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硬核”科技领域频传喜讯,从“嫦娥四号”全球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到“一箭两星”发射第五颗0、51A北斗导航卫星,从“新世界第七大奇迹”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到建岛神器“天鲲”正式投产等。中国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科技创新。
但是,当前国际形势依然严峻,一些欧美国家对我国科技板块的封杀呈现上升趋势。同时,我国还有一些科技领域尚未完全攻克或自主可控。不过,好消息是,中国正展现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时代精神和力量。我们还需要努力,我们还在路上,未来我们终将引领世界科技潮流。
一起来看看2019年中国十大“硬核”科技新闻事件,“燃烧”中国,砥砺前行!
嫦娥四号:世界首次登月
“我选择登陆月球背面,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更难”。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东经177.6度、45.5度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南纬。登陆区,通过“鹊桥”接力星传回世界首张月背特写照片,揭开远古月背之谜。
这也是继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登月后,中国探测器再次登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完成“嫦娥三号”软着陆的国家。探测月球的正面和背面。
之所以这么多年没有一个国家登陆月球背面,是因为在这里登陆“难上天”。由于月球本身的遮挡,探测器与地球指挥中心无法直接通信,所以我国发射了“鹊桥”中继卫星,将“嫦娥四号”与国产控制台连接起来。
执行任务,当“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时,中国航天科研专家喜极而泣,举国沸腾。这代表着中华民族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又一杰出贡献。
月球背面是人类的“处女地”。此前各国只通过照片分析其地质结构和土壤结构,而这次“嫦娥四号”登月可以在荒凉的月球表面培育出唯一的生命,“探索”埋藏在月球下的“矿藏”,测量太阳风、月球表面粒子等的作用,为人类开发月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月17日,“国家航天局”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嫦娥四号”登月对于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一。与此同时,国外权威媒体也发布了喜讯,并配文称这是2019年中国最大的成就!
北斗导航:GPS即将完成
11月23日上午8时55分,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配套的远征一号上级)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五次“一箭两星”0、51 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19次飞行。
新发射的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的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试验,及时提供网络提供服务。
就在不到20天前,11月5日凌晨1点4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卫星在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上全部发射完毕。
从历史上看,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首颗卫星成功发射并成功入轨,开启了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的新纪元。短短两年时间,北斗工程七大系统、300余家科研建设单位、数万名科研人员顺利完成16颗卫星发射任务,成功对接24颗北斗三号卫星和2颗北斗卫星. 2号备用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6月底,GPS只有31颗在轨卫星。至于其他两大导航系统,欧盟的“伽利略”有22颗定位卫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有24颗,日本有4颗区域性“准天顶”卫星,印度只有6颗。
目前,北斗三号系统建设进入决定性冲刺阶段,未来将发射四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预计明年北斗全球系统将全面建成。届时,它将超越GPS,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为世界卫星导航贡献了“中国的力量”。
C919民航客机:正式拉开试飞新序幕
