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航空工业沈飞故事:歼8如何突破“0.86”马赫的难关?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战机研制的过程,就是直面困难和克服阻碍的过程。每一个新机型都是对自我发起的挑战,对昨天的勇敢超越!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歼8飞机研制的攻关故事!

1969年7月5日下午,歼8飞机首飞成功。在鼎沸的人群中,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人,悄悄拭去了激动的泪花,他就是主持歼8飞机设计工作的顾诵芬。

顾诵芬深知:首飞成功并不是团队工作的终点,后续的研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这是因为,设计、试制阶段,更多的是进行科学的计算和理论的推演,但这一切,都最终要在试飞阶段经受实践的检验。

问题果然出现了!

每当飞行的马赫数达到0.86时,飞机就会出现剧烈震动和多仪表失控等一系列问题。

不能超音速还有什么战斗力?一时间,否定之风越刮越烈,歼8飞机命悬一线。

关键时刻,有重要话语权的首席试飞员鹿鸣东力挺歼8飞机,他对设计人员说:“你们能把飞机设计制造出来,也一定能够克服当前遇到的困难。我愿意飞下去,突破跨声速震动这一难关!”

为了找出原因,时任歼8飞机副总设计师的顾诵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自己乘坐歼教6飞机跟在歼8飞机后面,观察歼8飞机在空中的飞行状态。鹿鸣东认为是个好办法,但风险极高:歼教机必须紧跟歼8高速飞行,顾诵芬是飞机研制的“国宝”级人物,容不得半点闪失,况且设计师亲自上天在世界范围内都几无先例……

在顾诵芬一再强烈要求下,上级终于批准了这一方案。

于是,顾诵芬3次乘坐鹿鸣东驾驶的歼教6飞机升空,近距离观察歼8试飞。已不再年轻且身体孱弱的他,每次飞行归来都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顾诵芬还大胆提出将红色毛线条粘贴在飞机全身,通过观察毛线扰动的情况,判断气流对飞机的影响。终于找到了震荡的原因。

找到原因后,112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密切配合,为了新方案的投入和实施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

经过改进设计的歼8飞机迎来了第一次试飞,所有人严阵以待......

当飞机马赫数到达0.86时,飞机仅出现了超声速的正常抖动;当M数达到1.2时,飞机进入突破声障的平稳状态。

成功了!歼8飞机研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这一期《沈飞故事》就讲到这里了

让我们从认真对待本岗位的工作做起,为沈飞的明天而不懈努力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