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解放军第一支地地战略导弹部队20小时连轴转官兵生理和心理经受极限挑战

【视频】【时代先锋】二炮某旅:铸就共和国的和平盾牌

我军第一个地地战略导弹部队,二炮洲际战略导弹旅,忠于刀剑,以时间不等人的紧迫感备战,强军壮大按照能打能打的要求组建军队 铸就共和国坚不可摧的和平之盾。

这是几天前第二炮兵洲际战略导弹旅进行的实弹演习。伪装的导弹车队离开营地,驶入深山。

洲际战略导弹旅成立于1959年7月,是我军第一支地对地战略导弹部队。在西北戈壁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官兵们隐姓埋名,专心训练。仅用4年时间,就成功发射了我军作战部队第一枚地对地导弹。 1969年,该部队奉命进入战备状态,首次在夜幕降临下成功发射某型战略导弹。

密闭生存训练是战略导弹部队生存和反击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期间,除了通讯指挥外,必须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生活物资也要有储备物资保障。在全封闭的阵地里,官兵们呆了几十天,特案接连处理,有时长达20多个小时。官兵们经历了极大的身心挑战。

通过这次反复训练,官兵们创造了二炮历史上封闭式训练的新纪录,形成了20多种战术和训练方式,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存、保护和反击能力战时。

不久前,这支旅全员装备齐全,机动万里。历经雨中转载、野外扎营、换关、应对特殊情况等重重考验,准时抵达发射场,准备发射。

几十分钟后,导弹准确命中目标。本次发射创造了我军大型洲际战略导弹部队、远程跨区训练、发射单位随机抽样、恶劣天气下发射等多项记录,探索了复杂环境下战略导弹部队作战新模式环境条件。

战略导弹力量的价值在于打得远、打得准、保证杀伤力、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这样的使命,决定了这支部队必须根据最严峻的战争场景训练部队,适应极端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并能够应对恶劣的战斗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顶住国家安全的保护伞。有了这样坚固的和平盾牌,中国的和平发展就会更加强大、更加自信。

龙影在手——揭秘二炮洲际战略导弹旅

二炮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加大实战训练,成功发射导弹(资料图)。新华社发(宋波 摄)

“5、4、3、2、1,开火!” 38 岁的 Camping 再次按下了熟悉的红色按钮。虽然这只是日常的模拟训练,但在那连绵不断的山洞里,武器出鞘前的一切都与战时无异。

康平等人手里拿着的是一种特殊的武器——洲际战略导弹。由这些士兵和导弹组成的二炮洲际战略导弹旅,是中国第一支有“东风一号”美誉的战略导弹部队。

在56年的历史中,这个王牌旅先后发射了数十枚多型战略导弹。作为中国军队中最神秘的一员,他们肩负着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重任,在山林中惊天动地,无声无息。

国家重型装备

二战末期,德国人发明的V-2导弹在酒精和液氧的推动下飞到了英国半岛,发动了以武器自主导航、自动归位为特点的精准打击。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智能”武器实战15年后,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战略导弹力量。

2014年夏天,西北大学毕业生张义群成为部队最新一员。

“我可以触摸它吗?”他第一次看到喷着绿色油漆并直立的庞然大物时,怯生生地问道。

“这是你的武器,这是你的座位,”班长说。

在张艺群用指尖触碰弹丸的那一刻,张艺群对没能加入陆军特种部队的遗憾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它在默默守护和平!”

二炮某洲际战略导弹旅进行导弹吊装转运训练(2009年11月13日摄)。新华社(宋新宁 摄)

新兵先向导弹报到;退伍军人离开军队,最后告别导弹。在这个导弹旅中,一代代军人的军旅生涯,与被称为“大国之剑”的洲际战略导弹一起等待着出鞘。

1984年国庆阅兵,导弹旅现身天安门广场。外媒评论说:“中国今天首次向世界展示她的导弹家族,足以证明她有能力和信心覆盖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该导弹旅在二炮大规模战役演习中进行了出色的反击作战演练,显示了我们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新世纪以来,导弹旅升级为某型战略导弹,战略威慑和实战能力不断提升。

从“大声打”到“打远”、“打准”,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东风一号”的历史跨越,凝聚着二炮的发展历程。 《2008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二炮已成为一支精干有效、核常规兼备的战略力量,具备陆基战略核反击能力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能力。

在弦上

六连指导员张良斌的爱情即将“变黄”,邀千里之外的女友相约车站。

女朋友到达后的第二天早上,部队紧急集结。他来不及赶到家区告别,就投入了十多天的“隐身”演练。

全要素、全流程、全人员的战备演练,随时准备战斗,随机拉取,是本单位的常态。 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这样描述这种状态:“二炮平时保持适度戒备状态,按照和平与战争相结合、坚持不懈、坚持不懈的原则,随时准备战斗,构建要素集成,功能齐全,灵敏高效的作战值班系统。”

二炮洲际战略导弹旅夜间进行紧急拉动演习(2015年5月21日摄)。新华社(宋波 摄)

做好战斗的准备。洲际战略导弹巧妙地维持了战争与和平的平衡,也决定了“弦上之箭”是和平时期的唯一选择。

战争是一场时间赛跑。近年来,“东风一号”官兵将试射时间缩短至原来的五分之一,所有火力单位均具备独立试射能力,大大提高了部队的快速作战能力。

地地战略核导弹_战略支援部队下辖部队_地地战略导弹部队

战争也是意志的较量。基于现代战争的高强度和残酷性,导弹旅不定期组织密闭生存训练,采用减半口粮标准、降低含氧量、昼夜颠倒时间等方式,打造更加严峻的战场环境;官兵日夜考验作战。 ,在体力和心理都接近极限的状态下,进行战备演练,练指挥,练技能,练协调。

易怒、抑郁,终于习惯了。通过这些考验后,他是一名火箭兵,是一个不怕艰辛和死亡的忠诚男人。

张良斌的爱情有个圆满的结局。当他因为愧疚分手时,一直在等他归来的女友说,这几天他看到了火箭队的责任——“我们结婚吧!”