12月5日上午11点,中国商飞C919飞机105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四跑道起飞,飞往南昌。据悉,105飞机主要负责制动参数调整、排液、供电、防火、环境控制等试飞任务,以及高温、高湿、高寒等特殊试飞任务。
随着105飞机执行新阶段试飞任务,这也标志着C919大型客机三地试飞正式启动。试飞员包括蔡军、聂飞、邹立学,试飞工程师是王佳一、王海刚。
不到两个月前,10月24日10点,C919飞机105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经过系统初步控制检查,于11:37顺利返航,顺利完成首次试飞任务。
10月24日,C919飞机105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
目前,已经有5架C919实体飞机实现飞行。通俗地说就是C919的101、102、103、104、105机。
C919 已经飞行了将近两年。 2017年5月5日15时19分,C919 101路在上海浦东机场起飞。首飞机长蔡军、试飞员吴昕驾驶C919首次飞上蓝天,在江苏南通东南3000米高空平稳巡航飞行1小时19分钟,完成预定的试飞。飞机安全返航后,现场4000多人兴奋地欢呼,很多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此后,C919的102号、103号、104号飞机均已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试飞。其中,102机于2017年12月17日完成首飞,这意味着C919大型客机开启了多机综合试飞新阶段。此外,103号和104号飞机分别于2018年12月28日和2019年8月1日首飞成功。
截至目前,中国商飞5架C919飞机已在上海浦东、西安延良、山东东营、江西南昌等地进行试飞,静力试验等地面验证试验也在稳步推进。同时,106架飞机正在中国商飞生产厂安装。
数据显示,2018年初,C919累计获得国内外28家客户订单815架。到今年,预计C919的订单可能已经超过1000架。中国商飞将在2021年前交付C919首架商用版,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民航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大兴国际机场:台媒惊呼“新世界第七大奇迹”
9月25日11时28分,习主席走上机场联检大厅启用仪式主席台,庄严宣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启用!”全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当日16时23分起,国内7家航空公司的7架大型客机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起飞,分别飞往广州、上海、成都、延安、杭州、福州、厦门,标志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机场正式通车。
机场位于北京大兴和河北广阳之间。占地面积140万平方米,体积相当于首都机场1、2、3号航站楼的总和。由于时代的设计和远期规划的年客流量1亿人次,将成为北京的新地标和连接世界的枢纽。
作为中国最新的大型机场,大兴国际机场拥有以下“世界之最”:世界最大单体航站楼、世界最难施工航站楼、世界最大隔离承重航站楼、世界最大无缝集成航站楼。超越这些世界之巅的是一个数字:4 年,从建设到运营仅 4 年。
这样的建设速度不得不让人吃惊,也为西方媒体对这一重大成就的报道增添了“酸味”。此外,大兴机场的各项高科技设施也让另一边的媒体在节目中惊呼“黑科技”和“新世界七大奇迹”。
据了解,2014年12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开工建设。本期工程主要建设“三纵一横”4条跑道、70万平方米候机楼、268个座位的车站停机坪及相关配套设施。 2018年12月,飞行区4条跑道全面连通,2019年2月顺利完成飞行验证工作。
投资数千亿元的大兴机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自主创新,开发应用了多项新专利、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建设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除了建设成果,机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更好地满足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提升和壮大中国航空强国。
东风41导弹:覆盖全球战略目标
11月22日,五角大楼证实,中国试射了最新的东风-41洲际导弹。这是继JL-3潜射洲际弹道导弹试验后,中国在6月试射战略核导弹。在此之前,东风41已经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法国军事专家给出的导弹飞行路线
10月1日上午,在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41核导弹分队在32支装备分队中压轴亮相。这是东风41核导弹首次公开亮相。
在揭开谜底的同时,电视直播解说介绍:“战略制衡、战略控制、战略决胜,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是我国战略核力量的中流砥柱!”
