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未来十年,民机转包领域有何机遇和挑战?

疫情以来,全球民用航空转包生产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我国民机供应商又该如何抓住机遇?这两天,全球民机产业链的制造商代表们齐聚这一论坛,就相关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2021年5月20日,第十一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在沈阳开幕。

在开幕式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耿汝光,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邓玉东,沈阳市人民政府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李松林代表组委会向出席论坛的领导、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本届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发集团航空发动机动力传输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共同支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广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协办。

论坛以“数·智变革为航空工业科技创新注入发展新动能”为主题,旨在通过搭建一个集交流性、合作性、共同解决问题于一体的平台,促进航空工业科技创新技术的发展。近300位来自政府、国内外民用主机制造商代表、国内外民用飞机零部件及材料制造商、民机系统试验、测试设备供应商、总/部装生产设备供应商、大学院校科研院所等行业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参与这一行业盛会。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这些话题被在场嘉宾屡次提及——

疫情下的机遇与前景

2019年末至今的疫情对于全球民航制造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同时,挑战与机遇也蕴含其中,这是此次会议嘉宾们屡次提及的共同话题。

根据多个国际机构的数据,随着许多国家和地区推进疫苗接种,从2021年年中开始全球航空业将逐步复苏。到2021年底,全球民航客运量可恢复到2019年水平的一半;到2024年或2025年,全球民航客运量将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而我国作为民用航空国际转包业务的重要参与者之一,预计到2030年,国际航空转包市场规模能达到30亿美元/年,总体转包量占世界总体规模的7.5%左右。

虽然疫情对于全球民航产业链产生了巨大的打击,但是受益于我国抗击疫情的工作工作成果,我国的民航供应链是稳定、健康的,这给了全球民机制造商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而同时,暂时性的周期低点也意味着将会出现更多非传统的供应商加入民用航空转包业务之中,这些民营企业会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活力;对于传统的航空制造企业来说,未来十年更是一个调整产业定位、聚焦系统集成、聚焦标准制定的好机会。

服务国产民机起飞

如何更好的服务国产民机制造与运行,也是与会嘉宾屡次提及的重点话题。

目前,ARJ21订单数量已经超过500架,C919也已经获得订单超过800架。即便眼下全球民航产业受到疫情的影响,我国国产民机的前景也相当可期。根据目前的订单数量预测,到2030年左右我国国内民机产业的转包业务规模将到达80亿人民币左右。

同时,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进行国际飞机的转包生产项目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民用飞机的全部部件,我国具备参与整个民用飞机生产的全部能力……这意味着我国转包企业能够为国产民机的起飞提供坚实的基础。

近些年来,我国监管方也正在努力推进国产型号的市场化工作。去年,民航局公布新的CCAR-23草案(《正常类飞机适航审定规定(征求意见稿)》)。在新修订的CCAR-23中,有几个突出的变化:从现有的371个条款变为70个条款,减少了飞机的分类,缩短了通行验证审查时间,对于飞机投放市场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推进。新修订的CCAR-23条例不仅反映了国内的航空工业特色,更针对目前国内航空产业的一些新特点,加入了我国自己的创新条款。

此外,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与会嘉宾还围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创新,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管理与发展等热点话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或许在未来,我国民机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中,2021年将成为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文案: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