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总结:
1.在这次“封岛军演”中,解放军时隔26年再次向台湾海峡发射弹道导弹。根据公布的信息,解放军共发射了16枚导弹。但台湾防卫厅声称只有11个,而日本的检测结果显示有9个。
2. 日本对从中国大陆向东南方向的弹道导弹轨迹进行监测,主要依靠安装在冲绳Yozatake分基地的J/FPS-5反导预警雷达。这一次,日方公布的导弹数量与实际数量不同,很可能超出探测范围。
3. 台湾从美国购买远程预警雷达,并建造了乐山雷达站。由于这款雷达还是1980年代水平的第一代AN/FPS-115,虽然是相控阵雷达,但扫描速度跟不上,跟踪速度和后端处理能力不足,正面面积低于标准。模型降低了 56%,检测准确率等能力下降,性能其实很一般。此外,东风导弹在完成近程打击任务时,有多余的能量在弹道上耍花招,使其跟踪更加困难。也有可能是解放军使用了电磁抑制对抗措施,干扰了乐山雷达的回波,导致其错过了测试。
4.“铺路爪”和乐山雷达虽然吹嘘,但实际上并不能帮助台军对抗解放军的远程精确打击,更难以带来根本性的平衡变化。海峡两岸之间的强权。台湾岛本身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可言,台军的防空反导能力与解放军的打击能力相比还是太弱了。随着台海两岸经济实力差距迅速扩大,台湾当局无论再怎么加强军备,都无法做到所谓的“以武拒统”。
作者|唐耀虎
凤凰网客户端名誉编辑
进一步回顾和分析台海演习。8月4日12:00开始,为期三天(4日中午-7日中午)、72小时的实弹射击开始了。
中午13时许,东部战区陆军19式远程火箭炮分队在台海进行远程实弹射击训练,对东部地区进行精准打击台湾海峡取得了预期成果。
下午2时至3时,东部战区火箭军对台湾东部岛外预定海域发动多区域、多类型常规导弹火力打击。
这是解放军时隔26年再次向台湾海峡发射实弹弹道导弹。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将“区域拒止”描述为官方军事语言。过去,这个词只出现在美军作战计划中对解放军战术的描述中。
对于远程火箭弹攻击环节,官方动态效果图与飞越马祖群岛和海峡的台湾E-2K预警机——20克丁毛监测数据一致。
也就是四个运载火箭,每个运载火箭都配有一个发射箱——五枚 300 毫米火箭。4×5 正好是 20 件。
那么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动态效果图实际上是根据训练启动计划绘制的。那么发射的常规导弹的数量应该是16。
但是,统计数据中交易对手的数量存在很多差异。台湾的假“防卫省”说是11,而日本防卫省报的只有9,这是怎么回事?值得深入阅读。
台湾没有说明具体的导弹型号和发射地点,而日本统计的9枚导弹的详细信息如下:
第一组同时在不同地点进行两轮,落点不同,推测来自江西东北部和南部地区。
1、13:56 发现于福建沿海,飞行约 350 公里。
2、13:56从中国内陆发现,飞行约700公里。
第二组军座台湾海峡导弹危机,单发,推测来自赣南
3、14:14在中国内陆发现,飞行约550公里。
第三组,同一地点连续两枪,落点不同,推测为浙西南
4、14:57在浙江沿海发现,飞行约350公里。
5、14:57在浙江沿海发现,飞行约650公里。
第四组,同一地点连续两次射击,落点相同,推测为赣东北部
6、15:05在福建沿海发现,飞行约500公里。
7、15:05在福建沿海发现,飞行约550公里。
第五组,同一地点连续两次射击,落点相同,推测为赣东北部
8、15:08 发现于福建沿海,飞行约 500 公里。
9、15:08在福建沿海发现,飞行约550公里。
日本检测
日本对中国大陆东南方向的弹道导弹轨迹进行了监测,主要依靠安装在冲绳与佐竹分基地的J/FPS-5反导预警雷达。
日本早在 1990 年代中期就决定开始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1999年,当朝鲜的大浦东一号弹道导弹飞越日本上空落入太平洋时,日本决定部署战略预警雷达。
一方面寻求美国帮助部署爱国者PAC-2/3防空系统,另一方面依靠自身技术实力研发预警雷达。
1999年,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开发院国防与航空发展实验组开始研制J/FPS-5大型导弹预警雷达。原型雷达于 2004 年在千叶县朝日市东北部的一个试验场进行了测试,并一直持续到 2007 年。
2006年,日本内阁批准拨款8亿美元用于建造4个导弹预警雷达。量产的雷达由三菱电机制造,每台雷达的成本约为1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亿元)。
第一台雷达于 2008 年在日本西南部鹿儿岛县的下津岛分公司投入使用。第二个佐渡分基地建于本州岛西部新泻县海拔1040米的新公园山顶,于2009年底投入使用。
前两个雷达是最近升级的原型。2010年,J/FPS-5B雷达安装在本州岛最北端的青森县和下北半岛奥索雷山最高峰的大野班屯基地(第42警戒组)。
2012年2月,J/FPS-5C雷达在冲绳南部的Yozatake支部基地(第56警戒大队)投入使用。四台雷达排成一列,瞄准日本西北侧。
