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错失良机
一
1991年底,曾经的“超级大国”之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在人们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解体,就像一座摩天大楼倒塌,让全世界为之惊叹. 前加盟共和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相继宣布独立,苏联转眼成为15个国家。苏联“分裂”时,该国的大部分资产都被俄罗斯继承,其他的也被分成了部分。黑海造船厂位于黑海沿岸,属于乌克兰共和国。前苏联海军在黑海造船厂建造的三艘航母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库兹涅佐夫”号 已完成98%工程的航母被俄罗斯海军强行驱逐;尚未下水的航母凉歌和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作为资产分配给了乌克兰。
刚刚独立的乌克兰没有能力建造“瓦良格”号,更不用说支持“烧钱”的航母,所以准备把未完工的“瓦良格”号作为半成品出售。
正在乌克兰造船学院进行交流访问的哈尔滨船舶工业大学(现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将此信息发回中国。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中国船舶工程学会理事长郑明上将得知后,立即通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船舶工程学会理事长潘增喜,做了报告。
郑明对潘增熹说:这件事很重要,应该作为一件大事来处理。大家都知道,这艘船是真正的航空母舰!
当时,中国船舶工程学会正在筹备年会。郑明建议,会议期间,应该邀请教授讲这件事,也应该邀请学会名誉会长刘华清来听。
潘增熹说:这是个好主意,你能行!
郑明向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汇报,建议他出席会议并作出批示。刘华连忙答应:开会的时候去见大家。
1992年初,中国船舶工程学会召开年会时,刘华清真的来了。会议议程临时变更,邀请了海军工程学院教授为“瓦良格”作报告。
郑明为什么非要邀请刘华清去开会?因为郑明知道,刘华清从1970年就开始研究航母,从此与航母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1982年出任海军司令员后,他多次提出要对航母进行演示和讨论。
刘华清之所以热衷于搞航母,也和他的经历有关。早年就读于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后来长期负责海军和全军的科研和装备建设。他熟悉海军、海洋,熟悉世界海权形势的发展。
二
海军作家石长雪所著的《海军司令刘华清》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早在1960年代初,刘华清在担任海军研究院院长时,就非常关注航母在世界海军强国中的发展和应用,并思考航母的发展。工程报告。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70年初春,海军党委出人意料地接到中央最高决策层关于研制航母的指示。这个“光荣的政治任务”幸运地落到了刘华清的肩上。当时,他被无理免去国防科委副主任领导职务,被遣返回海军当了一个小小的“舰办”——“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组长”办公室”。
能够亲自主持起草中国首艘航母建设项目报告,是让身处逆境的刘华清北感到荣幸和自豪的一件大事。
刘华清在回忆录中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这件往事上,只是简单地写道:“早在1970年,我还在船舶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就组织了一次航母专题演示。按照我上级的指示,上报了项目计划。”
但在知情人士看来,这个最初的论点有更充分的一面。
刘华清的女儿刘超英回忆说:“我父亲有一个特点,无论职位高低,他都坚持自己的信念。航运处处长是一个很小的官员,但他觉得自己的职责是国防要强,重要的事情必须要确保。” 刘超英认为,父亲开始将精力投入到航母工程上并非偶然。“对于航母来说,他的意识也会超前。毕竟他从1954年到1958年就读于苏联海军学院,后来又在第七学院(舰船研究所)任院长,对他非常熟悉用舰船的战术和技术。”
国务院第六机械工业部军管委员会原委员郑明回忆,随着1970年5月5日中央令正式下达,第七院成立了“地方和外地,从各个研究所调来的人,集中几十人,在灯火通明的地方搞示范工作。”
《海军统帅刘华清》一书中写道:
1970年5月16日,是一个应该载入中国航母发展史的特殊纪念日。这一天,刘华清主持完成了题为《关于航母建设的初步意见》的报告。
这份保存在海军档案馆的报告不长,但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海军发展史来说,是一份难得的珍贵文献。回溯到1866年,历经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近现代海军走过了整整100年的艰辛历程,中国航母终于步入了高水平决策愿景源于梦想,刘华清构想出第一幅“概念模型图”。
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楼身亡。“9月13日事变”震惊中外,刚刚开始的中国航母预研工作突然搁浅。
直到这个时候,刘华清才知道,一年半前下达建造航母命令的中长就是林彪!当政治气候发生变化时,科学研究变得困难。
五年后,刘华清第二次向中央提出,中国要建造航母。
1975年5月,毛泽东主席给海军第一政委苏振华“十年努力,实现目标”后,6月,在苏振华主持下,海军与第六军机械部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报告。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请示。
当时,刘华清并没有参与这个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8月下旬,刘华清看到了“谋划”。看完后非常失望。感觉既缺乏国际视野,也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后来才知道,这份“规划”报告是在短短20多天的时间里仓促写成的。
刘华清后来回忆说:“我好几天都睡不着觉,这是关系到海军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大事……想了想,感觉不能再沉默了。”
刘华清针对海军和六机部上报的“规划”,在办公室呆了整整一周,病中写了《海军装备问题报告》,阐述了海军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装备从八个方面入手,针对“十个年度计划”缺乏战略思维,观点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1975年9月3日,刘华清向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递交了万字的《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报告》,大胆提出:“为解决水面舰艇问题,潜艇到中海和外海进行空中作战,在掩护、支援、合作等问题上,要尽快着手研制航母!”
