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陆航旅与大海的故事,在一次次飞行中续写……

砺剑海天

■赖文湧 廖晓彬 石芝鹏

海风轻拂,海浪低吟浅唱。刚刚完成夜间海上高强度训练的第73集团军某陆航旅战机编队成纵队缓缓返航。一路航灯闪烁,犹如一条在海上腾飞的巨龙,默默守护着这片海。

编队头机驾驶舱内,飞行员刘帅涛精神振奋,好像刚打了胜仗凯旋。他扭头看了看舱外的夜景,左边的远海漆黑一片,右边靠岸的一侧则万家灯火闪烁,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不正是他们日夜守护祖国带来的岁月静好景象吗?

机舱外的夜景,将刘帅涛带回到5年前初识这片海的时刻,勾起了数不尽的回忆。5年间,单位的武器装备升级了一次又一次,演训任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他和战友们在这片大海上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7年,对于陆航旅和刘帅涛,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旅队正式成立,刘帅涛也幸运地被分配到该旅。

“你觉得陆航和大海有什么关系?”报到当天,教导员与刘帅涛谈心时,突然问道。

“八竿子打不着啊!”初出茅庐的刘帅涛不假思索地回答。教导员只是轻轻一笑,然后坚定地告诉他:“是鱼和水的关系。”

一段时间后,刘帅涛慢慢感悟到这支部队与海的关联:营区宣传橱窗张贴的都是海上飞行的海报;老飞行员聊天时张口闭口就是“海上飞行”;大部分演习演训都在海上组织……大海,似乎是这支部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好奇心的驱使,让刘帅涛对大海有了更强的憧憬和向往。在他的记事本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我要做一只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掠海飞翔。”

飞航线、飞编队、飞昼夜……那段时间,烈日和波涛见证了刘帅涛的努力。终于,凭借优异的陆上训练成绩,刘帅涛迎来了首次海上飞行训练。这让他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有机会感受海上飞行的刺激,紧张是海上飞行海天一色、视野受限、缺少参照物,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失误。

指挥员一声令下,战机平稳起飞。蜿蜒的海岸线映入刘帅涛的眼帘,来往的渔船缓慢行驶在开阔的水面上,远处海岛上的风力发电站扇叶也越来越清晰。他的心跳开始加速了。

随后是海上编队飞行。刘帅涛快速建立航线,加入编队。此时机群已迅速变成稳固的“大三角”队形,间隔均匀、高度一致,如数柄利剑掠过大海。

完成一系列飞行动作,刘帅涛的脸上满是笑容。然而,跟机带教的教员郭龙伟却提醒道:“别高兴太早,好戏还在后头。”

果然,难度更大的海上低空飞行开始了。200米、100米、80米……刘帅涛小心翼翼操纵战机下降高度。然而,随着高度下降,飞机颠簸加重,刘帅涛感到飞机像是要往海里“钻”,翻涌的海浪似乎随时会拍打到机身上。他紧握操纵杆的手心直冒汗,不敢再下降高度。

郭龙伟提醒道:“稳住,继续下降高度。”刘帅涛深呼一口气,操纵战机缓慢下降。最终,战机稳定在了指定高度,紧贴海面疾速飞行。

走下战机,刘帅涛内心仍未平静。“从战机上看大海,景色很不错吧?”一旁的郭龙伟正调侃着他,并鼓励道:“要想征服大海,首先要把自己练成一只矫健的海燕。”这句话,在刘帅涛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开了20年直升机的飞行员孔祥辉,没想到自己能够和海军军舰有一次完美“邂逅”。

两年前,上级组织海上突击演练,孔祥辉驾驶战机突击海上目标。突击前两个目标时,孔祥辉出色完成任务。然而,在准备突击第三个目标时,他却犯了难。

原来,导调组把第三个目标设在了远海,受飞行距离制约,战机可以飞过去突击,但返航成了大问题。

“想到的地方去不了,这无异于打仗时被捆住了手脚。”漫无边际的大海,成为孔祥辉此次训练的最大阻碍。

孔祥辉提出建议,与海军某部开展舰机协同训练,探索陆航直升机搭乘海军军舰遂行任务的作战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准备,海上着舰训练如期展开。云飞浪卷的海天之间,孔祥辉率先驾驶直升机飞向战舰所在海域。

此刻,从数百米的高空俯瞰,战舰在大海中像一小片树叶,随着海浪起起伏伏,时隐时现。

500米、200米、100米……收到着舰指令后,孔祥辉驾机建立航线,对准甲板下降高度减速飞行,果断地抓住甲板相对平稳的一瞬间,迅速放下变距杆,一个漂亮的三点着陆,将战鹰稳稳地降落在战舰甲板上。

飞转的旋翼刮起的气流在海面上形成巨大的漩涡,四处飞溅的海水落在甲板上,在阳光的映照下五彩缤纷。

此后的日子,孔祥辉与战友们展开舰机协同机降作战、攻击海上目标、海上搜救等课目训练,不仅可以到更远的地方作战,也大大丰富海上作战形式。

大海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能够创造一切可能。在这片大海上,官兵锲而不舍地寻梦、追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三级军士长王小虎,人如其名,虎背熊腰。从事机务保障工作18年的他,最骄傲的经历就是实现了“直升机舰上热加油装弹”。

