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hasegawa大和说的1920式加兰德,其实早在加兰德步枪研发过程中,军方和各枪械设计师就考虑在半自动步枪上加装速慢机给予全自动射击。改变的能力,毕竟不是太难。但最后出于可靠性考虑,加上加兰德的八发漏弹夹和.30-06大装药实在不适合全自动射击,所以在开发阶段没有采用全自动设计。但到了 1942 年 5 月,加兰本人正在考虑将 BAR 的 20 发弹匣用于加兰,然后添加全自动功能。
就是这样。
但在改装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最严重的是弹药供应。由于加兰德只有 8 发子弹,因此供弹板可以快速将剩余弹药推至供弹口。但是BAR的20发弹匣装弹量大,摩擦大,所以弹药补给慢,经常导致补弹失败。解决办法有三种,一种是更换BAR的弹匣,让他可以给支撑板提供更多的动力。但是这个是军方出手的,因为BAR弹匣本身就是基于通用性的原则,换弹匣的成本太高了。二是缩短子弹的长度,让枪机有更多的后坐力行程朝鲜战争加兰德步枪,但这是不可能的。三是加长加兰德的机匣,加长枪机的后坐力,这样就可以等弹药上来再将子弹推入弹膛。
emmmmmm 好像别无选择,只有第三个。
修改完成是1944年10月,美军将其命名为T20步枪。也许是受到德国FG42伞兵步枪的启发,T20在全自动时是开放式射击,牺牲精度换取散热;半自动射击是关闭的,以确保准确性。不过在测试过程中,T20似乎还是后坐力过大,枪口跳动严重,开挂散热也好不了多少。如果释放扳机的时机不对,螺栓既不会锁定也不会等待打开。一个尴尬的击球位置。因此,在随后的T20E1中,开孔设计就被取消了。此外,由于T20测试中很多弹药补给故障仍然是BAR的弹匣造成的,所以T20E1使用了重新设计的20发弹匣,这在BAR中并不常见。 T20的后坐力和枪口的大跳也有问题,加兰德为T20E1重新设计了枪口补偿器。
考虑到此时的T20E1已经是自动步枪了(因为当时的美军步兵班会有两三把BAR作为自动步枪兵的武器,自动步枪兵今天还存在),所以还加了一个两脚架不容易拆卸。
1945 年 1 月,T20E1 在阿伯丁试验场进行了测试。虽然偶尔会出现因枪机枪管之间的套筒较软而导致的供弹问题,但军方普遍对此表示满意。加兰随后也增加了绳结的刚度,也对两脚架、护手等进行了小幅改进。经过军方进一步测试后朝鲜战争加兰德步枪,提出了一些小建议,主要是让T20弹匣可以用在BAR上( T20以前用的是BAR弹匣,现在反了)并改进弹匣榫头,以免误触导致弹匣脱落。这批被命名为T20E2
到 1945 年 5 月,美国军械局打算购买 100,000 架 T20E2 对抗日本。斯普林菲尔德立即开始改造原来的 M1 生产线,但在 8 月日本投降时只生产了 100 辆。现在战争结束了,加兰的改造计划被搁置了。虽然以后会有T22、T35等修改,但都是白给的。
那你一开始是怎么说的? 哦,获得M1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会变成全自动的后坐力,无法控制,卡住,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失败。
还有一件事:
苏联人没想到,俄罗斯人在1916年与费多罗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6.5 Yusaka进行了整顿,我在下面拿了这个
AVS-36,打7.62*54R俄罗斯步枪,可以全自动也可以半自动,但是还是不能控制Live,所以这个东西后来被SVT38/40代替了。用熊的话来说,美国人用了15年的时间,才明白俄罗斯人用5年的时间。这更不道德,但谁让美国人这么想(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