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许家有——窑炉千度 一次成型(工匠绝活)

【绝活看点】

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建盏分13道工序;任意一道工序变化,都会诞生不一样的建盏。作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许家有成功地烧制出口径40厘米以上的大规格作品,打破了建盏多小盏的惯例。他坚持用柴窑烧制技艺,展现建盏古朴风味。

“火起喽!红火喽!”年过六旬,许家有(见上图,江籽辰摄)喊出的号子声依然苍劲有力,回荡在闽北山间;七八个壮小伙,接力将脚下的木柴塞进窑膛,火焰升腾,温度直逼1400摄氏度;透过窑壁上开凿的观察孔,盏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胎坯烧结、釉彩滴落,釉色形象状若兔毫,光泽瞬间凝固……

“建盏分13道工序,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每一道工序的变化,都会诞生不一样的建盏。”作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许家有介绍。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是建盏的发源地之一。宋时曾“百窑相连,窑工数千,窑火昼夜不熄”。所产建盏,以独特的黑瓷魅力,备受当时人们的青睐,但后因烧制技艺难度太大等原因于宋末失传。

说话间,脚下的轮盘开始转动,水洗后的瓷泥黄中透白,矗立在轮盘上,细腻得如同面团。双手紧握下,瓷泥在回旋中从圆柱形逐步变为漏斗形,“这时候手要稳,成型关键在这一步。”只见许家有手指轻抚,一道道弧线在泥坯上显现,“漏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身为“圆碗”,“建盏拉坯要一次成型,不能中途加泥,不然烧制后就有裂缝。”话没说完,一只建盏素坯便已放置一旁,等待下一步的风干、上釉……

1956年,出生在水吉镇的许家有,因祖上数辈都从事陶瓷工艺制作,自小便跟随父亲学习陶瓷烧制工艺,十五六岁已能熟练掌握柴窑烧制技艺;后就职于建阳瓷厂,1978至1981年,他参与恢复宋代建盏兔毫釉研究的烧制工作。

2000年,许家有重拾对建盏的热爱,重新研究建盏釉水的配制及烧制技艺;2007年,在水吉新辟龙窑研究柴烧建盏黑釉兔毫烧制,成功用龙窑烧制出仿宋兔毫盏。

相比于如今已经普及开来的电烧,许家有则更加倾向于柴烧。在他眼里,柴窑烧制技艺始终是最能够展现建盏古朴风味的技艺;恢复柴窑烧制一直是许家有埋在心里的梦。

“这座龙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望着眼前这座自己一砖一瓦垒起来的龙窑,许家有眼含深情:眼前这座龙窑,长达43米,窑基最高处达五六米,耗费了500多卡车的沙石泥土,一次性可以烧制建盏6万多件。2017年7月,历时365天,许家有和徒弟们搭建起来的许家有龙窑正式点火……

“建盏不像青瓷白瓷,温度差一点点都不行!”从点火开始,龙窑内壁温度从300摄氏度左右一路攀升,经历600摄氏度、1100摄氏度两个“平台期”后,最终直逼1400摄氏度;火焰颜色也从淡黄色逐步转变为淡白色、浅白色,最终在刺眼的亮白色中完成高温催化……这一切细微的变化,都被许家有看在眼里;“窑壁温度、地面湿度、风力变化,都会对建盏成品产生影响,所以建盏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这个道理。”

经过两天一夜的烧制,一批建盏出窑;古朴,含蓄,这是建盏成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同一窑中,烧制出的兔毫作品尤为光彩夺目;其中,金兔毫作品毫纹清晰细腻,毫毛如银针,细致绵长;银兔毫作品则黑底银针,丝丝新亮。

许家有师傅所仿制的兔毫作品,不仅达到形似、质似,且工艺水平在继承宋窑建盏的基础上有很大飞跃,而遵循古法龙窑柴烧烧制的作品,则从器型、釉光、胎体到斑纹都流露出浓厚的宋韵气息。胎体厚重古拙,釉面润泽光滑,窑变变幻莫测,而茶末、柿红、乌金等单色釉面作品也都各具特色。此外,他还成功烧制出口径40厘米以上的大规格作品,打破建盏多小盏的惯例。

许家有对建盏烧制技术要求极高,对徒弟们的要求极严,甚至常常取来徒弟们烧制的建盏,手把手地点评。如今,许家有最大的愿望,便是抓紧时间把烧窑的技术传授给后人,“传统技艺需要更多的人才来传承发扬,并挖掘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家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