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南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军人与亲属的相聚(组图)

旅客、火车、飞机、轮船千里迢迢行进空军雷达兵一般几年,目的地却不是“家”——新年之际,亿万民众奔跑在回家的路上,有一群人,但它逆着人群,背着同样沉重的行李,扶着老少,向着陌生却熟悉的坐标进发。仅仅因为那里有他们爱的人——这个群体就是军队。

南部战区空军的一个雷达站位于北部湾的一个小岛上。春节期间,记者亲眼目睹了几名军人及其亲友在这里聚会。其中包括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妻子和爱人,以及他们年幼的孩子。亲戚们,带着一整年的记忆空军雷达兵一般几年,从五湖四海汇聚到这里——“你不能回家,我来看你!”

除夕的码头人山人海。雷达技师王树龙一身笔挺的军装,手捧鲜花,吸引了身边无数路人的目光。

“这是求婚吗?”有人一直在问。

害羞的王书龙紧张得汗流浃背。哪里来的回答,旁边的战友却回答:“不,我是来接老婆的。”

“是啊,结婚后也很浪漫。”

这么“离谱”的举动,王书龙确实“突破了自己”。前一天晚上,运气好一阵子,他决定把平时的迷彩服换掉,看看他在正式场合穿的军装。

“做情人对我来说真的很不容易。”当晚,王树龙告诉记者,自己认识4年多了,但真正走到一起的日子,他可以数一数。即便如此,体贴温柔的妻子也从来没有抱怨过,而是不停地给他打气:“好好干,你到哪我都追你。”聚会。王树龙决定“拿出诚意”,给老婆一个“惊喜”。

雷达站官兵出于自觉的保密意识,很少和家人谈起自己的工作。王书龙的妻子只知道丈夫是空军,“好像和监视情报有关。”

“我们的雷达兵相当于国家的‘眼睛’在空中。”雷达站站长赵磊说,在共和国境内,每个雷达站都像千里眼,编织成一张24小时的电波。一张坚实的天网覆盖并守护着共和国和平祥和的海陆边境。

彭福云少校在岛上工作了15年。他在站内亲身体验了雷达武器的升级换代,见证了雷达站战斗状态的不断提升,也见证了战友与家人之间的热情顽强合作。情感。他本人和他的妻子就是这种“军情”的写照。

彭芙云的家人文玉芳不记得她第一次在岛上过年是什么时候,但她“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上岛的时候。

“那天海上风很大,船在海浪中摇晃了三个多小时。我周围的人都在呕吐,有些人甚至吐出了胆汁。”文玉芳回忆道:“真的很难不舒服。有一颗跳入大海的心。”

那一次是“好运”,毕竟终于成功落地了。海上的天气多变,文玉芳经常长途跋涉到海边,却突然取消了航班。有一次,他正要靠岸时,海上刮起了大风,船试了半天也没能进港。文玉芳只能对岸上的身影挥了挥手,然后带着船返回大陆。

即使你成功登陆岛上,测试也会继续进行。岛上气候湿润,被褥终年潮汐,常有大风吹过。闻玉芳记得,台风一来,那间单薄的平房就被强风吹得四分五裂,嘎吱作响。丈夫去防雷达,她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惊恐地蹲了一夜。

“这个鬼地方再也不会来了!”文玉芳无数次发誓,无数次违背诺言。到了节假日,她依然竭尽全力,带着大大小小的袋装家乡特产登陆岛上。我女儿现在五岁了,她出生以来的五个春节都在岛上度过。

“幸运的是,这些年来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彭富云说。 2012年,雷达站主楼改造为“防台风、防潮、防辐射”的“三防”建筑。 2013年,渡船更换为大型渡轮,跨海时间缩短一半,抗风浪能力大大增强。

最让彭福云欣慰的是,随着网络信号的开通,他可以时不时地和女儿进行视频通话。女儿终于不再到处说“我爸是岛上卖海鲜的”,而可以说“我爸是雷达兵!”

与文玉芳不同的是,郭龙峰的上岛经历,除了遇见亲人的甜蜜幸福,更多的是快乐和欣慰。

“我儿子变化太大了!成熟稳重,体贴入微,好像长高了!”郭龙峰说,他的儿子董海诚在岛上服役了4年。今年春节,她乘坐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从祖国最北端黑龙江,到大陆最南端广西,旅行了4000多公里。看到儿子各方面“进步很大”,她觉得“一切都值得”。

公司年夜饭的饺子是郭龙峰亲手包的。然而,除夕夜,儿子值班,早早地到了前线。郭龙峰只能端出一碗饺子,让连队战友送到值班室。

鞭炮声响起,郭龙峰还盯着远处点着的雷达位置。 “我很自豪,我儿子所做的是光荣的。”郭龙峰说着,擦了擦眼角的一滴泪水。

深夜,雷达舱的显示屏上依旧布满了不断跳动的光点。董海诚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闪烁的光标扫过浩瀚的空域,祖国的怀抱同样辽阔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