J/FPS-5雷达安装在一座34米高的大型建筑内,采用34米高的切角三棱柱结构,共7层,可利用下部圆形导轨进行旋转。
有源相控阵雷达阵列安装在建筑物的三个侧面,包括一个直径为18米的主天线和两个直径为12米的弧形天线罩。由于块体外观不规则,故称龟壳。壳牌雷达。
18米正面的主雷达是S波段雷达,主要用于弹道导弹/飞机跟踪,频率为1~1.5GHz(波长30cm~20cm),一般会直接面对威胁的方向。
两台12米前雷达是用于飞机/巡航导弹跟踪的L波段雷达,频率为2~3GHz(波长15cm~10cm),主要用于补充探测范围。
2009年4月5日,日本首次使用J/FPS-5雷达实际探测到从朝鲜发射的Unha-2火箭。
可用探测距离1200~1800公里(中低位800公里)军座台湾海峡导弹危机,最大跟踪距离2100公里。日本声称能够追踪俄罗斯战略核潜艇在极地纬度发射的弹道导弹。
毕竟,雷达的探测范围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目标高度越高,信号越大,探测距离越远。
这一次,日方公布的导弹数量与实际数量不同,很可能超出探测范围。
此次日本使用西南端的汤座竹雷达站,该雷达站位于冲绳岛南端,距台湾岛台北约624公里,距我国东南沿海约700-1000公里。
基本达到了导弹探测“中低位”的极限,还有情有可原的疏漏。但是台湾自己的导弹探测雷达处于中心位置,忽视它是非常不合适的。
台湾检测
近10年来,“铺路爪”雷达和乐山雷达一直被台方吹嘘。例如,“大陆上的一切活动都将完全由台湾控制,不再有秘密”。
而在这场准“实战”中,“铺路爪”的实战效果如何?
“铺路爪”是英文系统名称PAVE PAWS的奇怪翻译。“PAVE”是Precision Acquisition Vehicle Entry-Precision Capture Reentry Vehicle的首字母缩写,恰好是“铺设”的英文单词。
“PAWS”是Phased Array Warning System的首字母缩写,正好是英文单词“paw”,所以这个组合被翻译成奇怪的名字“Paving Claw”。事实上,它的官方型号是AN/FPS-115雷达。
1996年的台海导弹危机给台湾带来了很大压力。这一事件促使台湾从美国购买了更新的远程预警雷达,以取代原来的“长白”相控阵雷达。
2003年,台湾通过远程预警雷达采购案。2005年6月,美国正式宣布向台湾出售此类雷达系统。经过选址和选址,2007年正式开工建设。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考虑到增加超低空巡航导弹的探测能力和软件升级的需要,项目造价从最初的304亿新台币上升到409亿新台币(约92亿元人民币,1 3.8 亿美元)。岛上引起了争议。
该项目最终于 2011 年 3 月完成,并于 11 月通过了完整系统的初步测试。2012年,所有定位设施建设项目和整个雷达系统的全面集成最终完成。
2013年2月1日,台军高调举行远程预警雷达编成仪式,宣布台军“十年磨一剑”的“防空利器”——“铺路”爪”雷达正式进入战备行列。
雷达天线建于台湾中部新竹市五峰乡与苗栗县交界处,海拔2620米的嘉理山主峰乐山。主楼长约20米,高约30米,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巨大的奶酪。
台湾乐山雷达配备了完整的三面天线,但阵列直径从30米缩小到20米。每根天线后倾20度,可扫描水平方位角130°和垂直方位角5-80°的范围。一轮扫描所需时间为 6 秒。
雷达的工作频率为420~450 MHz,波长约为0.7米——接近米级的波长意味着损耗更小,探测距离更远,但探测精度也会降低。但这对于远程预警雷达来说一般都不是问题。
乐山雷达在2013年初投入使用后,第一年的维修费用就高达13亿新台币,相当于台空军所有其他雷达维修费用的5倍. 此外,还需要1.7亿水电费和运营成本。
此后,维护成本稳步上升。2012-2017年,总成本为1.10.74亿,2018-2022年,总成本为1.10.47亿。十年维护成本相当于50亿元。5亿,一半以上的成本。
因为台军没有维修能力,所以需要制造商,雷神公司的工程师,长期驻扎。事实上,美军和承包商也驻扎在雷达站,负责直接控制雷达监视大陆东南部的各种动向。
2020年10月,蔡英文视察乐山雷达站。蔡英文身后站着一个美国人,他毫不避讳镜头,这是公开的秘密。
AN/FPS-115雷达最大功率580千瓦,平均功率145千瓦。对于不同高度和不同雷达反射特性的目标,其有效探测范围为1500公里至3000公里。
这种雷达可以同时探测到大约200个目标。根据需要,雷达波束可以聚焦特定范围,实现对更远距离关键目标的连续跟踪。
一些台湾人喜欢吹嘘乐山雷达可以在5000公里外的新疆上空探测到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物体。这是典型的吹牛不起草。
台军的介绍很明确,在这个距离可以探测到雷达反射面积超过10平方米的目标,而且由于地球的曲率,几百公里以上的太空只有运载火箭在这个距离可以看到。
台湾认为,面对大陆导弹袭击,乐山铺路爪雷达可以获得4-7分钟的预警时间,足以及时启动防御系统程序。
当前的台海局势,让乐山雷达显得尤为突出。这也使它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
为什么“铺路爪”没考上?
