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火箭军士官学校高科技团队的“土味科研”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刚刚调入火箭军士官学校科技研发中心的博士赵爱罡第一次走进中心的实验室。在他的印象里,实验室中应该堆满精密、昂贵的实验器材和各种尖端武器部件。然而一进门,赵爱罡看到的是一堆质感廉价、像火柴盒一样的铝皮小盒,这些是科技研发中心最新产品——导弹武器训练装备通用仿真模块。看着小铝盒,这位博士的心情跌落到谷底,“这也能叫科研?”

此时,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正在做实验的中心主任范小虎摘下手套,“范主任,你们研发的‘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试用效果很好,我们旅决定订制一套。”原来是某导弹旅三级军士长朱红军打来的电话。赵爱罡仔细看了看这个范主任,一身脏兮兮的迷彩服,怎么看也不像个科研人员!

是的,在大部分人眼中,科研人员应该是身着白大褂,在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进行各种“高逼格”的研究试验。可这支深受火箭军基层部队欢迎的科研团队,常年一身迷彩服,上高原、钻林海,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有时被同行笑称“土得掉渣”。但十几年来,正是凭借这股“土味”,他们与部队实战化需求精准对接,优化推进院校科研“供给侧改革”,有效攻克了战斗力建设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2017年,某型导弹模拟训练器材配发部队。然而,这个新型设备结构设计复杂,运行成本比较高,还时不时“停工”“罢训”,得由生产厂家上门维修保养,官兵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8年8月,到部队调研的范小虎得知后,率领团队自主研发新型模拟训练通用仿真机。研发之初,团队就定下了模块化的方向,这样既方便官兵根据训练需要进行个性化拓展,又避免了频繁使用实装开展训练造成的精密元件损耗。他们经过多次论证和试验,最终确定采取廉价的铝制包装,虽然看上去有点“土”,但是物美价廉,节省训练资源和时间。仿真机一经部队试用,就得到官兵的交口称赞。

“搞科研像我们这样有‘土味’的还真不多。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提升战斗力,管他洋办法还是土办法呢!”没过多久,赵爱罡也脱下白大褂,换上迷彩服,跟着同事们一起扑在部队基层、演训一线。在赵爱罡的积极参与下,团队共研制出7种导弹型号、750多套子设备的全系统模拟训练器材,大大提高了部队练兵备战的质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