持剑人

如果有更多的女孩子看到火箭队想要战斗的样子,也许山谷里的军营就不会有这么多悲伤的故事了。

那年秋天,发射营首次在实战环境中独立测试了洲际弹道导弹。长剑只有一把,却有两个发射营蓄势待发。抽签结果一公布,五营欢呼,六营班长和一队却泪流满面——年底退伍,永不退伍有机会自己发射导弹上天。那天晚餐时,六营没有人进入食堂。

在漫长的南北征战岁月中,部队总结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艰苦奋斗、拼死拼搏、死活值得的环境,埋在山顶,举起原子弹,党和人民,再怎么努力。”越努力越专注,任务越重越难,技术越高,越精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对手越强,剑越亮,越光荣越开拓,其他“五岳精神”等价值表达。

这些表达不是抽象的。

二炮某洲际弹道导弹旅官兵在大雨中训练(2015年6月16日摄)。新华社(何希清 摄)

1963年10月,导弹旅第一次试射,号手赵仓在发射器下晕倒——肝癌晚期。解开他的军装扣子,一个四寸长的止痛铁板绑在他的肚子上。

赵仓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在众多革命老将的名字中,只有他是一个普通的军人。

洲际弹道导弹系统极其复杂。记住一张中等难度的图画,就相当于记住了一个首都的街巷和行车路线。要成为导弹小号手,你必须记住几十甚至上百张图纸。有些人梦想在肚子上画电路图。 “你要是在学校这么努力,早就成为‘学霸’了!”士兵们开玩笑。

指纹系统无法识别文熙军中士长老茧的手指。陈俊峰中士的“耳技”在发射场声名鹊起,走遍全国的发射营长的专业知识无人能“考验”……这个旅还有一大批“风一淼” 、“陈万能”和“导弹通行证”。中国军营的“大熔炉”以其独特的集体主义精神,造就了无数可以当战争专家的优秀人才。

二炮某洲际弹道导弹旅官兵在图书馆阅读(2015年5月18日摄)。新华社(宋波 摄)

寂静山

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窄地地战略导弹部队,人越来越少——2002年夏天,军校毕业的周涛骑着驴车去公司”群山环抱,头顶苍穹”,他的心是凉的。

太阳一出来,每个人都出去了,湿衣服搭在胳膊上,或者提着刚洗过的鞋子,随着光线移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你为什么不搬出去?”周涛不解,被教官瞪了一眼,“你把导弹放在公园里了?”

即使在夏天,这里每天也只能看到两个多小时的阳光。梁先刚中士记载,第一缕阳光会落在餐厅墙壁的第九块瓷砖上,最后一缕阳光会从窗户的下边缘慢慢消失。

对于长期在全封闭阵地守卫导弹的官兵来说,这样的“追日”也是奢望。他们画了一个红色的太阳,每天早上准时放在工作台上,准时迎接“太阳”:“新的一天,早上好!”

山是阵地的屏障,是剑的鞘。

那年夏天,暴雨冲刷了军营。官兵们拿起枪支和证件后,沿着被淹的小路冲上山来保护自己的阵地。抽干水,堵住缝隙,不分昼夜,山洪对导弹的威胁终于解除。

地地战略核导弹_战略支援部队下辖部队_地地战略导弹部队

营长从县城赶回来,制服好像是从泥里捞出来的,狗叫了起来。

“所有人都在吗?”营长问道。士兵们用中国士兵的誓言回应:“人在,阵地在!”

王瑞杰从军19年,哭过一次。他说,这几年山里有暖气、有电视机、有自来水,他很开心。

二炮某洲际弹道导弹旅高级工程师刘连军分析发射装置的技术问题(2015年6月6日摄)。新华社(宋波 摄)

担心

70多年前,在二战导弹首次亮相时,中国凭借落后的武器装备,取得了100多年来第一次全面战胜外敌入侵,为建设中国获得了血与火的灵感。强大的国防。

面对西方国家的“核讹诈”,新中国决定发展导弹和原子弹。 1959年7月,中国第一个地对地导弹营——洲际弹道导弹旅的前身——在北京成立。 280名退伍军人在没有告诉父母或妻子和孩子的情况下冲向戈壁。

1963年10月,作战部队发射的第一枚战略导弹成功发射。时任导弹营参谋的高同生回忆说,发射场上哭声与欢笑交织在一起。

这枚被称为“奇奇弹”的“东风一号”,打破了外界“中国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预测,也标志着实现了最先进技术的结合导弹和​​当时的作战部队形成战斗力。 ——中国战略导弹解决战争危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历史开始了。

中国航天和导弹工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曾经说过,手中没有剑,与有剑不使用完全不同。

享受多年和平的后来者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两弹一星”的发展,没有形成战略导弹力量,中国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新华网北京7月2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张玄杰白瑞雪李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