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剑的故事,弘扬剑的精神。你好,小“火”的朋友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故事是《难忘的岁月》。
习主席郑重指出:“前进的路上,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多远,未来再光明,也不能忘记过去,不忘初心。”
深刻领会习主席的殷切教导后,不禁想起某战略导弹部队起步阶段的一些往事。我在战略导弹部队的两个单位工作了27年。,见证了战略导弹力量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感到非常兴奋和自豪!
1965年底,我从原南京军区调到军委炮兵项目筹备处,直接参加某部门的筹备工作。当时,筹备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选拔调动干部,组建军队机关。按照指挥部要求,对调动干部要严格按照国防先进部队干部条件进行审查和检查。
正如一些同志所说,我们都是“筛筛、畚箕、畚箕筛”选出来的。调来的干部分布在全军70个师及同等师级单位,范围很广。我主要是负责华东地区干部的选拔和调动,我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三四个月,直到任务完成才回到工作岗位。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次年6月初,我们组织了400多名干部到岗报到,确保工程兵工作在施工前能够正常运行。当时部队接待条件差,车辆不足。有时,干部同志干脆推着小推车到汽车站迎接大家。新战友虽然一路上风风雨雨,但看到我们的热情,他们都深受感动。
1965年1月,总参和炮兵组织对部队预选区进行了调查。图为部队进山测点现场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966年初,除机关、直属班子干部陆续报到外,数千工程兵即将进驻。如何解决吃、住、行的问题?
当时,部队分散在几个省,部队暂时住在一个乡镇一家老旅馆的一栋木制二层楼房里,到处通风,人们在楼梯上“吱吱”地走着。看天上的星星,这算是该地区最好的房子了,而其他机构和直属团队则住在普通人的家中或废弃的房屋中。
1966年3月,工程队陆续进山,大家白手起家。当时,军队的副食品供应十分困难。缺货时,就用泡菜和盐水来吃饭。后来,他调到运输队,除了保证工程设备和特需物资的运输完成外,还要兼顾生活必需品的运输,缓解了供需矛盾。由于地处远、间隔长、贮藏条件差,冬季只能购买白菜、萝卜、土豆,夏季只能添加瓜果蔬菜。
面对恶劣的道路交通条件,工程兵利用简单的工程设备和劳动工具,在山上开路,临水架桥。一线官兵日夜工作,几乎没有假期,劳动强度极高。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刚刚开辟了通往战斗阵地和洞穴的道路,为接下来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大部分部队驻扎在深山古林,可谓“天上一线,百里无人”。一般早上十点以后才能看到太阳,下午四五点太阳就下山了。看不到太阳。五六月份我们去部队做研究,还得穿棉衣,烤火盆。许多同志患有风湿病和关节炎。
工程兵官兵每山开路,临水架桥,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图为进山时自己搭的桥
军站封闭而偏僻,生态原始,山上野生动物很多,尤其是各种蛇类,尤其是一条叫“乌布龙”的毒蛇,毒性很大。剩余的。在我担任团政委期间,有一次晚上去连队检查店铺,在回团本部的路上,遇到几个农民拦车求救。连忙下车一看,原来是有人被五步龙蛇咬了。我们将伤者送往镇卫生院进行抢救。不幸的是,毒药太高而无法解救。
那时,军队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乏味。没有电视,更不用说手机和互联网了。我们最多一周看一场露天电影。兵中有云:“兵日观兵,夜观星”。后来有一台电视机,但是因为山里信号不好,画面很模糊。有士兵戏谑地问:“电视台的主播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 没有解决。
面对种种困难,各级党委千方百计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发扬我军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逐步开展“三炮” “爱二炮为师,爱岗位贡献,爱本职创造最好”。“爱”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二炮特色的思想教育道路。“三爱”精神就像一面璀璨的旗帜,带领官兵奋勇前进,攻坚克难。
那些艰难的岁月,工兵部队装备简陋,供不应求,但大家都抱着“条件允许,条件不创造也行”的决心,攻坚克难,钻洞,爆爆,打滑坡,不仅是劳动密集型的,而且风险很大。某团五连排长韩光山和班长孟庆昌,因隧道塌方被困。韩光善牺牲后,被原二炮视为“红心骨硬的好排长”,孟庆昌被授予三等功。
曲俊臣,某团的新兵,是渣男。1966年9月24日,夜班施工期间,突然发生山体滑坡。他推开前面的战友,却被一块巨石重伤,鲜血模糊。他不怕危险,喝道:“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克服一切困难,争取胜利!” 同志们用千斤顶把他救了出来,用自卸车把他送到了医院。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他成了二等伤残军人。
据统计,近10年来,部某在建工程组有10余名干部战士因公殉职。面对生死考验,广大指挥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地地战略导弹部队,为大国的长剑铸就坚实可靠的“刀鞘”。韩光山、孟庆昌、曲俊臣……这些英雄的名字我永远不会忘记!
图为陆军机关小鹿口营区旧址
1967年,一期工程竣工,移交某军使用。该部队是我军最早组建的战略导弹部队。享有“亚洲第一导弹营”和“东风第一旅”的美誉。是我军导弹部队的优良种子。1963年10月25日,他们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竞争炸弹”,为共和国战略导弹部队开创了一条光明的剑道!
后来,部队根据形势需要,先后组建了几个导弹团。建军初期,首先遇到的困难是“三缺”:一缺装备,二缺人才,三缺教材。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退缩,而是明确提出“练无装备、有装备打仗”的口号。官兵们用硬纸板模仿手术台,用麻绳代替电缆,用黄泥和胡萝卜做导弹模型。建军10年来,阵地设施逐步完善,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具备实弹发射能力。
作为一名老兵,我深深明白,荣耀的背后,是无数官兵家属的默默奉献。部队常年驻扎在偏远落后的山区。家人随军难,就业难,孩子上学难。有的家属要随军,不能随队,因为队里没有岗位,有的是工人干部,有的老师只能做推销员。教育方面,车站内没有幼儿园,有的小学只有混班,几个年级挤在一个教室里,互相干扰。后来,军队千方百计为孩子上学创造条件,并与地级以上城市中学签订了接收军队子女的协议。“献忠诚、献青春、献生命、献子孙”——这就是火箭兵的爱国主义!
时光荏苒,时光荏苒。一转眼,我已经82岁了,我心爱的战略导弹部队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繁荣岁月。50多年的艰苦奋斗,50多年的艰苦奋斗,50多年的必胜决心,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谱写了一曲忠诚之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高度重视战略导弹力量,寄予厚望。他亲自决定将二炮更名为火箭军,并发出座右铭,开启了战略兵种建设的新篇章。作为一名在山上27年的火箭军老兵,我深受鼓舞。我坚信,在习主席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奋斗,火箭军一定会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再创辉煌,再创佳绩!
导演 | 火箭军政治工作部
主持人 | 宣传文化中心
问题 | 第803期
制片人:毛训政
主编: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