前的参观者,无不为工业柳州的辉煌与辉煌而惊叹。
工业博物馆展出的“朱荣章”飞机原型
柳州工业博物馆的每一件工业物件,都是这座工业城市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写照。
柳州是汽车之都,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然而,柳州却能造出飞机,而且是广西第一架飞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事件。更让人好奇的是,这架飞机的发源地竟然是在荒凉荒凉的吉拉村,以及柳州机械厂(现柳州市五菱六机动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菱六机”)。生产的飞机,也是在这里诞生的。
这个位面的诞生背后,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神奇故事?
今天,穿越历史的迷雾,探寻五菱六机的工业历史文化,让我们从一架名为“朱荣章”的飞机开始……
神秘的朱荣章
朱荣璋万万没想到,一架飞机会以他的名字命名,永远载入史册。
这就是发生的事情。
顺着时间的电缆,回到1936年。“6月1日”反蒋运动后,广西与西欧、日本的原有军火贸易被蒋介石封锁,飞机的来源也被蒋介石封锁。隔断。当时,新广西部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造飞机。
但造一架飞机有多难?没有人说清楚。
有人说,造飞机,必须有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这比造导弹和火箭还要难;模仿应该不难。然而,在人才和航材极其匮乏的1930年代,造一架飞机何其艰难!
广西家族把这块“硬骨头”扔给了柳州的企业六吉,以实现它。时任六机总工程师的朱荣章被任命为战机试点项目负责人。
可惜当时的六极连最基本的风洞试验和实验手段都没有。广西地方志专家梁志强在《经受住第一次严酷考验》一文中提到,当时航空部门拥有的设备几乎都是应该淘汰或几乎报废的飞机。“一些教官和学员惨死在这些过时的飞机上,大家还记得‘经典飞机’诞生的案例!” 可见,落后的技术让飞机很难修,造飞机更是难上加难。
形势严峻,朱荣章压力很大。
朱荣章,广东思宜人。他虽然曾在美国一家飞机厂任职,看过飞机制造的全过程,但从未参与过飞机设计。
朱荣章平日不爱说话,也从不吐槽自己交上来的任务能不能完成。
老工人的记忆证实了这一点。当时,朱荣章全身心地投入到飞机的研制中,几乎一整天都没说一句话。每种原材料的选择和检验,每个部件的形状和尺寸,每个仪器仪表的定位和安装,以及每个连接部分的成型和焊接,朱荣章亲自绘制图纸进行加工。
如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刘继仁从不掩饰自己在航天方面的野心。记者从史料的字里行间,明白了困难,明白了使命,明白了自强自强。
“朱荣章”飞机模型
混乱的设计和制造
冷静下来后,朱荣章开始疑惑,什么是自制力?
他想到了自己在美国飞机厂工作时看到的情况,意识到所谓的自制,其实就是最终产品是我们自己制造的。美国飞机制造商生产的飞机很多零件不是自己制造的,而是从其他工厂购买的。于是朱荣章以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自行组装为设计出发点,开始在六集制造军用战斗机。
一般来说,飞机制造首先是根据机身、机翼、机头、尾翼和起落架等进行设计,最后装配各种连接结构。当时广西能够从香港进口英国飞机发动机,只有一台350马力的星形七缸发动机。要设计的飞机的性能只能以此为基础。
朱荣章很清楚,为了让350马力的发动机发挥出最佳性能,飞机外观的流线型结构是整个设计的重点。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分析对比,朱荣章终于从自己绘制的数百个设计图中选出了所需的制造蓝图。
按照正规飞机厂的说法,设计和制造是两个不可互通的职能部门,各自按照自己的职能范围行事。那时六机只是一个小工厂,设计和制造的界限是什么?
