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喀秋莎》描绘了春天回归大地的俄罗斯美景,以及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女孩对离开家乡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这当然是一首情歌。这首歌没有普通情歌的委婉和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单,旋律简单流畅。因此,多年来一直被广泛传唱,非常受欢迎。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这首歌在那场战争中发挥了非凡的作用。喀秋莎虽然很有名,但不如卡林卡的俄罗斯民间音乐。
歌曲“喀秋莎”是布兰切尔用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抒情诗创作的。
这首歌写于1939年,但当时并不流行。正是两年后的苏联卫国战争,让这首歌在炮火的轰鸣声中脱颖而出,流传开来。就这样,正是战争让《喀秋莎》这首歌体现了它不同寻常的价值,而经过战争的洗礼,这首歌获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一般来说,战争中最需要的是铿锵有力的鼓舞士气的歌曲,如《马赛》、《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而这首情歌之所以在战争中流传,是因为这首歌将优美的音乐与正义的战争结合在一起。这首歌将少女的爱情与军人为国的英勇服务联系在一起,充满少女天真的歌声让士兵们拿着冷兵器躺在冰冷的战壕里,在浓烟和寂寞中,他们的灵魂得到了温柔和爱和爱的安慰。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从北、中、南进攻苏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德军中央集团军近百万大军横扫了阻挡它的苏联红军。部队直奔莫斯科,逼近莫斯科。
7月中旬的一天,在莫斯科市,新组建的红军近卫军第3师冲到了前线。在送行的人群中,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唱起了这首歌:“梨花开遍天下……”姑娘们用这首情歌送走了年轻的战士,这无疑是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颤。歌声中,近卫三师全体官兵向歌唱的姑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他们带着激动的泪水走向前线。几天后,在极其残酷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
但毕竟他们重创了被称为“飞毛腿”的德军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装甲部队,为苏军形成了保卫莫斯科的最后一道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从此,《喀秋莎》的歌声德国装甲兵进行曲,伴随着浓浓的战争硝烟,沿着战壕一路飞扬。这首歌从莫斯科传开,一时间,这首歌传遍了整个苏联,从北到列宁格勒,南到基辅。
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歌曲《喀秋莎》也传到了东欧一些国家。波兰人用喀秋莎作为战号,保加利亚游击队用这首歌作为联络信号。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时连很多德国士兵都喜欢这首歌《喀秋莎》。
那是在一场战斗中。红军一个步兵连的战壕里,疲惫的士兵突然听到风中吹来熟悉的歌声:“梨花开遍天下……”来自相反的德国立场。一名苏军中将透过望远镜看到,对面的位置,一群德军士兵正围着留声机听歌。步兵连的士兵震惊和愤怒,不请自来就向敌方阵地发起进攻。战斗是残酷的。当他们反击德军,找到留声机时,却发现唱机还在转着唱…… 少校双手捧着唱片跪在地上,痛哭起来。,8名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随后,上级军法部门对这起非法袭击事件进行了负责任的调查。一名团长在调查中说:“如果我看到喀秋莎被一群法西斯豺狼包围蹂躏,我也会这样做!”
1945年春,超过200万的苏联红军突破波兰和德国的边界,进入德国本土,形成南北夹击,包围了纳粹帝国的老巢柏林。 . 4 月 16 日,红军开始对柏林外围发动进攻。
那是一个梨花开的季节。推进过程中德国装甲兵进行曲,众多部队齐声高唱《喀秋莎》,伴随这首歌的是2000多发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声。一名随军记者当时激动地写道:“我的天哪,这是怎么回事,就好像唱着‘喀秋莎’的歌声在攻打柏林。”
战后,苏联当局为歌曲《喀秋莎》修建了纪念碑,以表彰其在战争中的巨大鼓舞作用,这在人类战争和音乐史上应该是第一次。如今,俄军以《喀秋莎》为指定行军曲,被士兵广泛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