邓小平在接到刘华清的报告的第二天,就转发给了海军第一政委苏振华:“振华同志:请考虑一下,我觉得有些意见值得关注。”
遗憾的是,在中国政局风云变幻之际,刘华清的《报告》难逃被搁置的命运,未能促使《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的调整。后来,随着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刘华清也被单独分册。
1982年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后,实现航母构想的机会来了。
海军司令员刘华清
1983年5月,海军装备示范研究中心成立,刘华清明确将航母作为重要的研究示范课题。
1984年1月11日,在海军第一次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投下了“重磅炸弹”:
“海军想要建造航母的时间并不短,由于国家经济能力差,在1990年代之前,这似乎已经不可能了。但是,航母总是在建造的。”
这是刘华清自1982年8月就任海军司令员以来,就建造航母问题的首次公开表态。
1986年,刘华清正式提出“海军战略”理论。他将“近岸防卫”改为“近海防卫”,这是1866年以来中国现代海军海上防御理念的里程碑,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军事战略。“近岸”与“近海”的区别,引起了海军思想观念、装备建设、战场建设、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在其后召开的第二、三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航母问题被反复提及,刘华清的态度愈发清晰。
在第二次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他说:“到2000年,必须始终考虑航母。对于航母的发展,可以不提型号,先做预研。”
在第三次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他说:“现在,各国都在关注航母的发展,我们的困难比较多,财力和技术都有一定的困难,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必要的,十年后再做,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我要求我们尽快论证和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他特别强调:“我们航母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维护世界和平。如果我们有了航母,海军的素质将彻底改变,海军的作战能力将彻底改变,也将得到很大提高,更有利于我军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1986年11月18日至20日,由刘华清发起的首届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军内外的80多位专家学者不仅充分肯定了海军的军事战略和海军发展战略,还呼吁尽快研制航母。
1987年2月27日,中央军委召开常务会议,听取总参谋部关于“七五”期间全军主要作战装备规划规划的报告。会议认为,“七五”期间,军队装备建设要坚持优先、能力强的原则,发展顺序为陆、空军、二炮、海军。海军排名“最后”。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1980年代,资金不足也成为航母下水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1985年,中国军费总投资仅为192亿元,不足以购买一艘美国大型核动力航母。
刘华清作为海军司令员,主持制定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叶海军装备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他认为,实现“海军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核心力量是航母编队!没有航母战斗群,“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就难以实现,海上强国的地位和权利难以保障,中国在太平洋没有话语权!
刘华清决定向总部负责人汇报。他说:让军委总部负责人充分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否则,等上级策划出来002航母飞行员就位了没,“余波”就难以释放了!
1987年3月31日,通报会在海军办公楼第一会议室举行。不知为何,总部的负责人一个都没来。只有时任总参装备部部长何鹏飞代表指挥部领导,带领总参装备部、作战部等相关部门领导来海军听取装备规划问题汇报.
