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俄在非洲“保障点”的反制意义:提升实力助力破解围堵

原标题:提升大洋海军实力,助力破解美国围堵——

俄在非洲“保障点”的反制意义

据媒体报道,根据俄罗斯总统普京11月16日签署的相关文件,俄罗斯将在苏丹境内建立一个俄海军物资“保障点”。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俄军可在苏丹港部署不超过300名人员,同时停泊最多4艘军舰,其中包括核动力舰艇,且不用偿付租金。协议有效期为25年,还可自动延长10年。这将是苏联解体后俄在非洲设立的首个海军基地,也是继叙利亚塔尔图斯海军基地之后,俄在前苏联地区外的第二个海军基地。

实际上,俄在苏丹建立军事基地一事酝酿已久。早在2015年,时任苏丹总统巴希尔就曾主动邀请俄在苏建设军事设施。其2017年11月首次访俄时,还与普京就相关细节进行磋商。此后,双方于2018年底签署了有关简化两国军舰入港程序的协议草案,为俄在苏丹建立海军基地打下了法律基础。

俄此次在苏丹港建立海军基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美国和欧洲都无更多精力顾及非洲地区。美国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收缩兵力,不久前还撤回了几个驻非洲国家的高级武官。同时,美总统大选虽然投票已经结束,但最终结果尚未出炉,能否和平移交权力仍不确定。

所谓地利,经过几年建设,俄驻叙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基础设施逐渐完备,该基地距苏丹港仅1705公里(1059海里),俄舰船由此可快速抵达苏丹港。

所谓人和,无论苏丹政局如何变化,俄与苏丹都保持着稳定而又紧密的双边关系,双方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互相支持。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苏丹在联合国大会上对就克里米亚问题谴责俄的决议投了反对票。2019年4月,苏丹政权更迭以后,新政府依然把俄作为经济援助和军事支持的重要来源,双方签署了为期7年的军事合作协议,俄不仅向苏丹出售或援助武器装备,还向其派驻军事顾问指导苏军建设。此次俄军进驻苏丹港,将成为两国两军关系的一次再升级。

俄在苏丹建立海军基地,是其提升大洋海军实力、向实现海洋大国梦想迈出的重要一步。苏丹港位于红海中部,是连接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关键通道。俄在苏丹港的海军基地建成后,将与塔尔图斯海军基地遥相呼应,实现俄在地中海和红海地区常态化兵力部署,构建起扼守苏伊士运河两端的有利战略格局。美媒认为,这不仅是俄海军向印度洋方向进军的重要一步,更是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关键举措。

届时,黑海的塞瓦斯托波尔港、地中海的塔尔图斯海军基地,以及红海的苏丹港海军基地,将形成一个遥相呼应、不断延伸的基地体系,大幅提升俄海上力量的投射能力,有助于俄更为积极地参与地区事务,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这一布局也有助于俄罗斯打破美国和北约长期以来对其的战略围堵。

当然,提升大洋海军实力也好,打破战略围堵也好,都不会是一帆风顺。

一方面,美国的制海权思想由来已久,控制重要海上通道安全是其长期以来固守的观念。近年来,美国不断推进印太战略,还将其太平洋司令部改为印太司令部。对于俄海军畅通无阻地进入红海并持续拓展其在印度洋的影响力,美国自然很难长期容忍。双方海军将来在红海或者印度洋上演“近距离接触”,也是可以想象的事。

另一方面,俄的经济实力能否支撑海洋大国梦想也存在着变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低迷,财政收入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注定要过上一段紧日子。而且,除了正常的训练与装备采购外,俄有限的军费还要维持在叙利亚的反恐行动、在纳卡地区的维和行动,并完善在克里米亚、北极以及塔尔图斯港等军事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难免捉襟见肘。不久前,俄财长还要求国防部削减10%的军人员额,以缩减国防预算,减轻国防负担。(董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