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退伍季”特别策划丨“山火不灭,我们不退”

“山火不灭,我们不退”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钰凯 通讯员 石 路

重庆山火熄灭一周后,周俊龙已经脱下军装。时至今日,大数据仍不时向他的手机推送一些灭火视频。运气好的时候,周俊龙会在其中发现自己的身影。

山火爆发时,周俊龙是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的一名上等兵。他和战友们是早期进入火场的支援主力之一。

从8月17日晚接到命令,武警重庆总队先后派出3000多名官兵多路出击,昼夜驰援各个火场。队伍中,像周俊龙一样即将退伍的老兵还有600多名。他们全部奔赴灭火一线,无一人退缩。

与灭火命令一同到来的,还有一则消息——服役期将满的士兵有特殊情况可以不参加。得知这一消息后,下士赵宇森立刻找到中队长龚俊宇和指导员彭珊珊——保证绝不后退。“如果不去,我会后悔一辈子。”他说。

上等兵阿西福加是一名大学生士兵,为了上救火前线,他专门写了请战书。阿西福加说:“即使延迟退役返回学校,也要坚决扑灭山火。山火不灭,我们不退!”

站好最后一班岗,成为这些即将退伍的老兵共同的回答。

出发前,他们和大多数官兵一样,没有将这次任务告诉家人。直到他们扑灭山火返回营区,才第一次联络家人。周俊龙和母亲打了很久的电话,才让母亲相信,这次灭火很顺利,“几乎”没人受伤。

事实上,缙云山一战并没有周俊龙说的那般安全,危险一直在他们身边——

周俊龙曾见到一棵大树,被锯断的瞬间倒向几名即将退伍的老兵,“砸在距他们身边2厘米的位置”。

今年是下士郑敏哲服役的第5年。锯树时,他的油锯卡在树干中,链条直接崩断弄伤了他的手臂。

夜间火场警戒哨是上等兵张坤退伍前最后一次站哨。他发现复燃火情,立刻吹哨叫醒战友。当他们撤离时,火已经烧到十几米高……

面对随处可见的危险,恐惧并没有在官兵之间滋生。相反,对于这些年轻的武警官兵来说,更多的是无所畏惧。“顾不上紧张,我们就想立马去救火。”周俊龙说。

周俊龙记得,自8月21日登上缙云山后,他就开始锯树、抢挖隔离带。从天亮锯到黑夜,不知锯了多久,直到天边泛起晨光,他才停下来休息。周俊龙所处的位置很好,透过树叶的间隙刚好可以看到日出。几分钟后,太阳还没完全露头,他便躺在地上睡着了。再醒来时,太阳已经在头顶。

然而,大火并没有停止蔓延。22日晚,周俊龙看到,滔天的大火近乎平行般越过那条他们挖了一晚上的隔离带。

“火太大,似乎控制不住了。”周俊龙说。他们和另一波战友不断轮换,保持24小时不停地战斗,抢铺水带、扑打火线、清除余火……

直到8月25日晚上,上级决定“以火灭火”。在网上,这一晚被称为“决战之夜”。

黑夜来袭,大山的一侧被火焰点亮,官兵和志愿者们用微光点亮了山的另一侧。当消防员在两道光中间点燃反攻的火焰时,缙云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川”字。

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很快传遍网络。由于那里本没有路、也没有灯,人们将这一壮观的画面称为“微光筑起的‘防火长城’”。“‘长城’之后,就是万家灯火,我们必须守住。”周俊龙说。

火被慢慢吞噬,黯淡下去。晚上11点,火被完全控制,缙云山上传出集体欢呼:“胜利了!”

3天后,缙云山下起小雨。官兵们挥舞着毛巾,连蹦带跳地欢呼起来。经历这场山火,每个人似乎都变了——

上等兵汤忠庆说,这些天日夜兼程,走了很多路,有土路、山路、公路……它们就像军旅路上的不同风景,走完这些路,军旅生涯便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下士李东是八中队的一名班长。在山上,他写了8天火场日记,记录了与山火战斗的经验。“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灭火任务,我要把自己学到的技能和经验传给下一任班长。”他说。

下士朱雨从赶赴一线扑火,到二线抢挖隔离带,再到三线值守火场,他终于明白“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道理。如今,脱下军装的他说道:“若有战,召必回。”

返营路上,上等兵张志鹏发现道路两侧挤满了欢送他们的重庆市民。人群中,不断传来同一句话:“你们是人民英雄!”

“英雄”二字,一下跳进张志鹏的脑海里。在张志鹏人生中的前20年里,这个词似乎只出现在影视剧中。即使参军入伍,他也没想过自己能和“英雄”沾上边。此刻,自豪涌上张志鹏的心头。

张志鹏和战友们从车厢里探出头,由衷地喊出那句话:“为人民服务!”他们挺起胸膛,向着人群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