何鹏飞虽然只是一个总参二级处处长,但刘华清还是亲自报到。他一开始就明确表示,海军将坚决执行军委的决定,但必须向军委负责人说明海军的真实想法和意图。
当时出席会议的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对通报印象深刻。他在纪念刘华清的文章中写道:“他(刘华清)说,海军战略涉及海军建设的顶层设计,发展方面有两大方面。问题是一个是航母,一个是航母。”另一个是核潜艇,当时他说了一句关键的话,“这两件装备不仅是用来打仗的,也是平时用来观赏的。一个老红军会说这种语言,在中国不多。”
刘华清的报告没有得到官方反馈,但引起了总参、国防科委等领导机构的关注。
不管重要不重要,作为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已经开始为实现中国航母梦而谋划。
1987年4月上旬的一天,刘华清召见海军学院部部长赵国军、干部部部长傅伯海到办公室,下令在广州海军开设飞行员班。秋季学院。毕业后,所有学员将登上驱逐舰和护卫舰,从副舰长、舰长,到编队指挥官,一步步成长。他说:“这个班的人不多,十个就够了。”
刘华清终于吩咐两位大臣:“关键是要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和青春,百分百中挑一!”
9月初,中国海军首届“领航员班”在广州海军学院开课的消息被媒体报道,迅速引起海外舆论关注。西方军事分析人士普遍预测,中国正在启动航母研制项目,并将在21世纪初实现航母梦想。于是,“机长班”被外媒直接解读为“航母船长班”。
就在第一届“机长班”如火如荼之际,由海军装备示范研究中心组织的“航母研制研讨会”也经刘华清批准,于当年5、8月在北京召开。
以此为标志,中国航母的展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1987年11月,10多岁的刘华清进入中央军委决策层,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央军委委员。两年后,他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三
在中国船舶工程学会年会上,刘华清听了很久。大家提议派人去乌克兰看看。刘华清认为可以去,但应该是当地政府带头,而不是海军。
会后不久,1992年3月,经上级批准,以中国船舶工程学会的名义成立的代表团访问了乌克兰黑海造船厂。作为代表团成员,郑明参加了“瓦良格”号航母代表团。
黑海造船厂热情接待了中国客人。当时,乌克兰的经济形势非常糟糕。早餐没有牛奶,晚上酒店暖气不足,房间很冷。乌克兰方面不得不给他们每个人加一条毯子。
据郑明回忆:“当时船厂总工程师带我们去看‘瓦特’号船,我们一路下到海底,可能是为了省电,没有电灯在船上,所以只能用手电筒点亮。总工程师还拿了一本小本子说,里面有3000多个舱室,我怕是出不来了。是新的,安装了一些电缆和管道,设备没有完全安装好。”
双方公开谈论购买“瓦良格”号。乌方认为只有中国才能继续建造这艘船,并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建造它。
中国人说:“你们的工程师工资高,我们养不起。我们的工资很低。”
乌方说:“我们不要这么高的待遇,我们只是想帮你建造它。这是捍卫世界和平的武器。就像我们的‘儿子’一样,我们只想完成它。”
“瓦良格”号航母是苏联海军第三代航母“库兹涅佐夫”级的二号舰。1985年12月在乌克兰黑海造船厂的船台上开工建设,1988年11月25日下水。根据公开报道的数据,“瓦良格”号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主要尺寸:船长302m(全长),270m(水线),水线处35.4m宽,吃水10.5m
飞行甲板:长300米,宽70米
机库:长152米,宽26米,高7米
排量:43000吨(标准)、55000吨(满载)
功率:8台КВГ-4涡轮增压立式水管自然循环蒸汽锅炉4台TV12-4汽轮机4轴20万马力
辅机:9台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6台15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
最大速度:29节
续航:8500海里/18节,3800海里/29节
船员:1960名水手+626名航空人员+40名旗舰指挥人员
“瓦良格”号原名“里加”号,1990年7月改名为“瓦良格”号,以纪念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舰艇在仁川海域击沉的“瓦良格”号巡洋舰。截至1991年11月,“瓦良格”号建造率已达68%,船舶机舱安装完毕,电站舱通电,船舶机械设备也开始试运行。
中国造船学会代表团回国后,正式向上级写了报告,建议买回“瓦良格”号,请工人,请图纸,把东西在船厂的仓库里应该带回来。
据郑明回忆:代表团向各级有关人员汇报了8次,听取汇报的人只是听了,没有表态,事情就解决了。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三年来,《瓦良格》的话题就像一个气球,一直飘在空中,从未降落,但绑在气球上的细线却一直在刘华清的手里,一直没有让它飘走了。1995年4月,根据刘华清的指示,海军司令员张连忠在海军装备示范中心(现海军装备研究所)组织了航母研讨会,目标是引进“瓦良格”号。会议规模很大,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解放军第三指挥部和国家部委领导出席了会议。
刘华清在会议结束时说:你5月份应该在乌克兰。但最终还是要由中央政治局决定是否做航母。
会后,海军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请示。
由于种种原因,中央政府没有批准这个引进计划。
据时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黄平涛后来在《记住刘副主席两三件事》一文中说,他曾于1995年5月出差到乌克兰,检查项目合同的执行情况。作为从乌克兰进口的燃气轮机。出发前一天,突然接到通知,去京西宾馆接受任务,“在京西宾馆,部队曹刚川同志、何鹏飞同志向我转达了刘副主席的指示,加了一句任务:参观黑海造船厂“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看看是否值得购买。接下这个任务我们很兴奋,刘副主席要造航母,造船多年的梦想或许可以实现。
当时,曹刚川正在京西宾馆参加军委扩大会议。与黄平涛一起的还有船舶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胡继正。黄平涛、胡继征一生从事造船业,为海军建造了各类舰艇数千艘。.
