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冰上项目测试圆满结束。各场馆团队充分把握测试机会,各环节对标冬奥标准,完善了场馆运行计划和应急预案,达到了锻炼运行团队、磨合工作机制的目的,积累了一线经验。
4月10日,首都体育馆,当完赛背景音乐响起,守在场边的工作人员相互致意;在“冰立方”,轮椅冰壶运动员顺利结束无接触颁奖,医务人员终于松了口气……“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冰上项目测试5个冰上场馆的4465名工作人员用辛勤的努力,为这次测试活动交出了圆满答卷。
北京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部长姚辉表示,冰上项目测试目标基本完成,各场馆团队充分把握了宝贵的测试机会,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全流程演练,达到测试效果
冰上项目测试期间,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的指挥部发挥“神经中枢”作用,多块大屏幕连通各场馆,指挥部成员紧盯监控画面,统筹调度。各场馆运行团队与属地保障力量密切配合,98%的问题在场馆层面解决。
10天开展7个项目赛事测试,覆盖赛前训练、信息发布、成绩公告、医疗急救、反兴奋剂等环节,竞赛组织的全流程演练如同一次“摸底考”。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完工后首次办赛。“场馆运行团队涉及30多个业务领域,各领域积极配合,各环节有序衔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速度滑冰项目竞赛主任王北星说。
本次测试活动,部分场馆邀请观众进场观赛。4月2日,约600名观众走进“冰立方”;4月4日,约1000名观众来到五棵松体育中心。防疫测温、安检入馆、信息咨询、特许商品售卖……全要素、全点位的“观众压力测试”,不仅检验了场馆运行工作,也拉近了人们与冬季项目的距离。
针对冰上项目赛事和场馆特点,此次新增注册、无接触式颁奖、观众服务等测试内容。比如对体育展示环节,对双语播报、音视频放送、特殊灯光效果等环节展开测试,现场效果鲜明,收获观众点赞。
五棵松体育中心的场馆团队在临赛前,编写了精确到秒的90分钟倒计时脚本。“我们团队在测试期间有600多人,每天都讨论到很晚。原来设计的一图一表一册都在磨合,做到内容彻底落实。”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主任陈双说。
各冰上项目场馆硬件全面升级,“软件”也对标冬奥标准。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表示:“测试活动完善了场馆运行计划和应急预案,达到了锻炼运行团队、磨合工作机制的目的,积累了一线经验。”
各环节配合,场地转换迅速
首都体育馆在花样滑冰场地到短道速滑场地的转换中,除冰面温度调节,场边的防护垫、形象景观、赛场临建、摄影机位等都需要调整,留给运行团队的时间只有短短两小时。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场地转换负责人申鸰说,经过反复演练,各环节配合越发默契,“像防护垫转换,现在时间能控制在30分钟以内。”
本次系列测试活动前,国家游泳中心经过“水冰转换”再次变身“冰立方”,承担60场比赛任务,测试内容多达255项,其中全奥运水平和部分奥运水平的测试达到179项。
北京冬奥会期间,进行冰球项目比赛的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之间也要进行多次转场。“希望通过演练,为我国冰球项目培育出专业的竞赛组织队伍。”国家体育馆运行团队秘书长齐靓说。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表示:“我们将对照梳理出来的问题清单,认真做好提升整改工作。”
新技术助力,场馆运行高效
穿梭于测试活动期间的冰上场馆,随处都能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观众不受位置限制全角度观赛,新技术“子弹时间”能瞬间定格精彩进球,获得慢镜头、时间静止等体验。同时,也可根据喜好,选择“自由视角”观赛,“观赛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选择。”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媒体副主任王湘宏说。
走进媒体间,通过云转播技术,转播机构可以远程制作,记者可以进行无人混合采访、参与远程新闻发布厅互动。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郭真介绍:“在首钢园的监控运行中心可以实时获取各场馆采集的信号,进行后期包装、分发。”
新技术助力,让场馆运行更加高效。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表示:“冰上测试活动对二氧化碳制冰、100%清洁电力、交互式观赛、智慧医疗等近20个科技冬奥项目进行了重点测试。”
冰上项目测试,收到了各方称赞。“要想办赛精彩,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打磨、每一个‘齿轮’都要经受多次测试,才能让整个团队有序运转。”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丁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