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青岛3月19日电(记者张旭东)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所属北海环境监测中心近日对胶州湾海星暴发情况开展实地监测,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胶州湾海星数量呈减少趋势,海星主要分布区域种群平均密度已降低至6至8个/平方米。
北海环境监测中心近日组织船舶及潜水员对胶州湾海星暴发区域进行水下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胶州湾暴发的海星种类为多棘海盘车,胶州湾跨海大桥沿线多处监测站点未监测到海星分布。海星主要分布在胶州湾西南部的黄岛附近海域,现场多艘渔船正在进行潜水采捕海星作业。
潜水员水下监测显示,海星主要分布区域种群平均密度为6至8个/平方米,个体腕长约8厘米至10厘米,体重110克至140克。
虽然有市民反映青岛奥帆中心附近海域出现不少海星,但实地监测显示,上述区域只有零星海星,平均密度仅为4至5个/百平方米,个体平均腕长为4.26厘米,平均体重为12.08克。
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专家认为,海星数量减少与地笼网的布放及当地渔民持续潜水采捕有关。
3月中旬以来,青岛胶州湾海域部分养殖区出现大量海星,海星主要分布区域种群平均密度一度达到50个/平方米,造成当地养殖的蛤蜊、牡蛎等贝类大量死亡。海星致灾面积约10万亩,造成经济损失约1亿元。为此,青岛市允许渔民在养殖区内布设地笼网进行诱捕或使用拖网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