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江苏推进乡村振兴:起好"三新步"实现"四提升"

大疫大汛之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达745.8亿斤;生猪产能强势恢复,提前3个月完成国家考核任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7900亿元,同比增长2%……1月22日,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20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着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在“抗大疫、迎大考、越大关”中谱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过去一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超过预期、极其不易的好成绩。”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说。

2020年,江苏不遗余力推动投资消费扩容、城乡融合发展。全省已启动实施村企合作项目1万多个,在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近1000项、总投资超2000亿元,乡村休闲旅游在大疫之年逆势上扬,收入超800亿元,同比增17.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24198元,同比增6.7%,增幅高出城镇居民2.7个百分点。

2020年,江苏聚力补上高水平全面小康短板,确保乡村建设发展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在全国率先打响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562个低收入村全部纳入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范围,基本实现经营性收入18万元目标任务。产业发展与农房建设工作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推动农房改善地区宜居宜业,确保搬得进、住得好、能致富。

回顾“十三五”,江苏农业生产基础明显巩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提升。我省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7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50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070万亩,66个粮食主产县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粮食总产连续7年超700亿斤。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年增速保持在20%左右。8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52个。

2020年,大疫大汛之年,江苏粮食总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背后是省政府出台稳粮增效意见、“猪九条”等高含金量硬措施一路保驾护航。

粮食稳产保供,是稳经济、稳全局的压舱石;“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是稳预期、稳民心的基本盘。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

2020年,扬州全市粮食面积581.9万亩,总产286.6万吨,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马顺圣说,将坚决落实“米袋子”党政同责,深入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工程、农业装备水平提升工程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重点抓生猪稳产、强蔬菜供应、促渔业升级,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昙云表示,将出台现代农业“310”提升、智慧农业发展、种业科技创新等三个行动方案,布局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与文化、休闲、养生等深度融合,全市乡村旅游人数超过2200万人次,建设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15%以上。

此次会议明确,将抓紧抓好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一头等大事,实现总量达标、品种多样、质量过硬。更大力度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动农机装备向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以上,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8120万亩以上、产量745亿斤以上,生猪产能继续恢复,存栏达1300万头以上。同时将扎实抓好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生产,蔬菜播种面积达2100万亩,绿色蔬菜产值达900亿元,加快推进沿江沿海沿湖地区生态渔业发展,力争水产品产量稳定在480万吨左右。

我省还将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行“网格化+精准监管”新模式,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20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2%,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80%以上。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的第一年。杨时云说,今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是“抓好重要农产品供给一件大事、扭住两个要害、起好三个新步,推动四个提升”,即扭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在构建长江禁渔长效机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上起好步,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农村改革集成运用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

我省将充分发挥长三角城乡消费水平较高这一优势,鼓励生产高端品质农产品,拓展农业内涵和外延,提升乡村发展品质,打造精而美的特色乡村经济。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深入开展“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系列活动,全省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达900亿元左右。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25%,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6%。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培育8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手工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乡土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和亿元村。