我们知道,这次导弹发射,公布的图片和视频显示,主要是东风15B和东风16。东风15的弹丸直径约1米,射程估计为600-800公里。
东风16是另一个单位研制的。弹丸的主直径增加到1.2米,长度也增加了。运载火箭从四轴拉长到五轴。射程估计为 800-1200 公里。
导弹在最大射程处的弹道,称为最小能量弹道(MET),是一个椭圆弹道,受到严格约束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推进剂能量。
最小能量弹道易于计算,因此对手的雷达可以根据导弹的飞行速度和姿态角来计算其下一个位置,以保持精确跟踪。
但现在实际射程只有500~700公里,而且如果有多余的能量,可以在弹道上耍花招,不再严格限制。如果你不按规则出牌,就很难追踪。
DF-16和DF-15B弹头末端有小翼,末端段可以在大气层中机动,也可以改变弹道。东风16的多余能量更大,玩花更容易,东风15B也可以做一点机动。
如果一发导弹齐射,同时发射多枚导弹,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判。由于弹道导弹的飞行速度太快,射程600公里的导弹的停机速度也超过了每秒2公里。
这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乐山雷达的性能其实并不好。有资料显示,乐山雷达虽然是相控阵雷达,但扫描速度跟不上,跟踪速度和后端处理能力不足。
具体来说,虽然台湾声称全球只有6台“铺路爪”雷达,美国3台(北加州、阿拉斯加、马萨诸塞州),欧洲2台(英国、格陵兰),还有一台是台湾的乐山雷达。
但其实台湾乐山雷达还是1980年代水平的第一代AN/FPS-115。欧美Pave Claws全面升级为第三代AN/FPS-132,采用新型固态有源相控阵收发单元、信号处理器和后端分析软件。
此外,台湾“铺路爪”的正面面积比标准型号小56%,检测精度和目标识别能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另一种可能是解放军使用电磁抑制对抗措施干扰乐山雷达的回波。台湾发现的导弹数量不正确,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硬对抗的计算
事实上,无论监控多少,“铺路爪”都无法帮助台军对抗解放军的远程精确打击,更难为两岸力量对比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海峡。
最根本的问题是,与解放军的弹道导弹和远程火箭炮相比,台军的防空反导能力仍然太弱。
台军采购并部署了3套“爱国者-2”、6套“爱国者-3”、6套“天宫-2”、3套“天宫-3”导弹系统,共计18枚设置有防空导弹系统。具有导弹能力的防空导弹系统拥有数千枚炸弹。
但是只有 18 个重要的相控阵搜索雷达,对抗饱和攻击的能力是有限的。相比之下,解放军的远程打击能力早已超过这个标准。
外界估计,解放军的短程弹道导弹数量一般在1500-2000枚。19式远程火箭发射器的服役可以轻松翻倍这个数字。
整个台湾岛都在19式远程火箭炮的370毫米火箭弹(射程300公里)的打击下。一枚370毫米精确制导“火箭”的成本仅为米级直径导弹的1/3。
射程远、精度高、功率足。虽然穿透力对加固的硬目标略显不足,但对付脆弱而精密的防空导弹发射器和相控阵雷达却绰绰有余。
19式远程火箭炮可以实现低成本、快速远程高精度打击,同时保留了火箭炮密集、重量轻等野战齐射的传统优势。
巡航导弹、远程火箭发射器和无人机打击的混合使用将更加难以应对。更不用说东风17,这是一种跨大气层滑翔机动。
战时,在发射东风15、16等大量普通弹道导弹之前,东风17将用于摧毁台湾“铺路爪”雷达,为后续打击开辟通道。
因此,作为对台打击的头号目标,乐山雷达在发现来袭导弹的时候,正是被摧毁的那一刻。同时,18套防空系统相控阵制导雷达和20多个普通预警雷达站也被摧毁。
猜一猜,这台总共耗资约140亿元的“铺路爪”雷达到底有多少枚导弹?
铺路爪雷达、爱国者、天宫导弹在26年前开工期对二炮的常规导弹部队还算可以,但对现在的大陆火箭军+陆军远程火箭弹完全没有影响发射器。
从军事角度来看,台湾岛本身几乎没有战略深度可言。即使在台湾海峡,导弹也只需几分钟就能飞过。台湾的军备已经失去意义。
台湾每年的军费只有150亿美元,不到1000亿元人民币。GDP总量从占大陆的一半以上变成了回归普通省份。
随着台海两岸经济实力差距迅速扩大,台湾当局无论再怎么加强军备,都无法实现所谓的“以武拒统”。(专栏编辑:尹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