据悉,东风41是我国现役导弹中射程最远的型号中国洲际战略核导弹的速度是多少,可以覆盖全球战略目标。这枚导弹全长16.5米,比东风31-a略多,射程1.5万公里也超过美国LGM-30“民兵”(1.30,000 公里)和俄罗斯 RT-2PM2 “Poplar M”(1.10,000 公里)足以覆盖美俄全境。
澳大利亚的 ABC 电视台称这是世界上射程最远的洲际弹道导弹。根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导弹防御项目的评估,东风41可携带10枚独立核弹头。理论上可以在 30 分钟内到达美国。
多年来,中国的弹道导弹一直是西方分析人士最激烈猜测的主题。在2019年版的《中国军事报告》中,五角大楼推测该导弹是以公路机动为主,似乎增加了铁路机动和发射方式。
西方观察人士普遍认为,移动部署方式使得东风41更难追踪,因此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而分体制导的副弹头,可以同时打击多个战略目标,具有更强的突防能力,对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构成严峻挑战。
对于部署东风41的战略意义,国防部新闻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表示,可以更好地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和繁荣。
第一艘国产航母:试航台湾海峡
11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第二艘航母顺利通过台湾海峡,前往南海相关海域开展科研实验和例行训练。
据悉,首艘国产航母于11月14日上午离开大连造船厂,进行为期九天的为期五天的海试。 11月19日,首艘国产航母进入三亚军港,宣告首航圆满结束。有人认为,此次进行的跨区域海试,很可能是正式服役前的最后一次“大考”。
另外,有网友拍到第一艘国产航母离开大连造船厂,舰侧没有编号,也没有舰载机模型。不过,从官方视频画面来看,航母在通过台湾海峡时已经有6-8架歼15舰载机进行起降试验,部分舰载机飞机上装有实弹。
由此可以推断,第一艘国产航母应该是在中国某舰载机综合试验训练基地附近海域停靠,并安装了多架舰载机,证明了该舰的综合能力。舰船和飞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正式服役后,战斗力发电速度将大大超过“辽宁”舰。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舰上的歼15都是用两位数字编号的,第一个数字是2,与16号“辽宁”舰的1**编号方式不同,这可能意味着它是中国海军的第二支舰载机编队。
第八次海试前,国产航母在大连造船厂舾装
关于国产航母何时服役,国防部新闻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10月31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告诉记者:第二艘航母正在按计划开展各项工程。实验一直在稳步进行。至于服务时间,需要根据其建设进度和试验情况综合确定。
然而,2018年以来,国产航母无疑已经完成了从最初的动力系统测试、通信系统测试,到后期的甲板调度测试、舰载机起降测试等大部分测试。相比之下,“辽宁”号航母前后经历了十次海试,估计和国产第一艘航母相差不大,应该离服役不远了。
±1100特高压:全球“四大”直流输电项目实现电气化
9月30日晚22时许,皖南夜幕下的特高压古泉换流站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调试。 “特高压古泉站1杆低端站系统调试全部启动试验项目已完成,试验结果正确!”调试指挥员报告后,换流变压器上的一排风扇立即转动。
±1100kV古泉换流站
这标志着±1100 kV特高压直流工程“新疆准东-安徽皖南”具备输电条件,新疆±1100 kV特高压电力将通过“电气高速”输送至华东地区其输电容量为1200万千瓦,比以往输电容量最大的直流输电项目增加了200万千瓦。
特高压直流工程起于新疆昌吉换流站,止于安徽省古泉换流站,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等六省区,全长3324公里铁塔基地共6079座。总投资407亿元,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长、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据了解,从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到现在的输电,这个“四最”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历时两年多。黄河长江护城河,各施工单位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1100 kV准东-皖南特高压长江跨越工程附件安装现场
据国家电网测算,“新疆准东-安徽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每年可从新疆向东部和中部地区输送660亿千瓦时的电力,减少燃煤运输30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7000万吨。 70万吨。满载条件下的输电能力相当于6条750kV线路,节约土地和走廊资源。
同时,该项目是国家实施“新疆送电”的第二条特高压输电通道。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缓解华东地区能源供需矛盾,促进安徽经济发展。对推动电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天鲲”自行绞吸船:保卫南疆土地的造岛神器
3月12日,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从江苏连云港完成清关首航。这标志着我国完全自主研发建造的重型疏浚装置“天鲲”正式投产。
“天鲲”是亚洲最大绞吸式挖泥船“天津”的升级版,全长140米,宽27.8米,最大开挖深度35米,总装机容量35米。功率25843千瓦,每小时疏浚设计6000立方米,铰刀额定功率6600千瓦,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式挖泥船、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拥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智能。
