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之江观点 | 写好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丰收了!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粮食生产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丰收来之不易。尽管先后受到疫情、洪涝灾害以及台风等不利因素影响,但广大农民和“三农”战线工作人员通过艰辛努力,交出了一张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不仅仅是农业领域,在特殊年景,我们在更多的领域,同样要书写好一张张“丰收”的答卷。

2020年逐渐走向尾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岁末年初喜话丰收,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回顾,更是对来年更好光景的祈盼祝福。就像那些金灿灿的稻穗,今年的丰收成色十足。先看一组数据,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亩产量比上年增加0.9公斤,增长0.2%;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这三个增长,既有量,更有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质”体现在哪里?首先,这是在重重困难之下取得的丰收。除了疫情,今年部分地区还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台风对沿海地区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各地一边加强田间管理,一边积极抗灾减灾,努力把灾情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体现出中国人骨子里“与天争时”的那份勤劳。此外,各个层面的惠农政策纷纷精准落地,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更重要的是,农业现代化突飞猛进,科技为丰收保驾护航。今年11月初,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杂交稻亩产纪录。农业物联网技术、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不断推出的农业“黑科技”让丰收的科技味和未来感十足。

丰收,不仅仅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丰收的传统意象之中,不光是物阜民丰,还蕴含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之意。也许从年景上看,2020年不是那么“风调雨顺”,有着各种沟沟坎坎、磕磕绊绊,甚至还有激流暗礁。但是,只要我们把基因中那种“与天争时”的勤劳运用到各个领域,用努力、汗水、智慧来浇灌,2020年也将会是中国在更多领域的“丰收年”。在经济领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是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全年经济增长预计为1.8%,2021年经济增长预计将达到8%。在科技领域,“北斗”组网、“嫦娥”揽月、“奋斗者”号深海坐底……你若耕耘,就储存了一次丰收;你若努力,就储存了一个希望。2020年这个特殊之年,使我们更加懂得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