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在这个特别的春节里,“云过年”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最安全的选择。过年的形式变了,但温情不减、思念不减。站在新年的开端,我们坚信,寒冬过去,终将迎来“春暖花开”!
今年春节,注定依然令人难忘。期盼已久的团聚,因疫情而打乱,许多人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成为“原年人”。不能回家过年,难免有些失落,但家乡虽然回不去,亲情却不曾缺席。从“妈妈的味道”隔空投喂,到“屏对屏”拜年传递欢声笑语,再到云上逛展不亦乐乎,数字化时代,人们用新的方式,凝聚亲情、温暖人心。
“云”,让“就地过年”有了更多选择,让我们领略到别样的年味儿,同时也展现出数字经济的澎湃活力。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备齐年货,折射出数字化服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切实便利;“妈妈的味道”能够跨越千山万水,背后则是强大物流体系的支撑。“十三五”期间,我国邮政快递业构建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网络体系,规模不断扩大,快递业务量和快递业务增速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云过年”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未尝不能过一个暖心之年。春节期间,不少地区发放了就地过年大礼包,其中既有数字人民币红包、流量礼包,又有艺术直播、云剧场等“数字文化大餐”,全方位地给就地过年人员提供福利保障,也让年味儿更丰富、更多彩。
就地过年虽然来得猝不及防,但各地井然有序、年味儿不减,也体现出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实力。2020年,疫情冲击之下,众多中小企业在安全保障、用工、资金、供应链、物流等方面遭遇严重困难,而“外卖+直播”“云导购”等新业态新模式却红红火火,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加速激发了全社会对数字经济的需求。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网络消费活跃,凸显数字经济优势,也为中国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
数字经济蕴含着巨大潜力。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3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7%。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技术团队预测,到2030年,数字经济体量有望突破百万亿元。当下,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提升,在推动数字经济加速增长的同时,也让中国经济底盘更稳。
国泰则民安。疫情之下,2020年中国经济逆势增长,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令人振奋。同样的,过去一年,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继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动能势头强劲,让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与公共政策的协同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将继续乘风破浪,助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分离是重逢的序言。在这个特别的春节里,“云过年”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最安全的选择。过年的形式变了,但温情不减、思念不减。在与亲人的视频交流中,在收到的年货中,在传递的微信红包中,同样饱含着浓郁的年味儿,定格着幸福的瞬间。平静中蓄势,耕耘中收获。站在新年的开端,我们坚信,寒冬过去,终将迎来“春暖花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