中国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式挖泥船“天坤”号于2018年6月8日在江苏启东拍摄
“天鲲”号于2018年10月2日赴江苏启东进行疏浚试验,经过近一个月的调试中国洲际战略核导弹的速度是多少,其最大疏浚产能达到7501立方米/小时,远超6000立方米的设计标准每小时。同时验证了该船15公里长距离挖掘输送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天鲲”凭借强大的远距离传输能力,将成为中国海上边疆建设的重要武器,甚至被网友称为“地图编辑器”。
(南海填海造岛)
船舶监理组船体工程师孔繁珍曾说过,“如果用‘天坤’开挖和填满‘水立方’,在最大功率。”
正是因为“造岛神器”工作效率惊人,2017年5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为维护国家安全,将对大型挖泥船实施出口管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出口。
从战略上看,除了促进一方经济发展外,在利用“天鲲”号在南海开垦海域后,还可以建设永久性军事基地。这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京台高铁”关键节点竣工
9月25日,473吨钢桁梁精准连接,桥梁专家称其为“世界上在建难度最高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古玉门海峡大桥顺利合桥,标志着“世界在建难度”世界最长、中国第一座两岸公铁两用大桥。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和龙段钢桁梁吊装中(无人机拍摄)
全桥共有桥墩228个,钢结构用量124万吨,混凝土用量294万立方米。大桥下层设计为时速200公里的两车道Ⅰ级铁路,上层设计时速100公里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
然而,这座桥的建设有两大难点,一是天上常年狂风肆虐,一是海底是千百年风雨的积淀。据悉,平潭海峡与百慕大、好望角并称为世界三大台风海域,7级以上大风持续200多天。此外,数千年来海峡的强风驱使海浪冲刷掉海底松散的岩层,留下硬度堪比钢铁的光滑石板,打桩基础无处安放。
中国工程院七位院士视察后表示,“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无论地质条件复杂,还是大风、强波涛汹涌,激流激流,远超已建成的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青岛湾跨海大桥和港珠澳大桥。”
中铁大桥局建设者在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古榆门海峡大桥施工现场举行圆满闭幕式
这座桥的建设始于 2013 年 11 月,历时六年。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克服困难,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最终证明了中国桥梁建设的硬实力。首创“深水裸岩区嵌入式海上平台”技术。首次采用钢桁梁全工厂焊接制造技术。横梁整截面、全截面合拢技术等
未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将推动海峡西岸“半小时经济圈”的发展和与台湾的融合。 2016年3月5日,国家公布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北京至台湾(台北)高铁线路”。大桥的建成,也意味着“京台高铁”的关键节点将在未来建成。
蓝鲸2:探索深海的强大武器
9月26日,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2号”命名仪式在烟台举行。仪式结束后,“蓝鲸2号”将离港作业。
“蓝鲸2号”由中国海洋工程公司中集来福士设计建造。是目前世界上作业水深最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平台长117米,宽7米,高118米,载重43725吨。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它可以在全球 95% 的海域运行。
“蓝鲸2号”是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半潜式钻井平台
海上钻井平台素有“流动的土地”之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实力和发展方向。然而,10年前,中国还没有自主制造海上钻井平台的能力。中集来福士建造的首个半潜式钻井平台国产化率仅为10%。
目前,我国在该领域已实现完全自主,其中超厚钢板及超深水钻井平台钻井闭环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同时,《蓝鲸2》的国产化率达到了60%。与传统单钻平台相比,该平台可提高作业效率30%,节省油耗10%。
据悉,蓝鲸系列已达到可抵御16级台风的水平。虽然整体设计相同,但中集来福士在“蓝鲸1号”的评审总结中提出了556项改进措施,其中将应用于《蓝鲸2》的建设中。
设计师在平台上集中调试设备
最终,“蓝鲸2号”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取得重大创新和突破,在海试期间完成了国内首次DP3运行模式下的电力系统闭环试验,实现了优化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系统.重大突破。
另一方面,“蓝鲸一号”于2017年5月实现南海可燃冰首次试采,总产气量突破30万立方米,产气时间和总产气量双双突破世界纪录。 此次试采经验也为“蓝鲸2”的技术优化和运营准备提供了宝贵经验。
过去10年,中国自主设计建造了世界最先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从一无所有、被质疑到世界领先,跻身世界海洋工程装备第一梯队。这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海洋工程的图腾力量,加快了海洋强国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