身兼多职的朱荣章,既是设计师,又是制造的统帅。他不仅在设计过程中掏空了自己的思想,而且在制造过程中忘记了吃饭和睡觉,忙得不可开交。
“朱荣章是一名在美国学习航空专业的技术人员(注:过去是中国技术人员的官方职位,主要处理技术事务),他在工作中很安静,不和人聊天时他去上班,经常让他在办公桌前思考问题。” 刘记老员工吴廷流曾回忆说。
同时,记者也找到了线索。原五菱六机党委副书记陈苏林的父亲陈竹文曾与朱荣章共事。
往事不如烟。在与记者的交谈中,83岁的陈苏林断断续续地回忆起一些往事。1930年,陈竹文从广东来到六济,在技术部做兼职英文翻译,但与从事设计的朱荣章不在同一部门。“父亲几乎从不和我们孩子谈论工作。”
陈素琳的妹妹陈海棠说:“当时她还小,依稀记得听家里的长辈说她父亲的英语很好,应该是从事飞机技术和图纸的翻译工作的。” 《朱荣章》。”
不过,这一说法尚未得到证实。陈海棠回忆说,1950年代,他们家住在文笔路一带时,遭遇火灾,家中所有行李都被大火完全烧毁。“我父亲下班回家,看到房子变成了灰烬,他好像受到了重创,半天没说话。”
组装飞机现场
一切都是未知的。据了解,朱荣章带头,与厂里全体员工配合。1937年,柳州第一架军用战斗机——双翼单座驱逐舰,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
有趣的是,朱荣章后来被提升为厂长,战争开始后不久,他就回到了美国。
模棱两可的模仿
朱荣璋本人对这架自制飞机还是比较满意的。有这方面的痕迹。
记者查阅1937年出版的《广西航空学校学报》一书时,发现了朱荣章本人写的一篇文章。电油的消耗量也很小。它的特点是上机翼长而大,下机翼短而小,有利于俯瞰和准确着陆……总之,学校机械厂做飞机的计划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规划工程。据说是一项发明,但组装的设计与普通的飞行器不太一样。”
飞机装配制造车间
按理说中国战斗机图片,新飞机的性能非常好,应该大批量生产,但一直没有实现。
朱荣璋自己给出了答案:“遗憾的是资金不足,一般材料的来源比较困难,所以无法量产。”
六季当时造了多少架飞机?带着疑惑,7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柳州市工业博物馆采访了副馆长李子军。答案是:不止这一个,但产量不多,具体数字记不清了。
记者多方查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到1934年2月,六机已经组装制造了两三架飞机。
这是一个遗憾,但也掩盖不了“朱荣章”飞机的辉煌和影响。
试飞员卢光秋在他的回忆录文章《赞美工厂的国产战斗机“朱荣章”》中列举了赞美“朱荣章”飞机的三个理由。他这样写道:
首先,这架新飞机的外形与后来在抗日战争中见到的苏制“U-15”战斗机非常相似!朱荣璋是模仿苏联还是苏联模仿朱荣璋?又或许他们都发现了战斗机造型的共同秘密,所以设计出来的战机就是这么粗犷、有气势,都被人这么夸!
其次,这架新飞机是按照战斗机的要求设计的,但当时机枪还不能进口,所以不得不在飞机上安装南宁兵工厂生产的陆用机枪。由于没有联动,无法从螺旋桨的旋转范围内发射,所以必须安装在左右下翼,所以可以说这架国产战机的武器也是国产的。
第三,这架新飞机自出厂之日起就没有正式命名,但当时广西空军全体同仁一致称其为“朱荣章”,这是人们对朱荣章的高度评价。
不怕死的陆光秋
飞机造好了,但试飞成了问题。
按照当时的情况,朱荣章一开始并不是专业的设计师中国战斗机图片,而新机试飞员卢光秋也不是专业的试飞员。对于如何测试这架新飞机,他们两人都想不出任何像样的具体计划。
好在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朱荣章看来,只要这架新飞机能够安全抵达天地,这就是最大的心愿。在卢光秋看来,这台新机虽然没有经过风洞测试,但只要没有大的怪问题,再难开也不怕。它必须飞得好,着陆得好。
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
朱荣章与卢光秋在“朱荣章”飞机前合影
1937年4月29日,柳州机场人头攒动。
飞行教学一队副队长卢光秋登上飞机进行试飞。当天在柳州,蜂拥而至试飞现场一睹其风采的市民将机场停机坪挤成三层,三层外。
试飞之初,卢光秋首先在机场进行了各种地面滑行测试(当时柳州机场是个草场,没有跑道)。担忧。
起初,陆光秋在机场转机,试了试这个,在场的人都有些不耐烦,觉得太乏味了,甚至怀疑陆光秋是不是怕飞。
10点左右,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发动机声,陆光秋飞上天空,飞向蓝天。在场之人由忧转喜的那一刻,个个都在笑。
在空中20多分钟后,陆光秋如期完成了升空、平飞、360度两圈半及相关特技,顺利返回停机坪。这时,掌声雷动,欢呼声响起。
1988年,刘济领导和工作人员赴广州看望卢光秋。试飞的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
六机组装制造的双翼教练机
从踉踉跄跄到天空,双翼单座驱逐舰的研制成功,开创了广西飞机制造的新纪元。据史料记载,这架六机制造的唯一战机曾与其他战机一起在祖国上空执行防空任务,为抗击日本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随后柳州开始批量组装战斗机。
“这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浴血奋战的抗日军民。” 2022年7月13日,记者采访了为飞机做出巨大贡献的柳南区离退休干部(原六际宣传部主任)蒋爱华。高评价。他告诉记者,为了书写工厂的历史,他去广州采访了卢光秋。
央视《国家档案馆》提到: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空军击毁敌机1400余架次,战斗武器损毁敌军坦克8500余架次。柳州机仅在两广两广的昆仑关战役和广州战役中歼灭日军数千,击毁敌军坦克战机数百架。
抗战后期,柳州成为守卫西南交通作战前线的空军维修基地。柳州已经完成了这一高难度战机项目的研制和制造。这在当时科研技术落后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更值得骄傲的是,在此之前,柳州还生产了广西第一辆炭化车。发生了什么?
记者在武陵六集采访
有人说,柳州在那个历史时期已经具备了中国领先的工业水平。这是对还是错?请关注后续报道。
“柳州一号”视频账号今日关注↑↑↑
广西机械工业的摇篮
阅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