黄平涛组织出国人员讨论分工,列出考察大纲,安排人员拍照、拍照、记录。
黄平涛一行人抵达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受到了对方的热情接待。造船厂也非常致力于保护“瓦良格”号。就算工厂发不出工资,航母上还是有人值班的。为了方便他们的登机检查,他们还临时拉了电线用于照明。
他们登上“瓦良格”号,仔细地上下打量着。胡继正自己也拍了一段视频。当时航母的电子设备还没有安装,主要是看电力系统。乌方表示愿意出售,并公开出价2亿美元。私底下,有人咬着黄平涛的耳朵,小声对黄平涛说:如果真要买,2000万美元就可以成交。
黄平涛等人视察归来,专门整理了汇报材料。胡继正还根据自己拍摄的素材剪辑了一段视频,准备向曹刚川和刘华清汇报。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曹刚川和刘华清都没听过汇报,此事被搁置。黄平涛和胡继征有些失望。
郑明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那段时间,有几批人前往乌克兰黑海造船厂视察。当时海军的想法是购买半成品自行研发。前者更适合入手,也符合刘华清的想法。
据黄平涛回忆,1995年10月25日,刘华清到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参观“八五”国防科技预研成果展,黄平涛陪同前往。参观完毕,刘华清把黄屏涛拉到一边,对他说:“小黄,不要再提航母了。”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
这显然与高层决策有关。中国与“瓦良格”号航母无缘。
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航母》一书谈到了总理当时在一份关于航母的报告中所指示的历史:“本届政府不考虑这个问题。”
该书认为,自从苏联解体后,中国面临的安全压力消失了,因此采用了“仁慈”的“新安全理念”,航母项目自然也被暂时搁置了。还有消息称,有关方面研究了改造航母的成本,选择放弃这一计划。
对此,曾任何鹏飞书记的海军装备部某处处长刘向春有他的看法:“建造航母,有四个要素:国家战略、统帅意志、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这四点缺一不可。在过去的40年里,因为这四个要素不完整,中国还没有建造过航母。”
1996年初春的一天,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船舶贸易公司孙芳主任对胡继政说:我刚得到消息,“瓦良格”号要作为废铁出售,要不要买回来?
胡继征觉得这是好事,便向航运公司总经理王荣生汇报。王荣生一听,很是高兴:买吧,以后再说。王荣生顿了顿,这才说,这件事他得请示曹刚川。
此时的曹刚川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副参谋长。胡继正拿起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想要给曹刚川的办公室打电话。
王荣生在电话中向曹刚川汇报002航母飞行员就位了没,他要收购《瓦良格》。
曹刚川说:你的船永远是国企,是你从国家买的!
王荣生说:我知道。放下电话,站在他旁边的胡继正都有些泄气。一腔热情化作烟雾。
航母是国家最重要的武器,副参谋长无权做主。
1996年5月8日,胡继政陪同公司副总经理黄平涛参加海军新型潜艇交接仪式。共同出席仪式的海军副司令员何鹏飞在仪式结束后将黄平涛、胡继正分别叫到会议室。对他们说:你能把“瓦良格”买回来吗?
黄平涛不知道怎么回事,高兴地说:好!
胡继正立即解释说:前几天,我们的王总向曹刚川请示。曹刚川的意思是,这艘船一直是国企,是我们从国家那里买的!
何鹏飞一听,有些失望,然后说道:“哎!能不能在香港找个大老板让他们先买?他们有的是钱,需要的时候拿。”
黄平涛和胡继征都没有接受,他也不能接受。但他们觉得贺鹏飞的想法很有价值。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与“瓦良格”有关的事件,无疑与何鹏飞的这个想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