那年,王小虎参加直升机突击作战演练。战机完成第一轮打击返航后,王小虎像往常一样采取“冷加油”的方式给直升机补充油料,先关车冷却、加油,而后开车预热、起飞,这个过程花费了将近半小时。结果可想而知,战机再次出动突击时,“敌人”已大量增援。

事后,王小虎加入旅里的攻关小组,没日没夜地搞试验攻关,最终探索形成“直升机热加油装弹”保障方法,实现直升机在不停电情况下加油装弹。后来,他们又成功将“直升机热加油装弹”挪到军舰甲板上实施。

“可以着舰。”前不久,舰机协同演练再次举行,数驾战机降落在甲板后并没有关车,铁翼依然快速盘旋,马达轰鸣声响彻海天。王小虎带领保障官兵在发动机不停车状态下快速加油装弹,战机完成保障时间比原来大幅缩短,二次出动效率大大提升。

看着一架架战机快速起飞,旅领导对王小虎竖起大拇指:“陆航人就是要有这种攻坚克难的劲头。”

陆航旅与大海的故事,在一次次飞行中续写。

那天,旭日从海平线上徐徐升起,海浪拍打岸边岩石,浪花飞溅。

搜寻、锁定、发射……呼啸声中,飞行员李磊果断按下发射按钮,一枚导弹吐着火舌精准命中海面上的浮动靶标。刹那间,海面波涛四起,又迅速被大海所吞没。

走出驾驶舱,李磊以为这又是一次“满堂彩”。然而,考核组却告知他考核成绩无效。李磊满脸疑惑地找考核组“要说法”。

原来,考核组通过监控视频发现,李磊驾机第一次进入攻击阵位时,并没有选择立即攻击目标,而是退出调整、再次进入后才发射导弹命中目标。

时间回到半小时前。李磊驾驶战机抵近目标区域后,很快便搜索到目标所在位置。正当他准备发动攻击时,一道刺眼的阳光通过海平面折射照进机舱。考虑到视线不佳会影响射击精度,李磊便暂时退出攻击。经过短暂调整,他重新建立攻击航线发动第二次攻击。

“敌人不会站在原处让我们打两次,战场上也从没有‘不行再来’的机会。”考核组的说法并非没有依据。去年一次实弹射击演练,由于当时天气不佳,一架战机第一次进入未完成攻击,调整后再准备实施攻击时,被“敌”防空火力锁定并“击毁”。

“因为射击条件变差就想退出,暴露出飞行员在复杂环境下射击能力不足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实战意识薄弱、实战理念缺乏,陷入了‘只能在最佳射击条件进行射击’的惯性思维。”旅领导一针见血指出症结所在。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一番有理有据的解释,让李磊红了脸,也拉直了大家心中的问号。

几天后,李磊再次驾机突击“敌”目标,一次进入即完成对目标的搜索、攻击,但射击成绩较以往略有下降。李磊说:“射击难度增大不少!虽然我的成绩没有以往好看,但我脑中打仗那根弦绷得更紧了。”

海还是那片海,但官兵打仗的思维、作战方式已悄然改变。

不久后,大海又迎来了一位“新伙伴”——无人机。

辽阔海面上,王政涛驾驶战鹰飞驰掠过,抵近目标海域。高空照相、光电侦测、雷达监视……与此同时,无人机快速侦察“敌”舰艇位置,并将数十条信息实时回传给直升机。

搜索、锁定、攻击……在无人机的精确引导下,王政涛迅速占领攻击阵位,果断摁下发射按钮,精准摧毁海上目标。

走下战机,王政涛感慨,如今将原本由直升机担负的搜索引导任务“剥离”给无人机去完成,相当于给战鹰配了一双“眼睛”,大大缩短了侦察和火力单元的反应时间,提升了打击毁伤的精度。

2021年,该旅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备战标兵单位”。领回荣誉牌匾的那天,全旅官兵热情欢呼,纷纷与荣誉牌匾合影留念。海面上,波涛的怒吼声仿佛也在为他们庆祝这一荣耀时刻。

喜悦之情还未从脸上消散,防空警报再次拉响。一场多兵种联合演练在这片海域再次打响。

风急浪高。数架无人机飞上蓝天;飞行员们低空掠海飞行;两栖装甲突击群驶出两栖登陆舰,向岸滩一线发起冲击;数架满载特战队员的运输直升机在火力掩护下,悄然抵近纵深地域……

傍晚时分,走下训练场的飞行员赵清华和刘跃成散步在沙滩上,夕阳的余晖映红了他们的脸颊。

海天之间,还有数架直升机在空中盘旋;海面之上,战车舰艇映衬着壮美的火烧云。

望着这片征战多年的海域,刘跃成感慨道:“我们每天都在这里训练,却都无暇欣赏它,原来大海这么美!”

赵清华常在训练之余,望着海天陷入沉思。享受着迎面吹来的海风,他意味深长地回答道:“它的美,彰显的是宁静与和平。我们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去守护它!”

惊涛拍岸,大浪淘沙。赵清华心里清楚,这片碧海,便是他追求强军胜战的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